导 读:
皮海洲:海外股市自动叫停IPO A股何以没完没了
尹中立:与政府过四招后 楼市成了小强?
叶 檀:房产税将取代限购令
何志成:藏汇于民带来什么投资机会
韩志国:中国出手拯救欧洲就是羊救狼
曹中铭:从最失意IPO样本过会说起
沈建光:货币政策变调前奏已经响起
苏 渝:催泪弹过会让投资者流泪
李稻葵:欧债危机三年内一定会得到解决
鲁政委:当前政策走平衡木 由紧转中
宝银投资崔军:上证指数有望冲上4000点
皮海洲:海外股市自动叫停IPO A股何以没完没了
虽然在股市低迷的市况下,这种发行市盈率也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但由于发行市盈率总体偏高,因此,发行人仍然乐意将新股发行出去。原因之四在于中国股市本身是一个投机市,尽管新股发行价格偏高使得新股没有投资价值,但不少投资者还是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参与。
尽管近期股市上救市的呼声不断,尤其是日前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由救市演变成了救发之后,市场要求放缓或暂停新股发行节奏的呼声甚高,甚至10月2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报也在《股市放量大涨尚难断言反转》一文中借专家之口呼吁放缓新股上市的步伐和节奏,但A股市场的发行节奏却丝毫没有减缓的意思。从日前在厦门主办的2011年第四期券商保代培训会上传来的信息,IPO节奏不会调整,目前在审的IPO企业仅中小板、创业板就超过500家。
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在一些成熟的国外市场,发行人往往都会自动叫停IPO项目。如在香港市场,拟赴香港上市的国内公司三一重工与徐工机械等均相继推迟了IPO进程。唯有A股市场逆流而上,不仅在9月末推出了今年以来迄今为止最大的IPO项目中国水电的发行,而且还于10月18日毅然安排该公司股票上市。并且在最近一个时期还安排了陕煤股份、中交股份等超级大盘股的上会、过会。而在本周则直接安排了6只股票的发行,新股发行的脚步丝毫不见放缓。
为什么A股市场新股发行总是源源不断呢?这首先是与A股市场定位错误有直接关系。A股市场是一个为融资者服务的市场,只要新股能够发行得出去,哪怕中签率达到60%,哪怕投资者怨声载道,管理层一样都不会心慈手软。为了融资,管理层不怕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管理层甘愿挨骂。
原因之二在于伪市场化发行。由于我国股市的不成熟,中国股市根本就缺少市场化的发行土壤。但管理层为了让发行人多圈钱,为了让更多的发行人发股圈钱,因此以市场化发行的名义弄出一个伪市场化发行制度出来,使新股发行沦为三高发行,新股发行市盈率甚至远远高于A股二级市场的市盈率。虽然在股市低迷的市况下,这种发行市盈率也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但由于发行市盈率总体偏高,因此,发行人仍然乐意将新股发行出去。
原因之三在于新股发行与上市过程中的操纵行为。中国股市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盛行,监管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从制度上允许这种操纵行为的存在。比如,在询价环节,鼓励报高价,允许保荐机构推荐第七类询价机构(多为关系户)参与询价;比如对包装上市(也即造假上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对保荐机构拔高发行人投资价值的行为不闻不问,放任其发生;比如,通过出台利好措施来救发,如用汇金增持来为中国水电救发;比如,对中国水电上市首日的股价操纵行为之类的违法违规行为,听之任之等等。
原因之四在于中国股市本身是一个投机市,尽管新股发行价格偏高使得新股没有投资价值,但不少投资者还是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参与。由于A股的开户数超过了1.6亿户,因此,只要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投资者参与投机申购,发行人的新股就不愁发行不出去。这也正是导致新股发行源源不断的最直接原因。(价.值.中.国.网)
尹中立:与政府过四招后 楼市成了小强?
2003年以来,有关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几乎年年都出台,政府一直希望达到稳定房价的目标,而全国的房价在过去8年时间里至少涨了两倍,北京、上海的房价至少涨了4倍。为什么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差?从市场与政策博弈的视角看,过去的8年里,市场与政府进行了四个回合的较量,博弈的结果使市场看清了政府的政策底牌。
第一回合:楼市窥视了政府的底牌
房地产市场与政府政策博弈的第一个回合:2003年6月份,人民银行出台了121号文件,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当时的政策意图是通过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准入门槛,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该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表现为二手房市场价格的快速下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二手住宅的价格指数从2003年6月份的111.9快速下降到当年9月份的102.1。在开发商喊出 房地产冬天来临的渲染下,政府开始担心投资会受到冲击(当时房地产投资还没有受到影响),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该文件第一次提出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初次领悟了政府保增长的政策底线。从2003年底开始,房地产投资出现井喷,2004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最高达到57%。在博弈的第一个回合里,市场战胜了政府,并窥视了政府的政策底牌。
第二回合:政策选了增加楼市投资
房地产市场与政府政策博弈的第二个回合:房地产市场经过2004年的快速冲动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房价出现快速上涨。为了缓和房价的过快上涨,国务院于2005年4月底出台了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通知》,主要内容是:增加普通住宅的供应,增加二手房交易的税收成本,对非普通住宅的交易及持有期限未满5年的普通住宅,转让要征收5%的营业税。希望通过抑制房地产投机的方式稳定住房价格。
从价格看,市场对此次政策调控的反应出现明显分歧: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的房价出现明显回落(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上海最大跌幅有15%左右),但当年的10月份之后,北京、深圳等地房地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因此,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房价走势是先跌后回升,而且接近2005年底时,价格上涨的速度在加快。根据这样的情形,2006年应该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房地产调控。
但经过仔细的分析后,政府在2006年出台的政策却是《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将调控的手段和重点内容转向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定新增住宅供应必须符合70/90标准,即90平方米以下规格的普通住宅必须超过70%的比例,希望通过增加小户型的普通住宅供应来化解住房价格上涨的矛盾。
为什么2006年的房地产条款并没有在打击房地产投机上加大政策力度?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行。2003年和2004年,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而2005年5月份之后,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到年底已经低于20%(为19.8%)。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稳定住房价格和增加房地产投资中,政策的天平倾向了后者。
第三回合:楼市更清楚政府的底线
房地产市场与政府政策博弈的第三个回合:2008年,全国房价出现了回落,部分城市的房价下跌幅度超过20%(深圳二手房价最大跌幅为26%)。
实际上,在经过几年的上涨之后,房价出现两成左右的下跌应该属于市场的正常调整,如果不去人为干预,市场将更加健康。但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房地产市场。可见,政策在稳定住房价格和增加房地产投资中,再次倾向了后者。
经过了这一回合的博弈,市场更清楚了政府有关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底线是什么了。
第四回合:开发商对调控处变不惊
房地产市场与政府政策博弈的第四个回合:既然市场已经看穿了政府的政策底线是保增长比稳定住房价格重要,那么,市场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有了相应的预期。在世界经济还没有真正复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必然还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保增长;政府对房价的调控只是让它放缓上涨的速度,绝对不敢让房价下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持续时间太长。
这就是市场对2010年房地产调控的预期,与上述预期一致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不愿意降价,资金紧张的开发商宁愿高价从市场拆借资金来维持周转。于是,我们看到,经过2010年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甚至动用了限购等行政手段来打击房地产投机,减少住房需求;而且,宣布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迅速增加住房供给,但房价却一直十分坚挺。
这四轮房地产调控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相机抉择的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后果,最突出的表现是损害政府调控的声誉,增大下一轮调控的成本。经历多轮调控之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已是博弈的老手,对于政府的调控政策处变不惊,死扛硬撑,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政府若想取得政策效果,只有在政策力度上不断加码,调控成本增加也就不可避免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政府明确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目标,如果目标是稳定房价,就坚持该目标不动摇。当前,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明显回落,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如果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动摇房地产调控,则政府的信用会彻底丧失,以后的房地产调控成本将成倍增加。(每.日.经.济.新.闻)
叶 檀:房产税将取代限购令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0月27日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限购令是不得已的举措,更多地采取税收办法,对需求和供给包括房价进行调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也是对的。但是,现在确实有一个信息不是特别清楚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
当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成后,限购令或许就将退出。
的确,限购令充满行政与计划色彩,加重了户籍体制的含金量,对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十分不利,应该早日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房地产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的高速上涨,远远超过了中国税收改革的步伐,超出了中国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的速度,可以肯定,限购令在近两年内难以退出经济舞台。
限购令退场需要几个前提条件:房价恢复平稳,房地产泡沫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货币泡沫被消化。房价恢复稳定需要货币紧缩与税费调整,目前对房贷利率已经实行单向提升,而整体货币泡沫用存款准备金率储存起来,并未被消化,税费政策尤其是房产税广泛推出尚需时日。
这些前提条件均不具备。可见,被认为是短期政策的限购令,作为急性退烧药难以停用,也说明根据目前行政主导的体制,急性退烧药的作用好于固本培元的中药。目前取消限购令,无异于自取其败,调控主导者自取其辱。等到有一天,房产税可以顺利推出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
可以肯定的是,房产税最终会彻底取代限购令。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10月27日表示,中国将加快推进房产税的实施,使它进一步发挥在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他强调,下一阶段有关部门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税制,加快税收政策的制定,抓紧总结两个城市的房产税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房产税实施。
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能推断出,房产税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不仅房产税,在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平台、取得足够的信息之后,未来的财产税等也将在这一平台上逐渐推开。
目前,住建部正在努力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准备先在40个城市进行试点。有消息指出,首批联网的40个城市中,除拉萨和港澳台地区之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全部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大连、宁波、无锡、苏州、厦门、温州、青岛、北海、三亚10个房地产热点城市。根据计划,试点进程将先把40个城市自身个人的住房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尽快实行全国联网。据披露,住建部从2009年就着手建立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个人住房信息网络化在全国连通后,将可跨区域查询个人住房交易情况,并据此对该购房者实施相关的政策约束,防止投资投机性购房。
一张房产税的征收网络呼之欲出。
先在不同区域的重点城市试点,而后通过联网将房产税覆盖到包括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在内的全国重点城市。房产税的进展,取决于试点城市的效果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进展。与市场认为住建部有意取消限购令扶持房地产市场的观点恰好相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仅将持续下去,还将通过房产税实现常规调控。加拿大、德国等国房地产市场的今天,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明天。只有土地性质不同,其他全部相同。
针对房产税的争执将继续,但无论如何争执已经改变不了大方向。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走了太多的弯路,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房地产泡沫与房产税之间,我们无从选择。
理想主义者希望政府通过挤压货币泡沫的方法对冲房地产泡沫,这当然是最好的办法,甚至应该在房产税之前实行。无论是加拿大还是德国,房产税之外最重要的是常年执行严格的货币纪律。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政策不可能得到实现,无论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是中国的基建项目,甚至在项目过程中的渎职与腐败,都需要足够的货币之水冲刷坏账。目前央行只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就说明了一切。
包括房产税在内的财产税是实现社会公义的手段之一,但严格的货币纪律是经济健康与财富公平的根基,有技术手段而不顾货币正义,房产税改革将跛足而行。(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藏汇于民带来什么投资机会
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外汇将更多地藏汇于民。周小川说,所谓藏汇于民并不是老百姓把外汇藏到自己手里,而是有自行决定运用外汇包括投资外汇等机会。周小川先生谈藏汇于民,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外汇市场开放可摸石头过河
我在2005年第一次谈藏汇于民概念时曾经指出,中国政府未来必须推行藏汇于民政策,但推出的背景却大不同,一是被迫的,即外汇储备太多,增长太快,不得不向民间转嫁风险;二是真正出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需,配合人民币走向世界,通过建立可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从目前情形看,两种背景同时出现,大势所趋。由于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主权债危机时代,美债不可靠,欧债更不可靠,因此判断,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日益逼近 极限,再不向民间转移,负责外汇储备运营的中国央行将不堪重负。
但是,藏汇于民的前提并非是增加企业和老百姓的购汇额度,更不是让老百姓将一大堆外币存在银行里,而是让企业和居民自行地决定运用各种投资手段,包括投资全球外汇市场。这一点,周小川先生也已提及。
当然,说归说,做归做,要真正实现藏汇于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急需改革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必须从引进多层次的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企业席位,同时开放商业银行自办的外汇市场,24小时运营,使银行间市场、银行与企业和居民的市场形成整体,按国际规则办。同时,人民币要加大波动幅度,形成更广大的市场买卖群体,逐步实现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外汇市场开放步骤可以考虑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先现货再期货,先实盘再虚盘,从拒绝保证金到逐步开放保证金。这个过程,应该大幅度缩短,我看3年以内将具雏形,届时,外汇市场交易额很可能超过股市。
政策微调,货币不会大转弯
在官方重要金融首脑谈及藏汇于民的同时,温总理在天津考察时说,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其中,预调的说法应该为首创,看来是汲取了温州高利贷事件的教训。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风险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及时改变全面紧缩、高度行政干预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仅要微调,还要预调,不能等到大事不好才想起补救,总是扮演救火队员角色。
我注意到,在温总理讲话之前,其实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央行在悄悄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考虑到银行业流动性高度紧张的现实,悄悄地做要向大胆地做演变,年底前必须降低存准率,以增加银行业的流动性。当然,货币政策绝不会向2008年底那样大转弯,不会新上很多项目,也不会增加太多贷款。中国经济毕竟没有硬着陆风险,需要及时化解的只是市场债务比率过高,年末有可能集中释放的风险,而这些通过货币政策微调是可以解决的。未来市场将起较大变化的是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同时要增加科技含量较高、符合转型经济需要的企业的贷款。当然,对国家级在建工程的贷款供应年末也要保证,不能让太多的农民工失业。预计未来几个月,贷款的增量会明显地放大,每个月应该大于7000亿元,由于贷款总量适度增加,即使不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投放,不下浮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房价也不会出现更剧烈的跌势,年末前可以看到房价的缓慢下跌,明年二季度后将企稳。
货币政策的微调,还将伴随其他政策的预调,包括保障房建设不再以行政命令为主,不再强调 十二五期间必须完成3600万套,不再强调保障房数量尽快达到20%;要结合实际,更多地消化库存,降低房地产业占压贷款的比例,而不是新建麻烦一大堆的保障房;同时需要保证地方债风险可控,除了容许更多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还需要对地方债进行延期处理,延期的部分不能计入银行业不良资产。
若有利好,股市将继续反弹
如果以上政策得以实施,不仅债务危机不会爆发,而且房地产市场也不会暴跌。对此前景,中国股市已经给予积极响应,刚刚过去的一周,沪指从2307点反弹到2473点,周线呈现两阳包一阴的态势。预计下周再有利好,股市将增添反弹动力。
下周有没有利好,目前很难判断,但考虑到下周20国首脑峰会即将召开,该峰会很可能需要营造一种祥和的市场氛围,人为地制造全球市场高风险事件的 真空期,欧元区希望欧元涨,美国也乐于看到美元汇率适度走低,全球风险资金都会利用这个时机调整资产结构,全球股市都有反弹空间。从几大经济体上周的表现看,美国经济数据越来越好,显示危机阴影渐渐远去;而欧盟峰会的成功召开,虽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欧债危机,但起码可以将危机的爆发点拖后,由于年内欧猪五国到期债务相对较少明年上半年是大头,欧盟峰会采取的相关措施应该可以将欧债危机掩盖到年底,尤其是在金砖国家的支持下;日本CPI为正,经济在缓慢复苏。下周重点关注中国对如何救援欧元区的表态,以及金砖国家会否再度购买 欧猪五国垃圾债。我预计,中国要买一点,但不会很多,因为中国目前的态度仍然是欧债有风险。
虽然未来全球债务危机没有解药,但短期内不会爆发,未来市场将更关注几大经济体的基本面数据。市场有规律,一旦遇到风险事件的真空期,风险资产都会有一轮炒作,虽然未来一周欧元等风险货币不一定会再度大幅度上涨,但暴跌的前景也不大。外汇市场将呈现震荡市,而这种震荡市有利于周边股市的持稳,也有利于中国股市在年底前完成一次吃饭行情。
中国股市能涨多少?目前沪指2300点的月线大双底 (2010年7月和2011年10月)做得非常好,跌破很难;未来应该是先走震荡市,逐级突破,然后伺机反转,第一波震荡市的目标位应该在2600点附近。这里是月线和周线的双重阻力位,如果有利好支撑,突破该点应该不成问题;随后市场将向更强的阻力位2690点一线反弹;如果11月中下旬能够降低存准率,年底前很可能看到2830点;再突破,很可能看到3100点左右。再高,几乎不可能了,起码是在中国央行的存准率维持在18%以上时。(每.日.经.济.新.闻)
韩志国:中国出手拯救欧洲就是羊救狼
经济学家韩志国10月28日在微.博称,中国按照欧盟的拯救方案救欧洲是羊救狼。
韩志国称:欧盟峰会通过拯救希腊的方案后,第一个募资对象是中国。按照欧盟的拯救方案,中国购买的希腊国债已经有一半打了水漂,继续救援风险更大。俄罗斯与巴西已明确拒绝救援,只有中国还在慷国家之慨。为什么在改善民生上增加投入有天大难度,救助他人却如此大方?失误该谁来负责?
韩志国还认为:一纸空洞的协议引来市场狂欢,狂欢过后再去舔流血的刀口和抚慰受伤的灵魂。欧债危机本质上是制度危机,不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资金救市就是肉包子打狗。小小的希腊就搅得周天寒彻,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国的形势都极不乐观,当更大的危机来临时,谁去救?怎么救?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CEO:中国已购买EFSF债券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首席执行官雷格林(Klaus Regling)10月28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已经购买了EFSF债券,但他拒绝透露具体数额。
雷格林在媒体吹风会上提到,他并未将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投资者进行谈判,访问中国是与欧洲的主要投资者之一进行定期磋商的一部分,且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雷格林表示,访问北京期间将与中国央行和财政部的官员进行会谈。
他说,此次与中国官员的会谈仅限于交换意见,现在来谈中国将出资多少还为时尚早。他还提到,他来北京并不是讨论用让步来换取投资。
他说,一旦欧洲方面将所有细节的工作谈妥,他将非常愿意将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中国每月数十亿的贸易顺差来说,中国通常需要安全的投资。中国可以得到保证,EFSF基金的AAA评级是稳固的。
当被问及是否在会谈过程中,中国要求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来换取对欧洲的投资,例如获得欧洲贸易优惠时,他表示,我并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只代表EFSF,并不代表欧盟,所以我不是合适的人选来谈这个问题。
雷格林称,欧洲大型银行将暂时将其核心资本金比率提高至9%。
他说:目前只是希望投资者购买债券,并无其他投资工具,但我们正在设计新的投资工具,看看是否有购买者,EFSF将承担新发行债券最初20%的损失。
10月27日,欧元区成员国领导人在欧洲峰会最后一刻达成协议,同意将EFSF规模从现有的从4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以上。峰会提议设立一个特殊目的投资工具(SPV),以吸引私人和公共机构投资者;另一个方案是EFSF对成员国新发行的国债提供一定比例担保,降低风险以吸引更多投资者,降低成员国的融资成本。
峰会声明草案称,欧元区财长将在11月将就这些建议进行具体讨论。(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