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现在物价已稳定下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温家宝:现在物价已稳定下来

加入日期:2011-10-3 13:18:3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制造业PMI环比连续两月回升
  显示经济发展回稳态势进一步增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天公布,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2%,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专家分析指出,该指数已经连续回升两个月,显示出经济发展回稳态势进一步增强。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从各分项指数来看,购进价格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其余各指数均有所回升,但大多回升幅度较小,只有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幅度稍大,超过一个百分点。其中,9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6.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达到50%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位于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10个行业低于50%。从产品类型看,中间品、生活消费品类企业高于50%;原材料与能源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低于50%。
  不过,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的背景下,PMI指数仍然显示了一些宏观经济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例如,从新订单指数来看,往年三季度一般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但今年基本上稳定地保持在51%左右,上升略显乏力。专家指出,9月新订单指数的微升主要是受十一长假节日效应拉动。从需求结构上看,原材料与能源、生产用制成品需求出现明显下降,新订单指数均处在50%以下,显示生产性需求较疲软。最近,钢铁行业、水泥行业新订单指数回落也较为明显,反映出对我国经济增长起首要拉动作用的基建投资增长也呈回落趋势。
  此外,从小企业PMI指数来看,自今年5月份以来,一直处在50%以下。9月份,该指数又回落1.8个百分点,回落到只有45.3%。专家指出,当前,成本刚性上涨,市场需求不旺、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层面偏紧,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将使企业发展的困难增加。
  >>解读
  未来经济增速仍可能下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9月份PMI指数继续小幅回升,预示经济增速下行态势趋稳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从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看,总体还是趋降态势,特别是出口增速回落可能性较大。7、8月份工业增长率持续回落。综合各方面因素,未来经济增速继续下行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9月份购进价格指数有所下降,预示企业成本压力可能有所减轻,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需尽快增强。
  物价上涨势头基本可控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有关专家指出,PMI指数上半年形成的连续回落势头基本扭转,走势呈现稳中有升,显示出经济增速在回落过程中逐渐回归稳定。购进价格指数高位回落,由上半年平均65.2%回落到56.7%,说明物价上涨势头基本受到控制。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传统的原材料与能源工业增速明显减缓;生活消费品工业发展势头稳定;机电设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较为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出口订单指数整体走势依然偏低,后期出口不确定性较大。(.京.华.时.报 .马.文.婷)
  


  央行认为通胀仍处高位 货币政策不会轻易转向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三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指出,我国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
  会议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
  ■解读
  货币政策不会轻易转向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表示,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认为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比较小,货币政策还会在从紧的基调下保持谨慎观望。同时,基于国际形势复杂和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央行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京.华.时.报 .高.晨)

 

  9月CPI不会明显回落 机构普遍预计涨幅仍将破6
  9月以来,受中秋等节日消费因素带动,食品价格继续呈现小幅环比上涨势头。尽管翘尾因素正逐渐减退,但各分析机构普遍认为,9月份CPI同比涨幅很难有明显回落,预计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9月19日至25日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2%。其他如粮油、鸡蛋的零售价格也呈现小幅上涨,肉类价格则出现小幅波动,其中羊肉、牛肉和白条鸡分别上涨1.3%、0.8%和0.3%,猪肉价格下降0.6%。
  考虑到食品继续上涨因素,目前市场普遍预计9月份CPI不会低于6%。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食品方面,蔬菜、鸡蛋等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出现较大涨幅,当月食品环比上涨将在1.5%至2%;非食品方面,由于国内汽油价格还未出现调整,而衣着等价格将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显著回升,因此非食品环比也将上涨0.1%。总体看,9月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6.2%。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9月份以来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运行平稳,但考虑到翘尾因素继8月份大幅回落之后继续回落0.6个百分点,因此,初步判断9月份CPI同比涨幅在6.0%左右。他分析说,虽然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的数据都显示,9月份食品价格总体仍处上涨过程,但在中秋节之后,涨幅有所缩小。尤其是前期上涨较快的鸡蛋、肉禽价格涨幅明显收窄,猪肉价格在9月25日这一星期出现回落。预计9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在0.7~1个百分点之间,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大约在3%左右。据此测算,9月份CPI同比增幅在5.9%~6.1%之间。他还认为,CPI同比涨幅继8月份有所回落之后,9月份将继续回落,表明CPI拐点已经在三季度形成,四季度CPI同比将呈现进一步回落态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在国庆节之前的几周,食品价格重现上升压力。这表明,通胀压力在节前居高不下,9月份CPI不会明显回落。
  然而,与大多数分析机构和专家预测9月份CPI将有所回落不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物价数据还将出现反弹。他预计,9月份CPI同比涨幅将超过8月份达到6.3%。他分析说,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数据推算,当月食品价格环比在1.2%附近,这与2001~2010年同期食品环比均值基本持平。而2001~2010年9月份非食品环比均值为0.4%,同时,自去年10月以来,非食品环比均高于历年同期均值。从近期PMI购进价格指数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看,9月份非食品环比应不会显著偏离历史平均水平。此外,从季节性来看,自1995年有历史数据以来,9月份非食品环比均显著高于8月份。因此,他预计9月份非食品环比最可能在0.3%~0.5%之间。据此推算,9月份CPI环比涨幅为0.65%,同比涨幅为6.3%,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
  虽然9月份CPI再度反弹,但我们认为是强弩之末。鲁政委说。他预计,10月份CPI会再度回调,而11月更将首见跌破6%的显著下降。不过,2011年全年CPI仍将达到5.5%左右。
  对于未来几个月物价走势,当前各分析机构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进入四季度后,CPI涨幅将呈现出逐渐回落的态势,年内通胀峰值已过。连平认为,前期对CPI推升作用明显的部分食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已经有所减轻,同时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对流通环节管理,通过集市与生产基地对接降低食品供应价格,物价调控正逐步起效。此外,近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也可减轻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他认为,7月份将是年内物价的高点,8月份有所回落之后,9月份继续回落,拐点将在三季度形成。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年底CPI同比可能仍居4%左右,全年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在5.2%~5.4%之间。
  华泰证券研究员崔红霞分析说,当前我国经济的放缓与通胀压力相互交织,同时,美欧债务危机的阴霾挥之不去,全球经济复苏难题待解,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增大。政策面在上半年密集的调控之后节奏已趋向平缓。在政策处于观察和胶着的状态之下,经济与物价形势的演变将决定着政策面的下一步动向。结合对经济和物价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稳健的大基调难有实质性的转向,实际操作将在松紧搭配中谨慎权衡。
  尽管当前企业层面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状况趋紧,使得坊间不断传出希望政策放松的呼声,但鲁政委认为,在当前物价持续徘徊在6%的背景下,整个宏观调控政策离放松尚远。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长状况仍然未脱离正常景气区间;另一方面,近日央行高官已表示,我国经济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过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也暗示了当前经济减速是从过快向正常的回归,因而是可接受的。(.金.融.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