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PI回落至5%以内的时候,货币政策才可能会放松。
见习记者 曾会生
“看来货币政策年内宽松估计没戏了。”这是金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致的答案。
10月20日央行发行的三年期央票利率下调1个基点,为15个月以来的首次调整,这被业内不少人士解读为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
另一个消息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经济开始出现下滑,9月份GDP增速回落到9.1%,市场分析人士同样认为,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经济下滑可能会倒逼货币政策宽松。
货币政策果真会出现宽松的调整吗?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今年年内货币政策应该不会放松,也没有必要,目前影响货币政策变动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国内的高物价和通胀水平,央行的货币政策不会因为市场分析的预期而变动。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目前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只有当CPI下降到5%以内的时候,货币政策才可能会放松,在他们看来,这个时机应该是明年年初。
年内宽松不太可能
对于市场人士对数据作出货币政策可能宽松的解读,专家认为真正呼吁政策宽松的人士都带有自己的预期和利益;年内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市场人士的期望可能会落空。
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没有宽松的理由。”他分析,在三季度数据公布之前,温家宝总理,央行、发改委和统计局的官员均表示,国内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控制通胀和稳定物价。“四个部门统一口径强调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放松?
市场人士做出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是因为经济增速下滑和CPI拐点的出现,吕随启则表示,CPI下滑正是调控政策见效的表现,但是通胀仍然处于高位,还有反弹的可能;9月CPI是在去掉翘尾因素的情况下回落至6.1%,其实通胀压力一点都不比之前小。“3年期央票利率下调构不成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只是短期结构性的调整。所以,四季度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也没有必要。”他补充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说,“目前,我还没看到央行表态说要宽松。是否会宽松取决于央行对经济形势和价格走势的判断。”他认为,去年下半年至今的宏观调控的松紧度是恰当的,CPI回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他也表示,市场人士的解读和呼吁都是有自己的希望和利益在当中,但决策不在市场解读者的手中,而是由央行来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目前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敢放松,因为虽然CPI回落,但回落多少并不清楚,物价水平仍然很高;而经济增速虽然下滑,但GDP增长仍在9%以上。
明年初可能会松动
稳健甚至偏紧的货币政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当经济达到什么条件的时候,货币政策会有所调整呢?专家对本报记者一致表示,当CPI回落至5%以内的时候,货币政策才可能会放松。
吕随启表示,只有当CPI回落到5.5%甚至是5%以下,货币政策才有可能会宽松。在他看来,今年四季度CPI回落到5%不太可能,明年年初也许有可能。
殷剑峰说,未来货币政策取决于两个因素: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但他表示,10月份CPI回落到5%的可能性不容乐观,除非采取特殊的措施。“目前CPI仍然处在高位,只有当它下降到5%以下,货币政策才可能放松,这个时机可能会在明年初到来。如果国内企业资金紧张加剧和欧债危机出现二次探底的话,会加大政策宽松的可能性。”
赵锡军也表示,货币政策明年初可能会调整,但今年年内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可能性很小,之后两个多月更多要看央票和外汇占款的变化,可以通过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调控,保证流动性稳定。他认为,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外部方面,欧债危机迟迟没有解决方案,美国大选可能会影响其国内经济决策;而从国内来看,总体经济比较稳定,局部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部分地方的融资平台是否会出问题,民间信贷会不会出问题,但是这些不会影响总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调控目标远未达成
目前货币政策变动可能性不大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宏观调控的目标远未达成。
吕随启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国家战略自主调控的结果,当前经济发展放缓是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十二五规划规定,中国经济增速要降到7%,现在从10.5%下降到9.1%,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殷剑峰也认为,今年实现年初设定的政策目标基本没有可能,全年CPI平均下降达5%的可能性不大。“CPI全年控制在4%以内肯定是完不成了,GDP增速的目标更是不可能达成了。”
赵锡军对此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从现实上判断,统计显示的是宏观数据下降,但是老百姓没有感受到物价下降。从统计局数据来看,9月份物价指数统计中有8个指标是上升的,CPI连续四个月处于6%以上的高水平,现在价格上升的动力还很强。但是9月份CPI回落到6.1%,全年CPI在5.7%,都跟年初设定的4%有很大差距。而年初定的GDP全年增速平均是8%,现在是前三季度平均9.4%。
“现在经济数据在向调控目标靠近,但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目标实现不了,会大大影响老百姓对政策的信心和政策的权威性。只有千方百计实现设定的目标,才能说明政策是有效果的。”赵锡军说。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