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底部?郎咸平:最大危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底部?郎咸平:最大危机

加入日期:2011-10-20 18:59:5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何志成:中国减持美债想表达什么?
  叶 檀:中国石油领域的真正威胁是什么?
  郎咸平:高房价让中国失去创造力 这是最大危机
  易宪容:反击对冲基金做空
  石述思:按照美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近7亿
  刘建位:巴菲特为何甘愿做三大傻之一
  董少鹏:如何看待中国股市底部
  谢国忠称温州危机政府负最主要责任


  何志成:中国减持美债想表达什么?
  美国近日公布9月的经济数据普遍向好,尤其是零售销售增加超出预期,显示美国经济并不像一些人分析的那样岌岌可危。上个月公布的8月份美国资本净流入数据也显示美国当月整体资本净流入超预期,为896亿美元,远远优于7月时的净流出524亿美元。增持美国国债的包括日本、英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等。中国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持有的美债数量是减少的,其中中国减少365亿美元,导致2011年美债持有量整体负增长。巴西、土耳其等国减持美债,并非不相信美元,而是努力阻止本币贬值,例如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自6月以来下挫了9.8%。
  中国减持美债并非担心人民币贬值,相反,人民币仍在升值趋势中。据统计,2011年9月人民币实质有效汇率指数为125.01,较8月的120.47大升3.77%,创31个月新高。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在8月份急抛美债,而且10月有意识地让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呢?
  汇率是大国间的博弈,外汇储备增减也是大国间的博弈,中国减持美债,包括人民币近期拒绝升值,明显是想向美国人讲些什么。
  美国8月份大玩美债危机,美国两党借美债上限是否需要调整大做文章。虽然这最后被证明是一场游戏,但作为全球持有美债的第一大国必然担心:美国人玩国内政治很可能不会顾及它国利益,甚至很可能拿它国利益作筹码,这最终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储备,必须慎重防范。另外,在美国政客中关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判断近期严重泛滥,包括希拉里在内的政界人士近期都表态支持惩罚人民币的法案。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很需要通过行动对美国政治家、老百姓讲一点有关汇率的事情,同时向美国显示一点点实力。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结果是什么?不是美国政客所希望的中国制造被削弱,中国出口减少,相反,中国出口的绝对额还会大幅度增加。汇率是什么?是劳动力价值国际比较的价值尺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中国制造的价值含量必然增加,中国货必然涨价。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国老百姓就要付出更多的美元买中国制造,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
  当然,人民币急剧升值也会对中国有损害,但每年5%左右的升值幅度对中国是有利的。这一点,美国的政客能不懂吗?而在当今世界,中国少买美债,对美国有利吗?应该讲,负面影响更大。(每.日.经.济.新.闻)
  


  叶 檀:中国石油领域的真正威胁是什么
  近日,柴油荒卷土重来,过万民营加油站和批发商面临断油问题。中石油、中石化相关人士回应称:调价后严格按照发改委公布的指导价格销售成品油,从未收紧对民营石油企业的供应,部分地区民营油企感到用油紧迫,属正常情况。
  可这些不过是常规解释。所谓油荒,指的都是民营油企油源荒,与垄断巨头无关。数据显示,中国不缺油。确实,中国从不缺油,缺的是定价机制。
  从上游到下游,围绕石油链条的一系列定价机制出现了问题。
  国内成品油定价涨多跌少,与国际市场不衔接。按照2009年5月制订的定价机制,只有当国际市场相关油种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家才会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以避免国际市场油价剧烈波动导致国内油价频繁调整。
  而国际市场上,布伦特等三地原油价格并不统一,国际油价波动一般是在小幅上升之时急跌(因系急跌,所以达不到连续22个工作日下跌,上涨却可能),国内原油不论成本如何一概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定价,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内成品油但凡调价,大多数是在涨价。
  如此定价对于中国的石油安全影响太大。市场对于中国的预期需求过于明确,22天,4%,只要到时调控价格,就可以直接调控中国的成品油价,进而决定国内的成品油需求增减,中国的定价权太阿倒持,操控于国际资本之手。
  在8月底的中石化半年业绩会上,中石化财务总监王新华表示,国家正在对已实施一年多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评估、分析和完善,总结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寻求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总的方向仍是市场化。5月中旬,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亦表示,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太过透明,需要完善,希望政府在上调价格时按照机制走。
  考虑到价格安全,有关方面表现出改革现有成品油定价体制的愿望。据经.济.观.察.报9月19日报道,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基本完成了对该机制的新一轮优化评估工作。新的评估意见是,将22天调价周期缩短到10天,对4%的涨跌幅度进行修改,这已经在内部得到共识。大方向已经明确,就是要更加市场化,逐步实现由市场定价。
  没想到,该方案难产。据笔者了解的信息,各个民营石油企业愤愤不平,按照22个工作日、4%的定价机制,民营油企还能够有应对时间,不至于全盘受控,一旦定价时间缩短,民营油企从备货到价格难以应对,不得不跟着石油巨头的步子团团转,民营油企以后就没有活路了。
  对石油巨头来讲是市场化,对民营企业而言就是可怕的非市场化。在油源被石油巨头死死卡住的情况下,民营油企希望行政之手介入,以获得一线生机。这暴露出我国石油定价的关键难题:在资源行业开放、追随国际油价之后,从未实行通过竞争形成市场价格。而任何一个产品的定价,在垄断的情况下,就应该由政府定价,不应奢谈市场化;在竞争开放的情况下,就应该由消费者的供需定价,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
  此次油荒,有体制内的人说了公道话。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炜在其微.博上称:数据表明国内并不缺油,而是中石化在以垄断排挤民营成品油分销商。相比此前能源研究所诸位以及发改委某官员强调垄断巨头做牺牲,此说在认识上是长足的进步。
  而中石化也撕下了遮羞布,中石化销售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要首先保证自己的加油站柴油供应,民营加油站是企业,中石化也是企业,我们是要保障市场供应的,没有保证民营加油站的责任。有关人士声称,今年保障中石化旗下加油站柴油供应是没有问题的,保障市场供应一直是公司的主要责任。
  换言之,民营油企断供关我何事,只要石油巨头不断供即可。
  十分蹊跷的是,每次降价就出现油荒,每次炼油亏损,就需要减产检修,以提升质量,其实质是获得垄断溢价。对于石油巨头而言,定价仍然受到控制,垄断溢价没有充分享受,实在是心意难平,因此时不时就以油荒倒逼一把,来显示自己的隐性定价权。至于一旦获得溢价后,所进行的奢侈消费,就不在讨论之列了,企业也有商业机密嘛!
  定价荒是中国石油行业的命门。我们将定价权交给国际投资者,却不放开规模以上大型民营企业的成品油自主贸易权,甚至以危险的伪市场化当作国内垄断的华丽外衣。这说明,中国石油领域的真正威胁,是目前不合理的定价体制。 (东.方.早.报)
  


  郎咸平:高房价让中国失去创造力 这是最大危机
  2010年开始了一场关于2011年房价走势的全民大猜想,很多开发商、专家学者、购房者纷纷参与进来。引发这场大猜想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个报告,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说2011年上半年房价将下跌两成,给出的理由是当时的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非常严格,开发商的钱袋子开始收紧了。
  开发商不差钱
  时至今日,2011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谜底仍然没有揭晓。但我不想去探究谁猜对了或者猜错了,我想探究的是开发商的信贷是不是真的收紧了?我特意查了一下真实的相关数据,发现太可怕了:仅仅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开发商的贷款就有6000亿!要知道 2009年一整年银行放出的贷款是5980亿,而且很多专家都说这已经是天量信贷了。可是,现在的状况是:2010年前三个季度发放的贷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还多,同时还超过了2007年与2008年的总和,这难道不可怕吗?透过这组数字,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开发商现在根本就不差钱!也就是说,我们将会继续看到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房价应该或即将下跌,更多的是从道义上来讲的,是一种道德感。但是,正是这种道义上的评判,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房价是涨或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分水岭,它把持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分成了唱涨派和唱跌派。
  目前这种状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就以北京为例吧,在2010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房价确实在降。因为当时的开发商突然变得很高调,都嚷嚷着要降价,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折扣、让利的活动,最明显的一则消息就是通州房价直落7000块。而且,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个政策,说对于单价在3万块以上的新楼盘不发预售证。这样一来,那些单价在3万块以下的楼盘,就很容易拿到预售证了。后来的情况是,那些售价在3万元以下的楼盘,基本上是一开盘就销售一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它的背后就是一种人为的操纵,而这种房价的下跌其实就是北京式的下跌。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北京式的下跌其实属于心理按摩,只是暂时缓解一下大家的情绪,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各位想一想,为什么市区中心的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涨?而且,即使它一个劲地疯涨,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买市区中心的房子?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好的资源如学校、医院都集中到市中心了。而我们老百姓,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家人生病时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就只能想尽办法住得离市中心近点、更近点,所以才会出现市中心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供不应求的状况。
  试想下,如果把好的资源迁到河北涿州或者燕郊,那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还会这么堵车吗?房价还会这样猛涨吗?所以说,现在问题的本质是资源分配制度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过某种手段抑制这种强烈刚需的话,中心城市的房价根本就降不下来。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房价究竟是高是低,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还以北京为例,如果说单价3万、2万算高,那1.9万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把房价的涨和跌,当作判断房地产是否陷入危机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是说房价涨了,它就一定有危机,房价跌了,就没有危机,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最可靠的指标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负担能力。
  我举个例子,香港的房地产为什么会在1997年崩盘?如果你说是因为索罗斯狙击香港,那我告诉你,你完全搞错了,那只是表面现象。
  我们的调查发现,香港的供楼负担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啸之前已经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来了,在金融海啸之前最高达到110%,都成负资产了。这太可怕了,因为这就是崩盘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都拿去还房贷了,甚至都透支了,还怎么消费?老百姓没有钱消费的结果,就是香港经济的猛然下滑。这种状况持续下来,香港楼市怎么可能不崩盘?索罗斯的狙击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且,透过中国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看出来,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经济还经历了两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香港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几乎停业。这整个过程中,楼价一直下跌,经济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钱包,一直到这个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经济才开始好转。
  高房价的幕后推手
  由此可见,30%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我给各位分析一下。如果说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来还房贷的话,就能用剩下的70%的钱去消费,透过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但如果房贷的负担是70%呢?那就只剩下30%可以消费了。老百姓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后果有多可怕?整个经济就会萎缩。想想看,如果老百姓不消费的话,那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就增加了,怎么办呢?只有裁员。然后呢?倒闭。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太可怕了。经济由此开始进入萧条期。所以,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一定要保证让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来还房贷的,70%可以用于其他支出,这样经济才不会走下坡路,才不会出现萧条。
  在房价高企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房价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创造力。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所有的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之后把钱都投到哪里了?既没有投到实业上,也没有拿去消费,基本都买房子了。这是很病态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还月供了,那实质消费就减少了。对于那些手里有不少闲钱的人来说,本来想投资做点什么,可是,考察一圈后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没有什么钱可赚,那干嘛还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还是拿去炒房吧。这真的很可怕,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整个创造力的下降其实才是最大的危机。你看10年前,马云花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小马哥的这个腾讯也是差不多50万,陈天桥也是50万,他们都用了差不多50万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手里有50万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投到创业上去,那干嘛呢?肯定是拿这50万去付首付了。
  


  易宪容:反击对冲基金做空
  环视全球,中国经济仍属最健康,回落后的季度GDP增速仍高达9.1%。然而,在当前国际市场,无论是人民币的一年不交收远期汇价贬值,还是最近美国的中国概念股及香港H股全面暴跌,都意味着全球对冲基金正在全面做空中国经济。
  尽管最近温州民间金融市场一度发生了债务危机、全国房价开始下跌、国内融资平台风险累积及国内银行面临风险,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人民币从升值征途突变为贬值逆转,也不足以让H股跌得四脚朝天。
  近几年来,过度优惠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及税收政策助吹了房地产泡沫,如果继续吹下去,泡沫破灭将不可避免。而泡沫一旦破灭,那么中国的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也会自然而来。
  正因为中央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2010年的国十条开始,挤泡沫的措施才一次比一次有力。其实,还有更多的经济杠杆即信贷与税收政策没有使用,假如目前挤压房地产泡沫的效果不好,仍有很大的政策出招空间,直到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之路。
  当前全球对冲基金做空中国,其实是他们在赌中国政府不会采用高效的措施挤房地产泡沫,他们的预期是调控会失效。
  面对全球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掉以轻心、放任其所为,我们也该密切关注并主动出击了。我们主动出击的方式其实有很多,比如:一是把国内自己的经济问题解决好。而解决好国内经济问题,首先就得全面挤压房地产泡沫。最简单的办法如香港、新加坡及台湾那样,全面提高住房交易流转税(香港的住房半年内、一年内、两年内交易流转税分别为19.25%、14.25%、9.25%)及住房交易所得税,确定住房物业税征收的时间及税率。全面改变当前住房按揭贷款制度,比如全面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及利率,缩短按揭期限(比如按揭贷款期限都不得超过10年或15年)。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经济杠杆去除住房市场赚钱效应,那么房地产市场泡沫一定会挤出。没有了住房投机炒作,国内房地产市场及经济岂能不健康?
  其次,要利用更强大的力量在汇市与股市上全面出击,不能让全球对冲基金把中国汇市及香港股市当成他们的提款机。我们应该清楚看到,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十几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每时每刻都在利用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大获其利。无论是金融市场的上行还是下行,他们都长袖善舞,获取暴利。比如国际对冲基金要做空中国,他们早就为把中国作为提款机准备了多重衍生工具。如同1998年的香港,倘若我们在对国内房地产政策有所调整与完善,如1998年香港那样对做空中国的对冲基金主动出击,击败他们做空中国并非难事。
  第三,我们可以与香港及周边亚洲国家、地区联合起来,完善及修改现行金融市场的一些法律法规,减弱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其实,美国在2008年,欧洲政府在近期,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规则与监管制度有所调整,但亚洲地区特别是香港对游资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对亚洲金融市场制度规则全面反思及修改也是时候了。
  总之,我们要密切关注最近国际对冲基金做空中国之动向,并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不要被动挨打而让中国市场成为他们的提款机,而是要如1998年香港政府那样主动出击,以此来保护中国国家利益,保护中国经济成果。(京.华.时.报)
  


  石述思:按照美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近7亿
  石述思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分析,称美国吃不起饭的人的比例是中国的三倍,他指出,核心问题是两国的贫困线标准不同,以美国的贫困线来衡量,中国的贫困人口可能会达到总人数的一半。
  美国吃不起饭的人的比例是中国的三倍。
  看到这个消息时,笔者精神为之一振,大有
  推荐给《新闻联播》的冲动。毕竟,在持续关注美国人民占领华尔街行动以后,似乎该有一个闪亮的总结了。
  根据美国最知名调查公司盖洛普发布的一份调查问卷,2011年受调中国人中,有6%的人曾经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没钱购买自己或家庭所需食物的经历,较2008年时的16%明显下降。而在美国,2011年有19%的人在过去12个月间发生过没钱买食物的经历,这个比例比2008年的9%整整翻了一番还多。
  这意味着,目前美国吃不起饭的人所占的比例,是中国的三倍。
  看到这个数据,笔者首先产生的一个感慨是:美国人的调查机构太实话实说了,尤其是在占领华尔街运动让贫富差距成为美国人暴露在世界面前的痛处之际。比较中国的官方数据它们每次都能确保中国人民收入的增幅漂亮地超越GDP和CPI,盖洛普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一种可贵的说出真相的精神,更体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忧患意识。这是中国许多权力部门和调查机构匮乏的。
  再看调查结果本身。鉴于美国人目前的困境和盖洛普公司在美国民意调查方面的权威性,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个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这首先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解决近十四亿人口的温饱不应抹杀。当然有人吃鱼翅燕窝喝茅台(600519),有人则吃馒头就咸菜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批量饿死人的惨剧是彻底终结了。
  但是,且慢盲目乐观。
  毕竟,在19%吃不起饭的美国人中,多数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食物券,而发放的标准要高于该国贫困线。美国贫困线的划定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去年的年收入等于或低于19307美元;一个两口之家则是低于12334美元。而在中国,城市中的贫困线大致是三口之家年收入低于3600元,两口之家低于2400元,在农村,这条线则更低。即使不进行人民币和美元间的转换,即按一美元等于一元人民币来算,以美国的这条贫困线来衡量,中国的贫困人口可能会达到总人数的一半。
  即使这样,美国号称吃不起饭的人的比例还是中国人的三倍。这似乎只能说明,比起美国人,中国人要安贫乐道得多。这样的国民应当得到中国政府更多的善待。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今年有所作为,例如连续七年上调了退休职工工资,1000万保障房正在建设等,不过历史欠账太多,这些只能算可喜的起步。
  此外,盖洛普的调查结果,应当被解读为美国发出的又一个疲软信号。盖洛普同日发布的另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现在缺乏食品和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人数,高于其在大衰退高峰期的人数。
  这些信息表明:美国此次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投资乏力、内需不振、外贸低迷的状况会持续,加上债台高筑、失业率直逼可怕的10%,看来会让它继续一边逼着自己的大债主中国汇率升值,一边推销其逐日缩水的国债。
  这对中国的提醒是:中国外贸部门可能即将面临一个最严酷的冬天,该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金融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