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来了 谢国忠:将铸大错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苦日子来了 谢国忠:将铸大错

加入日期:2011-10-18 20:16:2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史玉柱:中央给中国经济下的猛药药效已显
  谢国忠:现在放松货币政策必将铸成大错
  余丰慧: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救市是拙招
  叶 檀:地产进入高利贷时期 中国经济苦日子来了
  宋鸿兵:用汇率升值反通胀非常可疑
  巴曙松:地产走向行业洗牌
  郎咸平:房企整合的福与祸
  吴敬琏:解读中国崛起秘密
  时寒冰:欧债危机通向天堂还是地狱?
  茅于轼: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借贷
  水 皮:楼市的市盈率远超地产股
  陶 冬:美国经济现拐点 欧洲银行未改善

  史玉柱:中央给中国经济下的猛药药效已显
  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10月18日评论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时称,中央给中国经济下了一年多的猛药,药效已显。
  史玉柱称:中央给中国经济下了一年多的猛药,药效已显:GDP增长,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四季度将跌破9%;CPI增长,7月6.5,8月6.2,9月6.1,10月将大幅回落。GDP如果低于8.5%,大街上将能感觉到寒气。CPI只要低于5,就不会出大问题。化疗已结束,何时开始滋补?
  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回复说:化疗完了,还有放疗,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变形手术。9.1%的增速依然很快,6%的通胀也依然较热,这些对实质结构调整来说都还有着很大的制约,需要进一步调控,甚至变性,然后才能滋养,否则又将重回09年的老路。况且,CPI还没下来。(证.券.时.报.网)

 

  谢国忠:现在放松货币政策必将铸成大错
  如果现在放松货币政策来缓解投机者流动性紧张的压力,将会对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如果把宏观政策重点从价格稳定上移开,必将铸成大错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的破产,主要是由于借贷资金投机情况的恶化。将这种现象定性为货币紧缩挤压中小企业是完全错误的。正常企业不会仅仅因为借不到钱而破产。只有烧钱的投机行为才需要不断借钱求存。
  如果现在放松货币政策来缓解投机者流动性紧张的压力,将会对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实际上,2008年至2010年间的过度货币扩张,通过成本膨胀,以及由资产通胀造成的奖励性投机挤压了真正的企业。另一波货币扩张将会再次放大投机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最后的崩盘将会更加惨烈。
  在很多二三线城市,高利率借贷已经发展成为庞氏骗局或金融传销。金融传销的破坏性远远超过普通传销,如果不能及时抑制,明将带来广泛的社会不稳定。
  中国正面临劳动力和能源短缺。要获得另一轮高增长,中国必须实现经济再平衡,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刺激措施不可重复
  地下借贷在中国兴旺已久,原因在于中国国有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地下融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从其融资能力上获益良多。
  非正式渠道融资是全世界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正规金融机构缺乏能够有效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结构。因此,政府不应该因为非正式融资渠道的弊端而取缔之。
  然而,过去五年,中国地下融资已经从实体经济活动转向了房地产和金融投机。由于大规模金融扩张,投机利润很高,同时实体企业由于全球需求疲软和成本上涨的压力受到很大抑制。
  应当批评地下融资本身创造了泡沫吗?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金融机构可以对抗宏观环境。即使是管理最好的银行也很难在宽松不变的货币环境中生存下来。没有金融机构可以对抗宏观环境。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当前的欧元债务危机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的货币扩张发展成为房地产泡沫的过程中,银行发挥了主导作用,地下借贷则起到了支持作用,常常为获得银行借贷资格所需要的虚假股权融资。
  地下融资市场的借贷利率从20%到100%不等。几乎所有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都难以负担如此高的利率。其借款人只能希望通过资产升值来偿还贷款。
  比如,在货币紧缩限制了银行借贷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就转向高息贷款来保有土地持有量。例如,2008年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把紧缩看成是暂时的,因此把高息贷款看成是捱过短期紧缩的桥梁贷款。紧缩很快结束后,一如他们所愿,土地价格大幅上升,远远高于他们所要支付的利息。
  银行借贷限制和地下融资市场高利率所反映的流动性问题,是由于需求过高,而不是供应过低造成的。当前的货币增长在正常情况下是足够的。过高的需求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根据去年的价格,真正开发中的房地产价值超过了GDP50%。
  走出当前流动性问题的途径是房地产业要紧缩。价格下降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就会减少。相当一部分开发商的破产是必要的。若非如此,紧缩政策就会无效,经济就会像往常一样依靠泡沫获得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政府的思维,从打击通胀转向了支持发展。这一决定似乎并不明智。中国的劳动力短缺在当时已经非常明显了。经济刺激大大加剧了通胀问题,同时,由于实体经济机会短缺,货币增长基本上都已经进入房市。当时不明智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现在的很多困难。
  期望政府现在能够放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是极不明智的。另一轮像2008年那样的刺激措施将会在中国引发超级通胀和超级投机。后果将不仅仅是另外一场泡沫,而是可能会导致全面的政治变革。很难想象中央政府会如此铤而走险。
  高息借贷的繁荣始于房地产市场,近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场庞氏骗局。由于实际利率过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受到抑制,并且实体经济活动利润率也很低,储户们便会轻信像高息借贷这样的机会。他们担心银行存款按实值计算会贬值。同时,20%至100%的利率会带来迅速致富的希望。许多人宁愿相信其可持续性,梦想几年之内即可致富。
  庞氏骗局就是一场再分配游戏。不幸的是,最后拿着袋子的人常常是最脆弱、最容易受骗的人群。这是传销首次在中国成为金融问题,中央政府现在就应当调动安全机构处理此事,控制风险,以免酿成灾难。
  通胀仍是主要挑战
  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当前的货币增长水平可谓绰绰有余。今年8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13.5%,远低于前几年20%的水平,但是仍然远远高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中国储蓄总资产是2011年GDP的2.3倍。因此,高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货币增长将变成通胀。
  另外,目前的M2增长率可能低估了真实的货币增长幅度。商业银行积极从事表外活动,以应对更严格的贷款限制;信托业蓬勃发展;地下高息借贷市场方兴未艾。这些都并未完全体现在货币统计数据中。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来,我怀疑广义货币增长率将达到16%。
  通胀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过去十年间,货币供应大幅增长,正在造成通胀的后果。现在的货币增长尚未低到可以消除通胀的水平。中国仍然没能真正控制住通胀问题。
  结构性调整让中国经济更容易发生通胀。持续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现在的劳动力供应。中国体力劳动力供应完全没有增长。除非能够大幅降低增长率,劳动力短缺只会更加严重,从而推高通胀。
  能源短缺是推动通胀的另一个因素。包括超过政府批准份额之外的生产在内,2011年煤炭消耗总计约为40亿吨。建立在如此高消耗基础上的两位数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运输系统也将运力不足。同时,各个产地的生产水平可能都已经达到顶峰。中国增长模式是高能源密集型。如果煤炭消耗增长率仍然在如此高的基础上保持两位数增长,能源价格将会持续通胀。
  尽管月度通胀数据可能会有波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却迹象,但基本力量依然是推动通胀的。如果把宏观政策重点从价格稳定上移开,必将铸成大错。
  放缓没有不利影响
  跟十年前不同,现在的经济放缓不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体力劳动短缺仍在加剧。放缓不会造成就业问题。将要破产的中小企业可能会让员工下岗。但是,受到影响的工人可以很快在别处找到工作。
  每年大约有6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至少在刚入职阶段,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工资几乎没有差距。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白领工作,只能在家待业。考虑到他们父母为大学教育所支付的费用,情况难以令人接受。这是一项社会不稳定因素。
  然而,在当前模式下,建筑业和制造业是推动增长的力量,它们需要的是蓝领工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足的解决之道在于增长模式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
  中国下一轮增长必须降低劳动力和能源密集程度,否则通胀将会破坏任何推动增长的努力。中国必须推进经济改革,更多发挥市场和民营行业的力量。如果仍然由国有企业主导,势将造成大项目主导型增长,这很容易造成通胀。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起点应该是限制政府收入。2011年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GDP的30%。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资本支出远高于其利润,地方政府也在增加纯借款来加大支出,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和国家花掉了经济一半的钱。
  中国民营企业和家庭部门在过去十年被边缘化了。消费只占GDP的一小部分,因为家庭部门没有能够支撑高消费的现金流。除非政府能够从经济中少拿钱,把更多的钱留给家庭,大项目建设就会继续主导经济。
  同时,当前的经济结构把盈利机会大都留给了国有企业。留给民营企业的都是低利润行业,比如轻型制造业和零售业。只有房地产业能够通过地价高涨带来较好的回报。这就是大量民营企业转向房地产发展的原因。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民营部门会更加压缩。
  中国经济再平衡应当始于并且止于限制国有部门的规模。舍此之外的其他举措,都只是在转移注意力。要限制政府规模,首先需要减税。比如,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应当从45%降至25%,增值税税率应当从17%降低到12%。
  通过再平衡,中国经济将会转向高附加值的增长。只有到那时,中国的高增长率才不会引发通胀。(财.新.网)
  


  余丰慧:汇金增持四大行股票救市是拙招
  中央汇金公司10日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行股票。在股市持续低迷之际,此举引发市场的丰富联想。
  最大联想是作为主权投资基金增持四大行股票被看作是在中国A低迷之际的政府救市措施。从10日晚间的新华社发通稿和央视10日晚7点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等主流媒体高调反应判断,确实是体现了政府救市之意图。此消息出来后,笔者在10日晚的微.博每日财经热点点评中告诉广大博友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基本面没有根本好转情况下,也只是一剂强心剂而已。并且政府意志出手救市做法也很值得商榷。果不出所料,11日中国A股沪综指高开低走,最终勉强收红。看来市场根本不买汇金入市购买四大行股票之救市意图的账。
  笔者认为,中央汇金作为主权基金扮演中国A股救世主的做法本身非常值得商榷。其一,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应该彻彻底底市场化运作运行,体现国家意志的中央汇金公司此时在市场低迷之际高调宣布购买四大行股票,看似投资行为,其实背后有政府干预市场之嫌疑。而且,此举被当作是政府救市之意图,必然使得许多投资者纷纷跟进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盲目进入。但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情况下,只能就得了一时甚至一日,而最终使得被诱使进入的投资者被套牢。明明是在坑害投资者。其二,四大行股票都是指数权重股,汇金购买四大行股票可能拉升指数,但是,绝大部分股票却不一定走好。这就使得广大投资者赚了指数赔了钱,对投资者百害而无一利。还有在股市搞政绩工程之嫌疑。其三,依靠一个汇金公司购买几只股票就想使得中国A股逆转翻转是不现实和幼稚的。况且中央汇金购买四大行股票市值不到两亿元,如此力度连个概念化炒作的效果都没有。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支撑股市的是经济基本面,是上市公司的优良业绩,是对股市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证股市公开、公平的制度安排。对于中国A股来说,这些都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尚不支撑股市的彻底翻转。欧债危机仍在发酵,美国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世界这两大经济体不景气必然对中国造成大的影响。中国国内经济正在痛苦转型,出口对经济拉动成为负值,投资不可持续,消费启动尚需时日,而且,中小企业的不景气和高利贷在中国肆虐,正在将中国经济金融推向高风险之境地。与此同时,物价维持高位,通胀率居高不下。经济中的诸多矛盾没有明显缓解情况下,试图寄希望于股市孤军走高是不现实的。
  破解中国经济多重矛盾需要决策层拿出智慧和勇气。笔者再次呼吁,立即出台大幅度减税降费、国企让利、遏制外资高利润的切实措施。降低商品中的税费和国企畸高利润成本,降低消费者的税费负担。这样才能减轻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负担,激活民间投资,降低物价刚性成本,减轻通胀压力,提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才是真正的救市,是救市高招,也救到了根本上。(国.际.财.经.时.报)
  


  叶 檀:地产进入高利贷时期 中国经济苦日子来了
  从建行开始,多家银行开始上调首套房贷,将首套房贷上浮5%到10%。这是压在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根稻草。当然,绝不会是最后一根。
  房地产墙倒众人推,资金撤出房地产行业,增量资金不再进入。限购政策抑制住了富裕群体,上调房贷等同于向贷款购房者单独加息,抑制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需求。房地产行业哀鸿遍野。
  9月份,在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举行的地产金融高级论坛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理事长王世豪称,房地产20万亿元贷款,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颗地雷。王世豪称,银行目前贷款总量是55万亿元,20万亿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已经占到银行贷款总量的36%。开发商必须要到别的地方去拿钱,结论就是开发商低廉资金时代结束了,高利率资金时代来临了。所谓的高利率资金,目前而言,主要包括房地产信托、企业债权、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高利贷资金会在房地产行业蔓延,从实力不强的房地产企业蔓延到具备实力的企业。
  房贷上升有三大因素。
  首先,房地产风险越来越大,银行业准备从房地产市场抽身而退。
  去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经着重讲到涉房贷款,表示当前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已达20%左右 ,少数股份制银行已突破30%。如加上以房地产抵押的其他贷款,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已接近信贷总量的一半。刘明康要求对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执行从严的信贷政策。对于土地储备贷款,要调整授信额度,应大幅压低抵押率,跟踪贷款去向,防止挪用。
  一些银行已经主动调整。有报道称,中信银行今年5月表示,将严控房地产贷款总量,目标是至少压缩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虽然中信表示,最新房地产压力测试表明,房价下跌30%~50%对该行的资产质量没有太大影响,但这是在稀释资产风险下的产物。
  其次,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使企业贷款如同登天梯,房贷利率上升首先是资金紧张后价格上升的必然反应。中小企业贷款实际利率高达20%左右,同样处于高风险区域的房贷没有理由维持平价。近两年,房贷实际利率总体上升30%以上。
  第三,由于房地产风险上升,银行提高了针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溢价,与温州高利贷相同。正因为民间借贷风险极大,因此要求的风险溢价特别高,甚至高达180%。
  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更加看淡。根据央行营管部近期对银行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自上季房价预期指数走低进入不景气区间后,三季度续降12.7%,其中看跌占比逐季上升至40%。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针对100个城市全样本调查数据显示,今年9月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8877元,环比下降0.03%,这是去年9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高危行业。
  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房地产基金的募集活跃度自2010年起开始回升,全年共有10只基金募集到位18.59亿美元,去年底总量为500亿元。今年1~8月共有12只可投资于中国的私募房地产基金完成募集,募资总额为12.77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募集量的70%。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大行其道。据报道,恒大信托融资46亿元,绿城128%高杠杆率如赌博,绿城都是通过项目做贷款型融资的,绿城融资成本约为15%或者16%。绿城的高杠杆率达128%~140%,而房企平均杠杆率为70%。激进型的房地产投资高风险受到市场密切关注。据笔者了解,在房价下降快的区域,一些开发商打对折甩卖,以求回笼资金。
  房地产行业依靠自有资金,而按揭利率上升堵住了自有资金的来源。在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开发商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变卖资产,二是高价融资饮鸩止渴。
  中国资金进入全面紧缩周期,我们面对的是在通胀的情况下,风险与利率上升,大规模的融资高潮在各个资本与货币市场全面展开。
  房地产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相辅相承,在贷款、信托等各个行业,实际利率大幅上升,实体经济趋于紧缩,资产泡沫规模下降。岂止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拐点,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一起进入拐点。资金本身成为最大的投资品种。
  中国经济勒紧裤带过日子的痛苦阶段,一场痛苦的变革、前途莫测的变革,来了。(每.日.经.济.新.闻)
  


  宋鸿兵:用汇率升值反通胀非常可疑
  @宋鸿兵:汇丰表示,亚洲经济和市场形势与2008年惊人的相似,且欧元区形势恶化将致亚洲面临信贷冻结风险。中国正调整经济,但未必能持续。国内需求可能帮助对冲出口受到的冲击,但如果出口萎缩幅度如2008年剧烈,那么必然也将对当地需求构成影响。欧洲向亚洲的借贷都以美元进行,欧洲银行的危机,将可能冻结亚洲的资金。
  @宋鸿兵:2008年上半年,中国和亚洲经济尚一片红火,华尔街9月爆发金融海啸,亚洲经济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受到了严重冲击。欧洲银行体系的潜在危机,一旦爆发将很快波及亚洲。尽管有了2008年危机的教训,各国应对将更加迅速,但短期剧烈的疼痛,恐怕难以避免。意大利长期主权信用被连降3级,就不是个好兆头。
  @宋鸿兵:欧洲危机的暴露,也就在6月之内,最长也不会超过12个月。中国对房地产的调控仍在进行,经济调整更远未完成,货币紧缩可能正在继续,欧洲冲击波将首先引发亚洲其他国家陷入恐慌,恶化中国的外部环境,再从贸易和金融快速传染到国内。这时候,中国可能正在紧张地准备十八大,政府必然着急地想做点什么。
  @宋鸿兵: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最近美国接连向中国扔出了两个烂苹果,一个是台湾军售,一个是汇率。美国人无非是在玩一种游戏,让中国在两个坏选择中,挑一个稍好的结果,从而让中国人心里有所安慰,放弃报复的念头,这种游戏已玩了多年。中国应该也朝美国丢几个烂苹果了!
  @宋鸿兵:汇率是老百姓不大关心的问题,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人钱袋子。人民币升值,老百姓的储蓄将缩水。通胀造成的财富损失是不均匀的,而汇率升值引发的储蓄损失则是均匀的。
  @宋鸿兵:汇率升值反通胀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推论。上世纪60年代,德国马克升值反通胀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德国的外汇储备中,黄金比例始终高于美元,马克升值导致的储蓄损失较小。其次,德国进口的大头是粮食与能源,马克升值能有效降低国内成本。中国的主要问题是美元储备太大,储蓄损失会超过进口成本下降的好处。
  @宋鸿兵: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两大产品,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另一个是中国百姓的储蓄。中国购买美债欧债,就是在出口国内储蓄。这些储蓄以外币形式体现,但实质是老百姓存在银行体系中的存款。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国货币的贬值,最终偿债折算为人民币时,储蓄损失将会出现。在金本位下,这一切将看得一清二楚!
  @宋鸿兵:可悲的是,中国很多人,甚至包括部分专家,都拒绝承认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储蓄造成损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无不深受美元贬值对外汇储备的伤害,所以戴高乐才痛斥美元特权导致了美国不流泪的赤字。谁给美国的赤字融资?是外国人的储蓄!不研究历史会死人的!
  @宋鸿兵: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借鉴当年美元崛起的战略,看看美国人当年是怎么处心积虑地绞杀英镑,如何挑起了货币冷战,最终又是如何灭掉了卢布帝国。今天,中国面临经济与货币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新.快.报)
  


  巴曙松:地产走向行业洗牌
  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的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当前民间融资利率拉高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房地产企业基于高盈利预期以及调控会短期结束的政策预期进行的高成本融资,在货币政策不可能大幅放松时,这些房地产企业的洗牌不可避免。
  短期来看,行业和企业层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去库存阶段:
  (1)目前的周转期即从拿地到销售回款的周期约为40个月,与2008年房地产行业低谷时45个月的周转期相比已经相差无几。
  (2)2012年约计有近800万套保障房竣工,这将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对定位中低端的商品房供给形成直接冲击。
  中国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大调整正在发生,而调整的方式和开发商的应对策略则可能是:
  (1)降价,从城市居民收入可承受能力测算,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降幅应在20%~30%之间,二线城市则在10%~20%之间,三线城市基本合理,降价空间不大。
  (2)布局三四线城市;
  (3)产业外资本进入房地产业的趋势将逆转;
  (4)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动将可能激发部分上市企业退市或私有化倾向。
  (5)定位高端的开发商将以品牌和效率而非扩张土地储备来实现价值的提升。
  从这轮调整的宏观冲击看,房地产销量增速已经开始明显下滑、保障房全开工后对冲效应减弱之后四季度房地产新开工也将出现明显减速,进一步考虑到2012年一季度限购、库存明显加大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如果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当前10%左右大幅回落甚至负增长,且信贷条件以及限购约束等未能有所松动,则2012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变成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概率变大,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行业洗牌的可能性在加大。
  尽管市场广泛预期,房地产投资出现显著回落,进而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冲击,由此带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令的放松,虽然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考虑到未来房地产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趋于弱化趋势,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难以重演2009年的旱涝急转,即使是政策阶段性的局部放松也难以改变行业调整的总体方向以及分化与整合的行业洗牌趋势。
  总体上,基于短期内房地产行业基本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即使考虑到2012年对需求抑制最直接的限购政策不再续期,或者限购政策的局部放松,然而未来一年或较长时间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在一系列约束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将从居民财富配置的超配资产变成标配资产,房地产行业将一改过去10多年高成长的趋势性增长格局,企业的成长将主要来自于行业内的分化与整合所产生的经营效率的提高,从依赖地价与房价的上涨获得高毛利转向依赖综合开发能力的提高,完成从地产到房产的转变,最终成为以房产开发为核心的加工制造业。(重.庆.时.报)
  


  郎咸平:房企整合的福与祸
  如果房企整合之后最后真的成为几家,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资金能扛得住风险,将支撑房价居高不下,结果就是会让我们老百姓永远成为房奴。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产调控措施,包括限购、提高借贷成本、征收房产税等多种手段,然而直到近期房价才开始停止上涨态势,并出现松动。降价求生存似已成为房企的不二选择。在限购令、房产税以及收缩信贷的三重夹击下,房价真的会降下来吗?如果调控措施有效,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又路在何方?
  居民结构主撑房价涨跌
  从外表看,2011年上半年五大城市开始领跌的情况和2008年二季度房地产崩盘的情况很类似。2008年第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是34%,可是一线城市是7%。由于一线城市首先领跌,然后波及到其他二、三线城市。2011年上半年投资增速33%,可是北京市从2010年的24%跌到2011年上半年的3.7%,上海从2010年的35%跌到2011年上半年的9.4%。但是今年的特殊情况是供大于求,按经济学原理,供给过大的结果应该是楼价狂热跌,可这次只是阴跌。今年第二季度14个城市只比2010年下跌了11.1%,核心城市或一线城市只下跌了3.8%,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北京从2008年到2010年,平均每一年成交30万套左右,2008年17万套,2009年40万套,2010年33万套,其中三分之一是一手房,三分之二是二手房。如果说开发商想降价的话,它只有三分之一的冲击效果。2010年年底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有自己产权房子的人占72.4%,其中18.3%是多套房子。北京市限购令允许北京市户籍老百姓可以买两套房,因此72.4%的人当中有不少人还有能力再买第二套房,所以这对整个需求并没有大幅打压。北京的这些新楼盘大部分都在五环之外,调控的原因使得通州等地每平方米大概下降两千元,而五环之内的二手房价格是否下跌不看地产商,而是要看72.4%这些有房子的老百姓。
  所以房价的涨跌决定于居民结构,房价是否下降取决于户籍人口,房价是否上涨取决于非户籍人口。北京市有本地居民1200多万人,外来人口720多万人,真正需要房子的是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上很多人没房。所以北京市房价上涨最大压力来自于非北京市居民的外来人口,其次才是想购买多套房者以及投机者,但是这一批外来人口不准买房的结果,涨价立刻停止,因为他们最大的动力停止了。
  暗流涌动的整合
  在严厉调控的2011年,我们发现房地产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叫作有序地退出,这和2008的恐慌情况刚好相反。上市企业里面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公司有很多,包括大江股份金发科技建发股份獐子岛酒鬼酒金种子酒等等。另外一些地产公司也在有序退出,包括鼎立股份大连控股华茂股份新湖中宝绿景地产华业地产莱茵置业。这些公司有序退出之后,把相关的房地产业务卖给了像万科这样的大型专业地产开发商。万科2011年上半年买了十个项目,其中最大一笔是30亿元广州的新光城市花园,招商地产2010年买地只花了13亿元,2011年是108亿元。
  2009年、2010年很多公司花了大量资金抢做地王,而这些钱来自于地产信托基金。万科在这个时候没拿太多地,因此它成本比较低,利息只有5.9%,而其他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利息差不多在12%~14%,这个资金的差距加重了中小型地产公司的负担。这些地产公司由于购买土地过于迅速、囤积过大、利息过高,碰到了2011年的宏观调控,结果不是宣告倒闭、不是拍卖楼盘、不是大甩卖,而是迅速地将自己所拥有的股权卖给专业的大型开发商。而像万科、中海、招商、恒大等等地产公司非常积极地到处买地,因为他们已经集中了大量资源,而且它们的资金成本比中小型地产商低很多。万科这种大企业一掌控之后,它不可能大幅降价,因为在2008年干过一次傻事,它现在不会再干第二次。
  如果大型地产商的高度集中,很可能就会像香港一样出现四大天王(恒基兆业、新鸿基、新世界和长江实业)的情况。香港老百姓在这几个四大天王开发商的压力之下,终生得背负着房贷的压力,他们终生为四大天王而打工。所以如果房企整合之后最后真的成为几家,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资金能扛得住风险,将支撑房价居高不下,结果就是会让我们老百姓永远成为房奴。(理.财.周.刊)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