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来了 谢国忠:将铸大错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苦日子来了 谢国忠:将铸大错

加入日期:2011-10-18 20:16:2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吴敬琏:解读中国崛起秘密
  以本世纪初的北京共识为开端、逐步发展成型的中国模式论,提出了一个无论对于总结过去还是规划未来都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讨论。
  中国模式的话题,起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经过三年徘徊,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以后,中国经济改革重新回到市场化的道路。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真正起飞了。经过将近20年的高速度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于是,就出现了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崛起秘密的问题。
  壹
  中国模式论倡导者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是: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它有一个强势政府和有着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因此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创造了北京奥运、高铁建设等种种奇迹,并且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屹立不倒,继续保持超过9%的GDP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所争羡,足以充当世界各国的楷模。
  不过,这种解释虽然能够燃起某种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却也留下了不少的疑问。
  例如,如果说驾驭整个社会的强势政府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强大国有经济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同样拥有强势政府和比如今更为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一次大饥荒就夺去了成千万人生命的人间惨剧?
  在强势政府掌握的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确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然而为赢得这些成就而付出的成本也大得惊人。
  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失之间如何权衡,恐怕也非一眼就能看穿。
  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后30年和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前30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所以,这一切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开放讲起。特别是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接着,从1994年初开始,中国根据早些时候确定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规划和对企业、市场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进行了整体推进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同意对当时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为民间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了机会。
  虽然在各个领域内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约束的生产力,促使90年代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具体地表现为:
  第一,为平民创业开拓了一定的空间。在毛泽东的全面专政体制下,私人从事工商业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活动,遭到无情的镇压。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逐步松动了对私人创业的准入限制。特别是1997年中国党政领导认可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民营经济一定的活动空间。
  随着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3000多万户的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基础的推动力。
  第二,大量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通过国家动员资源和强制投资的手段进行的,这大大限制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经济的整体效率。当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民间创业活动活跃起来,生产要素开始从效率较低的产业向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动。
  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中,中国有高达2.5亿左右的处于低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工商业。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于爱尔兰国土面积的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部门的转移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第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执行弥补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缺陷,从需求方面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最终需求不足。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消费需求会相对萎缩,造成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严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利用了发达国家储蓄率偏低造成的机会,扩大出口,用净出口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拉动了产出的高速度增长。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在大规模人力资源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过去20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度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
  这一切足以说明,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30年高速度增长的真正秘密所在。
  贰
  此外,质疑中国模式论的人们认为,中国社会虽然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迄今为止,市场化改革还有许多大关并没有过,中国在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statesector)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并不占有优势,但它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commandingheights),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的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这样一来,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既包括新的市场经济因素,又包括旧的命令经济或称统制经济,既可以前进到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可以退回到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的。
  在中国改革的初期,不但政治领导人和计划官员倾心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developmentalism),即使以欧美式自由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在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政府不能不承担更大的协调责任。
  不过,日本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下,威权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对信贷活动的窗口指导和通产省(MITI)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政府一般并不直接对企业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中国的情况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现行体制是从列宁所说的国家辛迪加(statesyndicate,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把它称为Party-StateInc,即党国大公司)演变而来,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
  因此,在中国政府和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较之东亚国家和地区就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格局。
  这种体制建立后,就出现了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我把它称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蜕变为政府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放开,当世纪之交包括数百万计的县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改制成为私有企业时,市场的力量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也更加强劲有效。
  反之,当本世纪初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倒退现象,或者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时,国家资本主义的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求政治体制改革配套地推进。
  正像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的,一切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需要打破特殊既得利益的阻碍和干扰,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democraticdevelopmentalism)的转型。
  更何况中国是一个有长期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又经历过长期列宁-斯大林式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这方面的任务就更加繁重和艰巨。虽然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套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机制。
  然而,仅仅靠它本身并不足以自行,需要其他方面制度安排的配合和支撑;否则,市场自由交换秩序得不到保证,就会出现混乱,权力的介入还会造成丛林法则支配市场,使整个经济变成了一个寻租场。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交易主体自由而平等,且不存在外部性,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交易达成的价格,就能够有效地把资源配置到应该到的地方去。但是,交换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透明的规则和公正执法来保障的。
  所以,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应该配合起来推进:一方面,从一个由行政权威控制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一个自由交换的经济;另一方面,就是从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经济。
  叁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第一,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虽然短时期内能够依靠政府强制动员和大量投入社会资源,加上从国外引进技术来维持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由于所谓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由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消费在GDP中占比下降、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愈演愈烈。
  1994年以后,中国运用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经验,采取低估本币汇率等出口导向政策,用净出口需求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刺激了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大量引进技术和雇用低工资农民工。然而,正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最先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一样,中国在经历了十来年出口推动的繁荣后,于21世纪初期在微观经济领域出现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种种病象。
  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
  第二,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酝酿着社会动荡。
  在1988年-1998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学家曾经对转型期间日益抬头的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要求通过市场化改革铲除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防止中国上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unnarMyrdal)所说的社会溃散的亚洲戏剧。上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自由化,曾经也阻断了通过商品价格双轨制寻租的官倒的财路。然而,行政权力不肯退出市场,使寻租的基础在许多领域继续保持。
  由于体制的演进会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即毛泽东所说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蜕变。如果没有步伐坚定的经济和政治改革阻断这一路径,使之回归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会锁定在这一路径中。而一旦路径被锁定,就会像诺斯(DouglasNorth)所说,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
  目前,大众普遍对政府对于防止事态恶化和灾变发生的措施不力啧有烦言,甚至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下定决心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
  从当前事态发展情况来看,批评政府和要求政府有更多的作为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政府加强作为的方向是什么: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还是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制市场和取代市场?不同的取向将决定政府领导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起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
  也正因为这样,这一场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对决定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财.经》)
  


  时寒冰:欧债危机通向天堂还是地狱?
  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确信,默克尔将不负众望,欧债危机将出现转机。
  而我关注的则是另外一个方向那通向地狱的大门,更宽敞地张开着……
  默克尔还能亮出什么剑?
  1.德国国内:默克尔已非2010年5月决战时的默克尔,她在德国国内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大。德国是欧元的最大受益者,在救助欧元国方面,理当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民众显然无法理解和接受,因为德国等国家的人的勤奋与希腊等国的民众的好逸恶劳形成的对比实在太鲜明。这意味着,默克尔在国内处处受限。默克尔所属的党派基督教民主联盟接连在地方选举中惨败。默克尔在竭尽全力维护德国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民众的感受、自己所属党派的感受,这意味着,她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甚至远比不上她在2010年5月时的处境。
  德国不是没有能力救希腊,而是必须在欧元区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作为回报,尤其是在财政方面,德国需要强化它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如果得不到这一点,德国是不可能有动力去拯救欧债危机的,其国民也不可能支持。我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已经分析过了,德国不怕欧债危机失控,大不了它主动退出这尽管不是一个好选择,但德国至少有这个底线作为其信心的支撑。
  2.欧元区内:各方声音的不统一,是制约欧元国协调行动的一大障碍。斯洛伐克一个小国,轻易就把EFSF给废了,尽管二轮投票通过了,但这凸显欧元区盲目扩招的危害性。一个EFSF的通过就浪费了整整三个月的宝贵时光。如此效率,对其寄予厚望者情何以堪?
  而且,欧元区内自命不凡的政治家太多,谁不服谁,都认为自己的方法能够挽救欧元,内耗之大,令人扼腕叹息。现在,处理欧债危机的,既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两大核心国的领导,又有欧盟主席巴罗佐、欧元区主席容克、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盟总统范龙佩和欧盟经济与货币委员雷恩,这七大名医面对一个病人,都拿出了相应的方案,而每一个方案一公布就会遭到其他人的否定或批评。每个领导者都得到相应的利益主体支持,有些冲突极其尖锐。即便德国和法国打造的一揽子方案,也令其他国家不爽:你们两个说定就定了,搞的啥名堂也不告诉我们一声,把我们当什么了?
  3.国际社会:支持欧元国解决债务危机的声音很大,但除了此前中国主动购买了一些欧元国家的债券以外,人们看不到任何实际行动。10月14日到15日在法国召开的G20财长会议,唯一被寄予希望的亮点,是向IMF注资,以扩大它的救助能力。但是,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明确表示反对。最终自然不了了之。
  唯一可能拿出真金白银帮助欧元国的国家,是大傻中国。此前,在为欧元国雪中送炭的同时,中国却不断遭到欧元国日益升级的贸易战的打击。中国这种窝囊透顶的遭遇,即使别人不斜眼看我们,我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了。前段时间温家宝总理提出只要欧元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就帮助欧元国,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自己的条件。这是合情合理的。而欧元国以前得到中国的帮助从来都是无条件的,面对中国突然提出的条件,不仅不回应,甚至都是嘲讽和轻慢,不理不睬,中国再没有自尊,也不可能再去自讨没趣了。
  于是,中国也开始打官腔弄这个是我们的强项。于是,G20财长会议很热闹,大家都很热情,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钱。于是,欧元国成了独家寡人。
  欧元国的主帅默克尔其实也是孤家寡人。
  4.制度之碍:欧元国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走到一起来的。这些规则,制约了欧元国在处理危机时的政策选择。比如,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追求的是Hierarchical mandates即阶梯目标,欧元国的总体经济政策只有在不与物价稳定冲突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支持,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欧元区领导人再强势,也很难抉择,除非直接修改游戏责任,而这又会导致新的副作用。相比之下,美联储的Dual mandates即双重目标则更具有灵活性,所以,人们才对美联储的选择高度关注,而美联储也一直声称自己还有更多选择。很多人将这些归于某种阴谋,其实是规则不同使然。
  综上,当默克尔亮剑时,可能带来的不是即将升入天堂的快感,而是期待破灭后的沮丧除非德法的方案完美到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瑕疵,能够彻底根治欧债危机。
  必须强调的是,在这段时间,意大利、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接连被下调,法国、德国的主要银行评级,也开始出现下调,这意味着,火力已经集中对准欧元区四大核心国,这意味着欧债危机的全面深化。虽然,这些密集下调评级的消息此前都被人们对德国解决欧债危机的一揽子方案给掩盖,但这些杀伤力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快速累积。一旦释放出来,其副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相应的,欧元、相关国家的股市、绝大部分大宗商品还将走出一波跌势。具体到中国股市,我个人认为,到11月份将基本完成筑底过程。
  10月23日这个重要节点,默克尔亮剑,不是通往天堂就是通向地狱。而我更倾向于,欧债危机还可能经历一次更痛苦的洗礼(其实,10月15日闭幕的G20财长会议,已经有了不祥之兆,这或许意味着节点的提前),只有在达到某一临界点,欧元国才能真正放下各种小盘算,真正为解决欧元齐心协力,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化解掉这场大危机。
  本人所有分析仅为一家之言。由于很多事物千变万化,随时可能影响到趋势的逆转。因此,这些分析并不代表实际趋势,不作为任何人的交易依据,仅为支持我的朋友提供一种看问题的视角,以帮助朋友们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判明趋势。
  顺便给自己的新书《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做一下广告:大趋势不可逆,一切尽在棋局中。(21.世.纪.网)
  


  茅于轼: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借贷
  太原10月17日电 (李新锁)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16日在山西太原出席一场投资报告会时指出,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民间借贷补充银行信贷。对此,众多参会中小企业主高度认可,有企业主表示,对中小企业来说,从银行贷款太困难,而民间借贷却能解燃眉之急。
  茅于轼表示,在现有银行业之外,建立一个供需方直接见面的金融市场。如此,民间资本能获得更大收益,中小企业也能及时获得贷款,于国于民于社会都有利。
  对于有关民间资本高利贷风险的质疑,茅于轼认为,之所以出现高利贷,一是因为信息不沟通,二是因为放高利贷的人太少。很多人去抢有限的资金,利息自然会高。
  解决之道就是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借贷,让市场调节合理的借贷利息。
  对于茅于轼的演讲,众多参会中小企业主连连叫好。一位从事商贸流通行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山西有丰富的民间资本,如果能合理、有序引导其进入金融行业,定能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及时雨。
  据了解,多年来,融资难和中小企业如影随形。山西也不例外,2011年9月底,据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显示,山西省80%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在今年关停的1700多个企业中,因缺钱而停产的占到一半。
  与此同时,山西民间资本之丰富有目共睹。2011年7月,在山西省民营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一周年座谈会上,相关部门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与积累,山西大约积攒了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民间资金。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山西民间资本介入信贷意愿强烈。目前全省现有123家典当行,仅太原一地就有36家。据介绍,当下,很多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资本多源自煤改资本。
  尽管山西民间资本充裕,中小企业需求强烈,但囿于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山西民间借贷发展并非尽如人意。
  山西省典当行业协会会长李玉说,典当行因为有小额、短期、安全、便捷的特点,能满足短期融资需求,深受中小企业青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房管局、车管所不给我们做房屋、车辆的他项登记,导致许多急需资金的客户不得不转入地下钱庄,造成高利贷、偷税漏税等问题。(中新网)
  


  水 皮:楼市的市盈率远超地产股
  知名财经人士水皮近日发表博.客表示,楼市和股市会不会形成社会资金的跷跷板效应是下一个阶段值得观察的焦点。
  水皮称:楼市和股市会不会形成社会资金的跷跷板效应是下一个阶段值得观察的焦点。按照市盈率的标准看,目前楼市的投资回报差不多是40倍左右,1000万投资的房产一年租金25万,四十年回本,而1000万的一年定期也有37万,理财的回报至少100万,而在股市万科的市盈率才13倍,民生银行才5.5倍。(证.券.时.报.网)
  


  陶 冬:美国经济现拐点 欧洲银行未改善
  上周风险资产显著反弹,美国S&P指数录得2010年9月以来最大的单周升幅。上周初德法领袖承诺三周内提出银行注资计划,同时IMF表示有望在下月发放对希救援资金。同时美国的经济数据有明显的改善,舒缓了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心。资金流出避险天堂,美债、美元走弱,股市大涨,商品大涨、能源大涨、农产品大涨,黄金也上扬。
  笔者继续认为,美国经济数据的最坏时间已经过去,最新的非农就业、消费数据,较好地反映出经济的实际情况。其实那些数据谈不上真正地好,只不过好过极度悲观的预言。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应该可以录得2.5%(甚至更高一点)的增长。如果属实,两次探底论可以消停一阵了。不过第三季度的增长,得益于汽车销售的旺景,而此源于日本地震后生产恢复所带来的供应正常化。笔者相信美国经济一直在复苏,只是复苏的腰上拴着两块巨石---就业与房地产市场。
  欧洲的形势,就未必有股价反弹那么乐观了。银行股在被连续沽空两个月后,出现技术性反弹再正常不过,但是银行资本金不足、流动性短缺的局面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德法领袖、EU与ECB终于意识到欧债危机一拖再拖的后果是银行危机。他们承诺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但是利益错位这块绊脚石根本没有消失。法国希望以EFSF为主体救银行,德国就不同意;EU(欧盟)提出将EFSF增杠杆来稳定市场,ECB(欧央行)则不答应。这些攻防的背后,是谁来买单的问题。笔者对欧洲全力救银行并不看好,不排除11月G20峰会前,欧债危机再次触发市场动荡。而且政府现在逼迫私人投资者自愿对希腊国债减债五成,对银行资本直接构成打击。
  本周焦点:欧洲银行注资方案的进展及美国蓝筹公司的业绩。周一美国九月工业生产,环比预计增0.1%vs上期0.2%。周二英国CPI,0.5%vs0.6%;中国同日公布第三季度GDP。周三美国CPI,3.9%vs3.8%,新屋动工585Kvs571K,联储同日发布褐皮书。周四美国九月二手房成交4.95Mvs5.03M。周五德国商业环境IFO,106.5vs107.5. (国.际.财.经.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