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下半年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美国经济复苏放缓且欧债危机恶化,资本市场大幅动荡。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面对宏观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发力。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自从美欧债务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体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走向复苏的脚步蹒跚,我国通胀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货币政策的走向成为众多专家关心的热点议题,而多位专家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兼顾控通胀与稳增长的同时,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促进货币政策向中性靠拢。
货币政策不会继续收紧
中国银行日前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警示,我国经济“失速”风险加大,建议做好中短期政策调整甚至转向(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的预案。所谓“失速”是指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过快和较大幅度的下滑。
报告指出,目前而言调节物价和促进增长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两难,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正在形成。预计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总基调仍将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仍然偏紧,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调控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自去年10月初以来,央行已经加息5次,并9次上调存准率。虽然自今年7月份以来,央行便中止了存准率“一月一调”的趋势,但8月份央行出台了扩大存准基数的通知,相当于上调存准率2—3次。
不过,进入第四季度,市场已经出现了央行货币政策将逐渐由稳健转向宽松的预期。而目前资金面也已经出现宽裕的迹象,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紧缩政策已经到了尾声。
10月12日,国务院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小企业困境与市场困局,全球重开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开启了市场相结合的定向宽松的闸门。
国泰君安12日预计,年底中国货币政策有可能从紧缩回归中性,为实体经济需求提供支撑。报告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正在不断增强,货币政策转向乃至逐步放松将成为大趋势。由于中国经济的下滑和通胀的回落预期非常明确,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更进一步紧张,目前已进入观察期。
“央行确实有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据其预期,11月份CPI有望达到5%以下,央行很有可能在12月份下调存准率。
汇丰环球研究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10月13日发布观点指出,国务院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显示中国定向宽松政策的开始,以求在控制通胀和保证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屈宏斌认为,这些针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显示中央能够且愿意支持经济增长,以对抗欧美不断下滑的经济即将拖累中国出口的局面。
不过屈宏斌也坦言,尽管政策有助小企业的复苏以及稳定劳工市场,但是与2008年时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刺激政策仍相去甚远。
由于9月的通胀仍可能高达6%以上及10月通胀仍可能高达5%以上,屈宏斌预计中国央行并不会放松货币政策,同时强劲的经济增速和出口表现也进一步支持此时并无需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季度以来,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紧缩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度宽松的冲击,暂停加息或者降息的国家也在增多,今年8月,土耳其央行和巴西央行双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以保障国内经济增长。此外,巴基斯坦央行已在今年7月和10月两次降息,降息幅度达200个基点。印尼央行也于10月11日意外降息,成为新兴经济体最新一个货币政策转向的国家。
财政政策可实行定向宽松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就如同本报12日提出的,目前如果实行全面宽松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而收紧的财政政策则不利于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所以,定向宽松财政政策应当是合适的选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我们处在经济形势的“观察期”,紧缩举措应适当平缓和减少动作,沉住气跟踪分析,等待大势明朗。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仍需维持一段时间,同时应当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功能,以增加有效供给、助推大局。
贾康认为,今年以9000亿元预算赤字安排体现的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为两年多前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为新医改、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事项提供财力投入,以及为缓解水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供资金,并继续在支持“三农”、生态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形成有利于优化全局结构的有效供给。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同时期曾经实施了六种不同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这一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在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方面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从税收政策来看,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了资源税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
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全年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030亿元,增长34.7%,同时要求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收益按规定用于保障房建设,可以说,持续发力的资金投入加快了我国保障房的建设速度。
专家认为,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完善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