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未来高盛:中信又红又专,海通稍有点慢,国信的专业很值钱
一场中国证券行业20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发生。
越来越多券商一线人士感受到行业剧变的风向,越来越多券商高层嗅到暴风雨的气息。从上到下,整个证券行业集体陷入了风暴前的茫然和期待中。
尖锐的声音一直在:如果再不对现有的经营模式做出变革,那么券商当前还存在的垄断利润将在几年内迅速丧失。
这是一场证券行业的集体突围。变革者生,守旧者死。只有成功变革原有的盈利模式者才能活下来。
一场即将发生的变革
存在20多年来,券商们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改变原有盈利模式已刻不容缓。
近两年来,作为券商生存之本的经纪业务佣金率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的营业部亏损经营,这一切正在侵蚀券商固守了20多年的盈利模式的基础。
让券商们感到尴尬的是,它们最倚重的经纪业务恰好是一项缺乏壁垒、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一直以来,国内券商过度依赖经纪业务。据理财周报统计,2007年至2010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5.55%、66.73%、66.26%、56.3%,虽然比例逐年下降,占比仍超过半壁江山。而反观美国券商,其交易佣金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仅为20%左右。
事实上,券商们面临的更深层次挑战在于,在监管放松、原有的政策壁垒保护完全丧失后,它们将不得不考虑变革原有盈利模式、重新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监管制度红利给券商们带来的垄断利润逐渐萎缩。正是由于政策保护,过去20多年,中国证券行业的快速成长基本建立在粗放的规模扩张上。任何一家券商只要获准新设网点,拉来客户交易,就能坐享交易佣金。
到底像美林、野村那样走高端路线,还是做仅提供通道的廉价经纪商,这是券商们现在必须做出的抉择。
“整个市场可能在未来两三年面临一种脱胎换骨的局面,整个证券行业,尤其是经纪业务,未来两三年发生的事情可能和我们现在的格局完全不一样。”某知名券商高管指出。
可以借鉴的是,美国证券行业的均衡业务结构。美国证券业整体业务结构比较分散,2000年以后,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投资业务以及融资业务收入占比仅占总收入的32%。
“美国券商每个业务都很均衡,每项占比都在10%到15%之间,几乎没有支柱型的业务。这样能有效地避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减少业绩波动,这是值得中国券商学习的。”东方证券分析师王鸣飞表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券商业务模式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发现市场机会,不断进入新的市场和进行业务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小券商而言,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变还是不变,券商们已经没有选择。
转型期中的剧痛
2011年券商中报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上半年,109家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751亿,增长3%;但净利润却只有261亿,反而下滑11%。
安信证券券商分析师杨建海指出,收入与利润的增长方向不一致且差异较大,说明行业的费用率提升较为明显。
这其中的罪魁祸首便是经纪业务,全行业经纪业务收入下滑了15%。今年上半年,全行业的经纪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6%大幅下降至55%。
稍有亮色的是,全行业自营业务收入的占比明显提升,由去年同期的1%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投行业务收入的占比也提升了2个百分点至18%。但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的好转,仍不足以抵消了经纪业务大幅下降的负面影响。
相较而言,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平安证券是少见的另类。作为平安证券最核心的业务,2011年上半年,其投行收入达11.2亿,占其17.6亿总收入的63.6%,而经纪业务仅占比23%。但平安证券投行独大的局面在内部也引发了反思。
让券商们焦灼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家券商发掘出足够好、足够多的业务来有效对冲经纪业务的沉沦风险。
一切正在说明,任何过度依赖某项业务的盈利模式,对券商而言,都是大忌。
迫在眉睫者,不少券商接下来不得不为营业部的过度扩张买单。2008年底,全行业共有3395家营业部,到2011年2月,两年多扩充至4553家,增加了1158家,增长率34%。
对此,上述知名券商高管指出,“那些不洞悉未来、盲目扩张的券商,未来会被打败。那些不行动的券商反而稍微死得慢一些。”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券商主流包括两类。一类是高盛式的全能型券商,业务涵盖投行、资管和研究等各领域。另一类则是做专注型券商,侧重某块业务。
“尽管中国大部分券商都希望做全能型的券商,但最终只有5到10家券商能成为全能型券商。其他要么变革成为专注型券商,要么死掉。”东方证券分析师王鸣飞判断。
谁是中国未来的高盛?
时势造英雄。
在新商业模式探索上,一些券商或深或浅地找到未来的方向。最典型的是,北京的中信证券(600030)、上海的海通证券(600837)和深圳的国信证券。
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盈利模式变革,走的是改善业务结构的路线。
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比例仅占27.2%,率先改变了券商经纪业务为王的局面。此外,其自营业务有效抵御市场波动、收入比例上升至31.21%,投行最早采用行业分组模式,资管规模增长,直投业务发力,业务结构正往优化方向走。
海通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也大幅下滑至35.1%,且创新业务上先发制人。
而扎根深圳的国信证券走的是升级业务竞争力的路线。国信把最没有竞争力的经纪业务做到了极致,提供差异化和专业化服务,也成为券商业务转型借鉴的方向。
国信经纪业务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端研发和咨询团队,不仅交易量排名领先,佣金率也能维持相对较高水平。
以资本壁垒和技术实力两大指标衡量,中信证券综合竞争力更为突出。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已完成A+H股上市的中信证券同时具备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最有可能走全能型券商方向,成为中国未来的高盛。
“中信证券有资源又有战略,走的是高端路线。海通现在所有的基础都很好,但缺乏战略。国信靠专业能力赚的是辛苦钱,战略上也有所欠缺。”上海一位资深研究人士指出,“海通和国信战略缺位,很大程度上与高管激励机制缺失有关。”
目前,中信证券是全行业唯一一家实行高管股权激励的券商。2006年,中信证券幸运地实施了股权激励,为中信证券管理层和业务骨干带来了超10亿的激励收益。但此后,券商高管的股权激励大门一直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