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养老金制度除了需要厘清政府责任,落实养老金财政预算,弥补历史欠账;还亟待引入市场机制,将养老基金投入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导读:
张德江与人社部座谈 初步选定养老基金投资方案
QFII举牌社保基金入市 是否一剂强心针
险资:2600点左右为市场中枢位置
超半数高管逆市增持当月获益 抱团现象明显
八大高管增持之最公司
张德江与人社部座谈 初步选定养老基金投资方案
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金贬值加速,双重夹击下,一项名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的制度正在推进之中。
目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小组已起草了三套方案,上交人社部。《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一个月前,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与人社部有关人士座谈,初步选定一套方案,乐观估计年内就会有所动作。
与2009年的设想不同,新制度涵括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1万多亿元结余资金,同时兼顾工伤、失业、医疗、生育四大社保基金结余,共约2万亿元。
五大社保基金中,养老保险基金由于远期支付特点,更具积累性质,其保值增值需求也较为迫切。而其余四项社保基金的制度设计均为现收现付,本不必滚存大量结余,因此,这项制度主要针对养老基金。
改革已有信号。今年8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议即要求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审慎原则,完善法规、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
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仍在推广之中。且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碎片化,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各自为营,保障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养老金实际购买力逐年缩水。随着劳动人口下降,支付缺口急速扩大,现行制度不改,很快将无以为继。
建立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正试图有所作为。目前的障碍,不是观念上的,也不是制度上的,而是能否破除部门利益之争。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
政府违背了承诺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基本养老金并存四大类别:公共部门退休金覆盖4000万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覆盖2.3亿城镇企业职工;2009年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已覆盖1.3亿农村居民。2011年开始推广的、覆盖非企业职工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亦正在各地铺开。
而多种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相去甚远。
机关、部分事业单位退休金由财政直接拨付,本人无需缴费,可达到本人退休前工资的80%-9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为企业加个人缴纳上年度平均工资的28%,养老金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中央财政直接补贴,每月55元,地方财政另根据各自水平配套。
而由于养老金计发方式的陈旧,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1997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确定远期目标为,养老金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58%。十多年后,现实离目标越来越远。
郑秉文介绍,1997年,养老金甚至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76.3%,之后一路下跌,到2005年降至50.4%,2008年进一步降至47.7%。
政府其实已经违背了对劳动者的承诺。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钧说。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人口加速向老龄化迈进。十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已然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六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87%。这意味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加速迈向深度老龄化社会。
无可否认,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与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两大变量。随着医疗水平进步,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带来预期寿命延长,这推进了老龄化趋势,但这一变化相对平缓。人口学界的共识是,出生率对老龄化程度的影响远远超过死亡率。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介绍,在德国,老龄化程度80%取决于生育率下降。
中国的情况更极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做过测算,如果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达到4%,死亡率下降的影响只有0.5%。相差8倍之多,几乎没有可比性。所以,计生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下滑,对老龄化影响巨大。
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用生育控制来加快老龄化?左学金表示。他认为假定死亡率不变,唯一决定老龄化程度的就是生育率。放松生育政策,即使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也应当考虑下一代人。
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宣布,中国即将迎来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其主要原因正是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队列,将从2009年开始陆续进入老年人行列。这种人口增长规模的结构影响,与计生政策带来的低生育惯性彼此叠加,直接加速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研究者基于最新数据测算,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的时间将提前至2035年前后。届时,不足一个劳动人口将要供养一个老人。而目前的养老制度,却未做好应对准备。
重启投资改革
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在现有的养老金管理体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只能任其贬值。
根据个人账户制度的最初目标,个人账户收益率将与工资增长率持平,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实现。因为现行制度下,个人账户是依据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并无其他保值、增值渠道。
目前个人账户资金大多存入财政专户,按一年期银行利率计息。过去十年间,平均一年期存款利息仅2.88%,在当前高通胀率下,资金实际已经贬值。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曾对17个省份进行调研发现,其中一些省份社保基金结余中的58%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而仅将活期改为定期,每年利息就可减少损失200亿-300亿元。
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个人账户记账额亦在增加。学者测算,2020年可能达到4.5万亿-6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0万亿-11万亿元。如职工退休年龄延长,数额还会继续增大。
巨额的养老基金积累催生了强烈的保值增值需求。
2000年成立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全国社保基金是先行者。全国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管理人,投入资本市场运营,11年间,虽经历金融危机,年收益率仍维持在9%以上。2004年进入市场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更为灵活,年收益率为11%以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计算,中国目前五大社保基金全部结余约2万亿元,若个人账户养老金一直在投资运营,到今天,仅个人账户基金滚存的规模即可达到2万亿元。
早在2005年,国务院38号文提出,国家将制定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但具体政策制定却进展缓慢。
2009年,人社部起草《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按照此办法设计,做实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实施投资管理,并参照企业年金做法,将投资渠道扩展到股票、企业债和金融债等。
具体而言,整个投资制度将采用信托制。各省成立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委托人,代表省内的养老金领取人,通过市场化的招标方式,选择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再选取大型商业银行作为账户管理人,管理资产。以此结构形成对各方制约,以保资金安全,使受托人--基金公司动不了钱,托管人--银行可以动钱,但不能作出投资决定。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制度。胡继晔认为。
但方案尚未公开,即告流产。据接近当时决策的人士介绍,各部门出于各自立场,难以达成一致。由于个人账户存在大规模空账,若要投入资本市场,财政必须加大支付,填补个人账户亏空,因此财政部反对。而当时全国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仅1000多亿元,规模不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希望全盘接手运营,因而又反对草案中的竞标方案。
此外,各地对此也态度不一。方案终被搁置。
此后,一面是中央政府填补养老金缺口的负担日益加重,2010年达到1600亿元;一面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通胀率一路走高,基金愈加贬值。
政府终于着急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说。另一个动因是中国政府财政现在相对宽裕。在此背景下,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再次被决策者列入议程。
历史欠账挑战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预计将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皆纳入其中。首当其冲的挑战仍是:现行养老制度的巨额历史欠账。
现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双账户的养老保险结构,始建于1997年。其中社会统筹部分,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20%缴纳,统收统支,滚存资金进入财政专户,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也就是由正在工作的人,缴费供养已经退休的人。
个人账户部分按参保人工资的11%建立,其中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3%,一并记入个人账户,由企业代扣代缴(2006年起,企业不再向个人账户缴费,改由参保人个人缴纳8%),财政按照一年期银行利率给出记账利息,产权连本代利属于个人,退休后按月发放。
建立个人账户,主要的考虑是通过自身的滚动累积,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制度可持续性。但是由于养老制度设计之初,是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对养老金来源、保值增值渠道、远期支付规模、财政能否承担,以及各级政府责任等,并无整体安排。
制度推行第二年,国企改革开始。全国三分之二的国企职工下岗,并提前领取养老金,刚刚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时陷入困境。为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地方政府普遍挪用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当期发放。
自1997年至今,全部个人账户记账额,本金有1.5万亿元。有学者测算,个人账户被挪用的空账规模达到了约1.3万亿元。
此外,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巨额隐性债务。当年养老制度改革时,需要向已退休的老人和有一定工龄积累的中人兑现养老金权益,而这部分养老金并没有基金积累,因此在制度转轨后形成了隐性债务。
1997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时,对隐性债务的偿还未做安排,而寄希望于社会统筹基金在运行中逐渐消化这部分债务,但随着老龄化加深,债务积累至今,逐步扩大,无从消解。学界 测算,这笔隐性债务已达到约3万亿-4万亿元之巨。
多年来,学者对解决隐性债务提出过不少方案,大多呼吁中央下决心一次性还账,划拨国企股权、或出售国有资产,进行偿债,但政策方向至今不明。
而对于个人账户的巨额空账,处理起来更为棘手。
虽然目前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有约1万亿余元的结余,但却无法用于填补个人账户空账。原因在于:中国养老基金统筹程度不高,省级统筹只是在名义上实现,以很少比例的省级调剂金形式,以类似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剂;真正的基金持有人,分散在市、县一级,由市、县级财政负担基金收支平衡,承担政府兜底责任。
公开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养老基金的持有主体多达2000余个,高度分散,无法彼此调剂。因此,养老基金出现了万亿元空账和万亿元结余同时并存,却又无法抵消的局面。
中央一直将提高统筹层次视为政策方向,并计划于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提高统筹层次,涉及中央、地方的多重博弈。哪一级统筹,即意味着哪一级政府将为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承担财政兜底责任,穷的,亏空大的地方政府,希望把包袱甩出去,由中央统筹;而有结余的地方政府,则不希望把基金结余交出去。郑秉文说。
目前,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个人账户空账做实之责。其中,中央政府负担做实个人账户引起的现收现付不足部分的固定百分比,其补贴额度如果少于统筹发放缺口,则需地方政府自筹资金补足。在以新增税收且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负担者的制度下,做实个人账户的进展实为缓慢。2001年起,各地开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根据郑秉文的测算,目前,做实部分约2000亿元,尚不足全部空账的六分之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的研究结果表明,若个人账户建立后未被挪用,而是投入市场运营,其收益已可完全替代中央财政历年补贴的转移支付。(财经)
QFII举牌社保基金入市 是否一剂强心针
QFII对市场先知先觉,其行为或许说明A股已经处于底部区域;社保基金的大规模入市通常被看作是政策底
■本报记者 朱宝琛
今年三季度行情在内外交困下黯然落幕:成交量屡创新低,沪指频频破位,投资者望股兴叹。
尽管如此,QFII资金却在弱势环境中日渐活跃,9月以来不仅有多家知名的QFII大本营营业部频频出现在个股的买入席位名录之中,部分上市公司还迎来了QFII的举牌。
9月,QFII资金介入的个股中,大盘蓝筹股是其布局的主方向。
以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为例,其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买入的10只个股全部属于蓝筹品种;而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介入的6只个股中,蓝筹股占了一半。
此外,被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举牌的中青旅和柳化股份也双双属于主板蓝筹。而这距离上一次QFII举牌已有四年之久。
对此,业内人士称,在当前市场非常低迷时期,QFII举牌柳化股份和中青旅2家A股公司,显示其对公司自身的基本面有较大把握,应该是认为已经到价值投资区域,同时,QFII对市场先知先觉,其行为或许说明A股已经处于底部区域。
统计显示,不含此次举牌的2只个股,自2005年以来共有17家公司被QFII举牌。举牌的QFII持有时间少则一年,多则5年,平均持仓时间为1.7年,长线投资特征明显。同时,QFII集中举牌时间处于市场底,且QFII举牌公司股价平均涨幅几乎翻倍,收益颇丰。
而对于QFII青睐蓝筹股的作风,有业内分析人士称,目前市场低价蓝筹股价值低估,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又估值不低,存在两头翘的问题,且QFII资金总体而言应属于价值投资类型,选择蓝筹股是自然之选。
除了QFII,有股市风向标之称的社保基金也对A股市场发表了看法:在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管理人秋季座谈会上,社保基金理事会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目前仍不错,当前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短期市场仍可能低迷,但中期将是向上的。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共有超过100亿元社保基金近期已通过相关会议批准,并已经划拨到社保账户中,将择机投资于股票市场。
社保基金由于多次精准逃顶以及抄底,在中国股市树立了品牌,其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曾指出,当前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短期市场仍可能低迷,但中期将是向上的。社保基金的大规模入市通常被看作是政策底,因此,四季度大势有望走强。
有业内人士称,虽然与目前A股20余万亿元的流通市值相比,社保基金100亿元的投资总量有些杯水车薪,但社保资金此时获准入市,政策信号意义较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社保基金入市一直被视为市场的一大利好, 特别是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时候,每当传出社保基金入市的消息,也被认为是管理层救市了。
社保基金有自己的判断,但社保基金入市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见底。业内人士称,关注社保基金新增资金入市,还不如关注接下来的调控政策如何变化。(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