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2011年乃至下一个五年,央行工作任务及部署已尘埃落地。1月5日-6日召开的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央行再度强调,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央行表示,2011年要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不过,与往年颇为不同的是,一位接近此次会议的人士向本报透露,本次会议未明确提及全年信贷目标,但央行相关负责人提出适度控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
一位股份制银行中层向记者表示,近期监管层的一系列表述显示,趋紧的流动性管理将会成为央行2011年调控重点。
尽管央行表示综合运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但上述股份制银行中层表示,如果一味使用利率工具的话,效果会比较猛烈,空间并不大;央行或更倾向于采用量化紧缩政策来冻结流动性。
因此,在上述人士看来,监管层控制大型国有银行信贷投放不无逻辑。
同时,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措施已被视为央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祭出的一招新利器。目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基本方案已大体确定。
信贷投放方面,央行强调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同时,央行表示,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成为央行此次会议的题中之义。
央行还表示,将继续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加强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央行强调,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央行强调,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加强人民币跨境收付监测。
另外,央行再度强调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异常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入,严密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完善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应对预案。(.21.世.纪.经.济.报.道)
央行首提加强评估机构利率定价能力
备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可望在2011年提速。
在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网站发布的2011年央行工作的主要措施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被写入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工作内容,而且央行还首度在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频频就利率市场化吹风,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去年12月17日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
根据周小川的表述,利率市场化不会实行一刀切,将允许利率市场化在一些机构中率先进行。这些先行先试的机构除了需要有财务硬约束外还要达到宏观审慎性监管标准,包括资本充足率、系统重要性机构标准、资本质量等。
周小川称,要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利率定价;与之相随,央行也会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
央行昨日的表述和此思路可谓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工作会议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即会议提出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有乐观人士认为,强调落实或许是楼市调控政策不再加码的信号。(.东.方.早.报)
央行: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要求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会议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稳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二是促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以及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
三是防风险。抓紧机制建设,改善融资结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在注重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异常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入。
四是推改革。统筹兼顾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和推动国际金融改革两方面工作。要继续推进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稳步扩大对外开放。
会议强调,要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会议还要求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处置工作。继续加强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日常监测分析,将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地方法人机构监测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规融资活动、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力度,研究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和降低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严密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完善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应对预案。(.证.券.时.报)
评论:信贷目标缘何未定
□本报记者 任晓
央行2011年工作会议破例未明确提出全年信贷增长目标,而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可能是信贷目标没有敲定的主要原因。在稳增长与控通胀夹缝中,信贷投放决策异常艰难。此外,央行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改变传统的信贷目标制定模式。
近期央行在资金供给方面频频强调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会体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上,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银行信贷是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未确定信贷目标而强调合理社会融资规模,传递出两个重要讯息:
一方面,目前对于信贷增长的合理目标存在很大争议,核心就是稳增长与控通胀这两大目标的权衡。展望2011年,通胀水平高于2010年基本已成共识,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存在,这可能是信贷目标没有敲定的重要原因。
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国内方面,随着前期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加上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较快,今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延续回落态势。如果收紧信贷,可能影响到前期开工项目的续建,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可能面临资金面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继而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质量。
国际方面,欧美国家有再度出现较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一是美国年中随着金融机构合约的集中到期,业内人士担心会出现新一波次债危机;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
增长面临内外不确定因素,意味着对信贷增长的调控可能更多是边走边看:如果CPI涨幅控制在4%,GDP增长较预期快,贷款增速也可以适度加快;如果 GDP增速为8%,通胀较预期更高,为了控制好通胀,贷款增速应有所下降。对CPI上涨也要具体分析,如果CPI上涨是由于输入性通胀或短期非核心通胀,信贷增速有所加快也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将影响社会对银行信贷增长的需求量,这或许是央行不急于敲定信贷规模的又一重要原因。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一直坚持的方向。十二五期间,直接融资市场将继续扩大,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倒逼银行转型。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资的比例将显著提高,社会对间接融资的需求也将降低。
此外,在央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传统的信贷目标也需要有新的认识。中国证券报此前报道,央行近期酝酿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意在将信贷管理方式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如果该项举措得以实施,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此外,从2011年起,央行将对各银行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表示,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可能取得明显进展。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机构具备硬约束条件,包括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将被迫加快转型,加快中间业务等发展,逐步降低信贷投放占比。(.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