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地雷 郎咸平:后果很严重_顶尖财经网

三大地雷 郎咸平:后果很严重

加入日期:2011-1-6 18:09:2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刘煜辉:澄清中国经济三个伪命题
  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关于它总会出现一些新的说法,这些说法往往似是而非,令人难以辨识。在我看来,关于中国经济有三个伪命题。
  一是输入性通胀
  从数据上看,从2003年开始,中国市场每年被注入的净头寸都是大剂量的。尽管这段时期中国央行很忙,但依然无法对冲掉外来之水。我们把这个注水泵叫外汇占款。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很愿意将中国通胀的责任都落到美国头上,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讲输入性通胀,国人也很容易这样思考问题。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镜像互补,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经济的整体是平衡的。如果美国失衡,外部就必然得有一个经济体 (如中国失衡)与之互补,才能长时间地运转。近40年来,全球经济一直运行的是商品美元循环和石油美元循环,缺了谁都玩不转,这是美国、新兴国家和资源国家互动的结果。简单说,美国印钱,必须有外部世界接受,信用规模才可能膨胀;而如果新兴国家都筑坝挡水,美国财赤无限度增加下去只会促使资金从美国国债市场抽逃,债务市场的崩溃将拖垮美国经济,美国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越刺激、越不减速,是当前盖特纳和伯南克最乐见的,因为这样拓展了美国人量化宽松的空间。那些鼓励中国放水冲沙,与美国大打货币战的人是不怀好意的。中国如不主动收货币,通胀肯定演变为长期压力。
  第二个伪命题是关于汇率绑架利率
  在我看来,加息导致热钱涌入和升值压力是个习惯性的误区。各类想当然的研究者不断地重复着这根本没有得到实证的结论,最后大家都相信它是真的,而恰恰这是一个伪命题。
  真实经济的逻辑是这样的:人民币内在升值压力来自于经济超速增长,进来的钱是博取泡沫和价差的,而非息差;如果国内坚定减速和抑制资产泡沫,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会减少,升值压力会减轻。市场投资者也是这样理解的。
  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口增速和外汇占款增量与贸易顺差+FDI的差额呈现强的正相关(如下图),进口增速通常被认为对应与国内需求(投资品)的增减。过往几年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内宏观调控加码,内需被抑制(进口减速)时,跨境资本流向将出现逆转,钱开始减少进入国内,甚至流出境外。这是市场投资者的选择,与内在经济的逻辑相一致。
  第三个伪命题是关于经济减速对于就业的冲击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减速的冲击和央行紧缩政策的冲击被严重夸大了,经济减速造成就业压力逻辑上并不构成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要保八的理由一直以来都是保就业,特别是两千多万农民工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没有人论证为什么要这个数,也没有人怀疑过其中的逻辑。
  理论上讲,一个经济体实体化越高,抗冲击的弹性越大,中国是一个有强大制造部门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弹性在主要经济体中应该是最高的之一(同样的案例说明这一逻辑,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为什么在流动性危机的冲击后迅速地复元,而今天的希腊却不能)。随着流动性退潮,商品价格的下跌,对于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是变强的,经济承压后很快就能恢复均衡,成本下降对企业家精神激发是有利的,对于就业时是正向的;而不是被成本逼迫着用机器替代人工和转移工厂,甚至干脆离开实体。
  反转过来讲,空心化的经济体受流动性紧缩的冲击肯定是大的,因为它的资产部门大。换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经济减速的成本是资产部门(银行、地产和地方政府)来承担,而不是想象中的中国工人。所以,紧缩跟就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高善文:通胀高点或在七月
  2011年中国经济将沿着底部平台整理,择机向上突破的趋势变化。回顾上世纪90年代,底部处于7%~8%间。换言之,经济增长在7%时,由于各种政策因素掉不下来;但突破8%后也站不住脚。从这一轮经济波动情况看,平台在9%~10%间。这说明,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资本形成的速度要快得多。
  从经济增长要素构成来看,资本形成占经济比重大幅提升,从而使经济成长底部平台也比从前更高。上世纪90年代资本形成占经济的比重大概在35%左右,现在达到45%以上。
  从短期来看,至少在2011年前两三个季度均处在底部平台整理时期。
  从长期来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逐步下降,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些经济放慢的影响。需要警惕中国内部经济会出现一个大的波动、起伏和挫折。如果波动仅涉及某些部门,还是可以克服的,若影响到宏观全局时,问题就很麻烦。
  通胀在中国已是显而易见的问题。2010年通胀有个特点,就是没有伴随全面的经济过热,这在近几十年中并不多见。从表面看,最能体现这次通胀的是食品领域。
  通胀高点将出现在2011年7月前后,大致在6%的水平。下半年会有所缓和,第四季度回落至3%的水平。
  与通胀平行的资产泡沫也要从不同领域来看。住宅市场确实存在泡沫,资本市场中,主板泡沫并不明显,尽管如此,通胀和泡沫的组合不会带来大问题,因为在可控范围之内。
  现在比较担心的是,2013年~2014年间可能会出现新一轮通胀,高点将达到两位数。从经济周期来看,目前有全面经济过热倾向,尤其是低端产业劳动力短缺,会导致通胀有两位数增长。届时房地产泡沫将被挤破,由此将给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带来风险。大致推算,泡沫的引爆不太可能在2011年,最早在2013年第三季度,最迟不过2014年。
  鉴于这样的推测,2011年房地产调控将毫无疑问继续执行并考虑出台新的调控措施。上半年房屋供求将恢复平衡,尤其是保障房推出。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动力正在衰竭,以后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由于受全球经济不稳定影响,谨慎的分析是,中国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出口要好于在年初的预期,这就要反思,为什么大家对中国的出口会出现严重低估?
  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首先,中国出口的地区结构正发生变化,当欧美市场出现问题,新兴经济体仍会拉动出口高增速;其次,中国出口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那些受汇率波动影响不明显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维持并强化了快速扩张的市场。同时低端传统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过近三年行业洗牌、重新获得优势。如果这些反思正确,出口增速回落不会太严重。
  纵观国际市场,美国近期的经济走势很好,国债收益率也在不断上升,从周期意义上说,市场对美国经济的看法较美联储更为乐观,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在下降。(作者为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易宪容:房地产税到底该不该征
  房地产税是悬在市场头上的一把利剑,市场预期今年将通过试点的方式落下。
  不过,对于要不要征收房地产税仍争论不休,争论不仅在于利益角度不同,还在于对房地产税的理解不同。对于前者,在这里不需要讨论,因为在中国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受到特定既得利益集团搅局,这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总是希望通过其手中的影响力把其利益制度化。这也是多年来房地产市场难以调整到有利于大众的市场上来的原因。
  对于后者,则是对房地产税概念的认知问题了。可以看到,在任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征税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为要征收某种税而争论得昏天黑地、没完没了。因为大众知道,税收既是国家持续的收入来源,也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其实目前争论不休的原因,一是目前的税收或税制确实还有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公民纳税只看得到交税的义务却看不大清楚交税后的权利,不少人不过是借房地产税之题,发挥一下早已有的不满情绪而已。该征的税说清楚原因后,还是应该征的。
  对于房地产税,它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住房交易流转税、住房交易所得税及住房持有税(或物业税)等。如果这些房地产税的税制设计得好,遏制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及挤出房地产泡沫将易如反掌,因为房地产每一种税都可以成为遏制投机炒作的重器。
  比如说,房地产交易税,当前它的征收幅度是在1.5%-3%范围。由于房地产交易税的弹性大,如果地方政府鼓励更多的人买房,一般会让住房交易税就低不就高。再加上不少二手房交易都会采取阴阳合同避税,从而使得中国内地住房交易税非常低。和内地不一样,香港的住房交易税高达4.25%,任何人都无法通过阴阳合同来避税。再加上最近香港政府为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把成交半年之内的住房交易税再加15%,一年之内交易的再加10%,二年内交易的再加5%等,对炒房者简直是釜底抽薪。
  住房交易所得税主要是对住房交易所得进行征税,就如个人所得都得交税一样。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完善、公平公正的住房交易所得税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或任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个人希望通过住房投机炒作大获其利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住房交易所得都会通过合适的住房交易所得税征收到国家手中(如个人所得税那样采取累进税制)。因为住房的基本功能是居住,其赚钱功能仅仅是派生的工具性功能,当两种功能引发社会矛盾时,必须先保基本功能。
  在中国,住房交易所得税表面上是20%,实际上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按住房交易标的的1%来征收其税。试想,老百姓个人工资收入那样低都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当前的住房交易获得暴利却只象征性地征税,这样怎能不鼓励富有者去炒作住房?
  因此,要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首先就得从住房交易流转税及住房交易所得税入手。只要对这两种房地产税进行重大的改革,并制定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的税制,手起刀落,房地产投机炒作岂能不偃旗息鼓,房地产泡沫岂能挤不出?而且这些税制修改制定及执行都比已有的个人所得税简单。

 


  黄湘源:让上市公司业绩浪的子弹再多飞一会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新年开门红虽然让人高兴,但如果它并不能像姜文的那部贺岁大片说的那样让子弹飞一会,那么,能给力多久就是个疑问。
  其实,无论是海外涨价消息带来的煤飞色舞,还是因所谓房产税可能暂时推不出而导致的地头蛇强龙,似乎都与加息释放的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号有点格格不入,而且跟房地产调控形势也不那么搭调。不过,中国股市只有政策市,没有晴雨表,被加息周期扰得心神不定的股市,为什么没心思关心即将到来的年报行情,显然是有原因的。
  眼下,新一轮年报披露的时间表刚刚排定,但是,晴雨表情结浓烈到了极致的中国股市却顾不到观察业绩浪的浪花,反而每天都有这个名人、那个官员对行业或者宏观经济发表意见,每天都会有某些股价会在短期内莫名其妙地涨10%或者跌20%。曾经被《亚洲货币》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的瑞银中国区副总经理张化桥形象地给这种现象贴上了噪音的标签。而张化桥说的,不正是政策市噪音之下的中国投资者们如何 被复杂、被保护、被盗梦的真情和实景吗?
  如果说2010年的中国经济面对的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面对的仍将是 最测不准的一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这样。在融资扩张欲望强烈、三高发行体制未见改革、内幕交易气焰嚣张的情况下,广大投资者要想改变亏多赢少的局面,不能光靠对政策出利好或利空变利好的愿望和猜测,说到底还是要靠上市公司的业绩回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没有业绩浪,哪有晴雨表?
  业绩浪之所以在目前的中国股市还没有市场,除了过于强势的政策市思维定势之外,最根本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立在市场定位错误基础上的重融资轻回报。在三高发行持续不断地对市场流动性竭泽而渔、对业绩成长性疯狂透支的背景下,再好的年报也掀不起业绩浪,这是不难想象的。
  事实上,没有几个业绩利好的预期,不是在年报披露或预披露之前就被提前炒作透支了的,这也是每年的年报披露周期非但没有年报行情业绩浪,反而还常常出现利好出尽变利空的怪现象原因所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对称迹象显然清晰可见,按理说,我们的监管机制不仅应当关注和改善这里面所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而且,更有必要引入举证倒置的机制让信息披露者自证清白,否则,何以让处在敏感环节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增强责任心和自觉性?然而,监管机构放着现成的法律武器和市场机制不用,反而想限制送转股比例,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连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多送点股票、多分点红都不可以,那么,投资者所翘首以待的投资回报又何从谈起?
  市场监管最重要的原则是在公平前提下的投资者利益保护。离开了这个原则的刻意求稳,有时其实并不是对弱势投资者群体的保护,反而常常变成了对权贵团体的利益输送。
  管理层如果吃不准自己到底应该管什么,还不如少管一点为好。在某种意义上,政策静如处子,市场才能动如脱兔,这没有什么不好。在笔者看来,市场只有不再需要经常看着政策的脸色,而是可以让市场机制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市场的注意力才有可能真正回到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只有业绩浪能够回得到我们的股市,晴雨表的回归也才不会再那么遥远。
  如果我们能够看得到业绩浪的浪花,那么,让子弹多飞一会就是市场的心愿所在。

 


  李稻葵:2011年货币政策将渐进式从紧
  从宽松到稳健,不会一步到位,2011年货币政策转向或将走一条渐进式道路。
  昨天下午,在南开指数发布会上,应邀发表主旨演讲的李稻葵表示,受流动性过剩和实际负利率因素影响,2011年货币政策将进入一个较为密集的调整期:调控手段将更加多元,年内亦存在几次加息空间,不过在保增长等大背景下,这些调整将是渐进式的。本报记者胡远志蔡胤
  不必对货币政策转向过于悲观
  虽已是2011年年初,但人们对央行在2010年末圣诞节宣布的加息仍然记忆犹新--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至此,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2.75%,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到5.81%。
  此次加息距2010年10月20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仅有两个月。再加上2010年全年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分析认为,2010年第二次加息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式从宽松步入了适度稳健的道路,从高企的CPI来看,2011年或将进入一个密集加息周期。
  对此,李稻葵教授表示,不能简单认为此次加息即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还要看加息的具体效果,不必据此对货币政策转向过于悲观。
  他说:目前,无论是对股市,还是楼市,包括2011年的宏观调控,都有一些比较悲观的论点,和大家不太一样,我认为流动性过剩的现实难以在短期改变,而在保增长的压力下,宏观政策调整将采取温和的渐进式方式进行。
  预计GDP增长9.5%,CPI为4%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广义货币量以每年平均15%的增速不断增长,加上2009-2010年两年每年平均10万亿的货币投放量,货币超发已是不争的事实,若要从根子上改变流动性过剩的现实也绝非一日之功。
  在列举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李稻葵分析:由于货币的湖水仍然充裕,那么各类资产价格2011年仍处于上升通道,整体形势较好,预计全年经济仍将保持9.5%以上的增长。
  虽然形势总体乐观,但他亦提醒听众,必须对国际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原油价格可能会重新站上100美元每桶的历史点位,再加上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型企业明年将面临更大压力,而受国际游资影响,预计全年CPI或将在4%左右。
  李稻葵认为,今年控制物价主要有三大难点:第一是农产品,农产品季节性强,受气候影响大,如果供给不足,就会引致资金炒作;第二个难点是国际原材料价格,我们要提前扩大战略储备,也可以搞金融的,多买点期货,甚至是多买点远期;第三个是长期的劳动用工成本,成本上升是好事情,但是这个要企业去化解,企业要有应对的办法。

 


  左小蕾:加息是多次渐进的过程 上半年或加息3次
  对于今年是否会再次加息的讨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选择在去年年底加息与今年年初提高利率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去年年底提高利率,意味着今年所有信贷资产价格都会按照去年的利率水平进行定价,同时,也给了市场今后利率仍将继续调整的预期。因为单次的利率小幅调整实际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需要多次调整的效果累加方能看出效果,因此,加息一定会是一个多次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动态的活动,直到政策目标达成方会停止。
  左小蕾预计,今年上半年有三次加息可能。加息与数量化货币政策会交叉使用。还有,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理论上限,完全视流动性形势而定。今年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不会受18.5%的历史水平之限。最近业内所讨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估计非常有可能成为新的调控工具。
  对于加息可能引致热钱流入的问题,左小蕾认为,即便不加息,资本也会流入。她指出,在美国接二连三 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国际大环境中,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下,不上调利率国际资本也会有流入中国的强烈动机。
  左小蕾强调,货币政策不能不以国内通胀上升态势为重。至于遏制国际热钱 流入,应采取其他措施。短期内不排除采取相对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对于流入的资本转换为外汇占款形式,部分会被银行新增贷款消化,只要央行全额对冲剩余部分,应该不会加剧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
  左小蕾分析说,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不会明显紧缩。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紧缩的概念,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发生在经济过热的时期;另一方面,由于2011年不会出现明显紧缩,所以加息只是一种预期,并不是主基调。因为经济环境以及通胀压力仍然可以忍受,并没有超越预期。她预计,2011年CPI涨幅将在4%左右,尽管连续加息,但2011年年内基准利率不太可能超过全年CPI.
  对于2011年的新增贷款,左小蕾认为不会减少很多,将会在6.5万亿-7万亿元左右,因为还有很多政府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贷款。她预测,2011年M2的增幅大概是16%-1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