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认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能回避通货膨胀吗?第二,让储蓄率去追通胀率人们就会把钱存银行吗?第三,与通缩和为防通胀而滞胀相比,我们今天面临的通胀是否是最佳的被动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刘纪鹏
央行加息的靴子在2010年的圣诞夜突然落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同年12月11日央行宣布了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许多人预测年内再度加息可能性较弱。在此次加息的前一日,央行还公布了一份名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政策声明。因此,央行选择在临近岁末的时机加息,的确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但是,这次加息,在一些学者看来,也在意料之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是调节通胀预期,表明宏观政策密切关注通胀。“此次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好,欧美正逢圣诞假期,市场不至于过度反应。”
但是,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依然呈“负”的状态。受损失最大的依然是钱存在银行的储户。“负利率持续时间太长,对储户是不利的,应该适当加息。”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但如果一年期存款由负利率转正或者持平,储户高兴了,地方政府或许就不乐意了。截至2010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负利率要想转正或者持平,央行至少得加息2.35%,如果相应的一年期贷款也加息2.35%,那么,地方政府的地方融资平台一年就要多支付银行利息1800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为了不增加地方政府还债的压力,央行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往往更倾向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央行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冲销,也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每年将向商业银行多支付巨额的存款准备金利息。
与此同时,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8.5%,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太多,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会受到压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副作用也将显现,最主要的就是银行的盈利问题。
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加息仅仅两次,且幅度都并不大。这似乎说明,加息并非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最佳选择手段,但又不能不用。加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来试探市场的反应,同时也是6次上调准备金率抑制通胀无果的无奈选择。
尽管加息的药量更猛,但或将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输入性通货膨胀或将发生。对此,庄健却比较乐观:“热钱流入的前提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有一个大的空间泡沫,如果我们不很好地抑制住通货膨胀,热钱流入也会比较多,因为热钱更看重通货膨胀,热钱就是赚通胀的钱,赚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不是为了赚取汇差或者较高的利息。所以,如果加息能够真正地影响通货膨胀预期,对热钱流入也是一种抑制作用,这里面是一些交叉的影响。”
庄健认为,2011年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所以,采取一些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时点的选择上应该往前靠,年初出台加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效果也会更明显一些。“我个人估计,2011年年初还会有一两次加息,以适当改变负利率持续过久的状况。”
针对中国此次加息,丹麦丹斯克银行(Danske Bank)表示,预计2011年中国央行可能仅会再加息3次,并且可能集中在2011年上半年。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央行此次加息完全符合预期,尽管0.25个百分点的加息幅度比较温和,但已明显进入加息周期,2011年1月份还将会有另一次加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这要取决于政府是否做好应对经济减速和资产价格下降的准备。“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将是稳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