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0年,阳光私募行业“不辱使命”,成功走进千亿元时代,多元化展现出勃勃生机。本文立足几个角度,在完成盘点“任务”的同时,与读者分享我们对行业的一些看法。
高速但不均衡增长
2010年,阳光私募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新设阳光私募约300只,新设投资顾问约100家;截至2010年底,非结构化(即管理型)阳光私募基金逾600只,投资顾问约300家,行业规模超千亿元。
不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也呈现非均衡特征,“10/50”特征显著。存量方面,行业内前10%(按规模)的投资顾问管理着50%的规模,已有一定数量投资顾问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0亿到50亿元,甚至更高。增量方面,2010年约10%的投资顾问获取了行业50%的增量份额,近半数投资顾问在过去一年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甚至退出市场。
狭隘的多元化之路
从产品角度而言,尽管备受瞩目的股指期货距离阳光私募尚有一段距离,但行业/主题基金产品的不断出现还是给行业带来一丝兴奋。如从容投资担任投资顾问的医疗产品、朱雀投资担任投资顾问的大消费主题产品、外贸信托发行并管理的化工量化双核产品等等,多元化顺理成章地成为私募业2010年度关键词之一。
在与公募基金投资工具无较大差异化的情况下,对照发展相对成熟的公募基金产品线可以看到,阳光私募在产品多元化之路上刚刚起步似乎就触及天花板。当然,突破瓶颈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投资工具的丰富,对冲基金快速发展的核心魅力,就在丰富投资工具支持下的多元化且领先的投资策略。
不过,在等待基础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提供丰富投资工具的同时,投资顾问也要看到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服务、内控、机制等环节亦可有所作为。海外一份调查研究成果显示,高端客户选择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理由排序中,客户服务质量、保密性和安全性甚至优于投资顾问质量、投资业绩。
规模不是重要标准
阳光私募整体表现优于股市。2008年到2010年,A股市场基本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历经下跌、上涨、震荡,沪深300指数下跌40%,中证500指数基本持平。在此周期内,私募行业经历了更多的考验,业绩“含金量”更高。
具体来看,阳光私募整体实现8.49%的正回报,其中上海朱雀、深圳武当、上海尚雅、淡水泉、深圳合赢、新价值、景林资产、星石投资、上海理成、云南信托等担任投资顾问/管理人的产品表现出色,绝对回报及风险调整后收益均处于领先位置。2009年到2010年,阳光私募整体实现67.45%的收益,2010年整体收益则为6.99%。在运作不满三年的投资顾问中,北京源乐晟、鼎锋投资、智德投资等过去两年表现优秀稳定,仅运作一年多的投资顾问中和聚投资表现出色。不过,阳光私募产品间业绩分化现象持续存在,对过往三年的年度排名进行比较,显示年均差异仍达到78%,行业准入门槛偏低带来的能力差异、规模小操作便利、投资操作限制相对宽松等都是业绩分化显著的原因。
随着部分私募投顾达到一定的管理规模,2010年市场对于规模瓶颈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由于很难获得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详细的规模数据,我们通过产品数量与业绩进行相关性检验的方式,间接考察规模和业绩的关系。结果显示,业绩与产品数量相关性极弱,这意味着目前绝大多数私募尚未遭遇“规模瓶颈”。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A股市场容量大、交易活跃,可以满足当前规模的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私募的规模靠持续发展积累获得,在此过程中投资顾问/管理人在基础建设、投资策略等方面相应进行调整匹配,从而可以消化规模增加的影响。因此,规模目前不能成为私募选择的重要参考,但可以适度关注规模与公司及市场发展的匹配情况。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