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期发行的某些公募基金来说,钱似乎太紧。一方面,20多只产品挤在渠道争抢客户资源。另一方面,2011年1月份银根与过去两年相比明显偏紧,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利剑高悬,压制了银行年初的放贷冲动。信贷偏紧效应的传导,间接影响了新基金的发行。
然而,一位私募的朋友却这样说,“现在钱真是太多了。”他们公司近期和招商银行合作发行了一只新产品,虽说把募集门槛定到了三百万,可还是挡不住高端客户的认购热情,很快就逼近了预定的募集规模。
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为什么有人抱怨“钱紧”,有人却笑言“钱多”?实际上,决定投资者钱袋子流向的因素,无非是管理人的历史业绩、公司品牌、产品设计。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家阳光私募公司,就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明确提出以追求绝对回报为投资目标,并将投资目标分为长期收益目标和风险控制目标两个部分加以量化。新发的这只产品更开风气之先,将三年50%作为累计收益目标写入契约,并设置了没达到目标时的补偿条款。这对于强调“先保值再增值”的高端客户而言,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钱紧”、“钱多”只是相对而言,越是在日子难过的时候,越能考验出基金管理人的功力,显现出风格与品牌的重要性。而独特的风格相比知名的品牌,得来更为不易。品牌,或许还可以靠筹划与投入。风格,更多需要理念和坚持。
一家公司形成自己的风格,核心管理团队的灵魂作用不可或缺。首先就需要保证团队的稳定性与发展思路的延续性。事实上,业内排名居前的几家公司,都拥有在基金行业打拼多年的灵魂人物。
然而,不少公募基金公司恰恰在这方面出问题。要么是高管更迭频繁,公司经营思路反复不定;要么是高管为“卡位”而来,对行业本身就不是很懂,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还有一种情况是高管很专业,但股东未必愿意陪你长期发展,设置各种短期考核指标,即使有高管有万般理念,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在基金业过去的十多年里,少数公司上演了喜剧,更多公司则上演着悲剧。留下了很多故事,却少见扎实的足迹。对于它们来说,即使面对“钱多”的机遇,也未必能拉开成功的序幕。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