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今日证券市场走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今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1-26 19:52:01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弱市选股安全第一 三策略或能奏效
  叶 檀:A股存两大溢价一大漏洞 建询价机构黑名单
  易 纲: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
  黄湘源:直通车何时才能变自由行?
  郭田勇:跳出股市年年给银行输血的怪圈
  杨百万:可持股过年 到2600点可闭着眼睛买股票
  曹中铭:新股三高利益链 导致破发成常态
  林毅夫:中国将成世界经济复苏火车头

  弱市选股安全第一 三策略或能奏效
  从2010年11月11日最高点3186点,到今年1月25日收盘之时的2677点,在短短50余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已然跌去了509点,跌幅高达16%--市场之弱,可谓一览无遗。
  虽然我们仓位不重,但损失依然惨重,这波下跌杀伤力确实不小。1月25日,重庆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言。
  尽管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但弱市下如何选股才更安全之争仍然难以回避。
  连绵下跌的弱市市况下,防守型选股策略无疑颇为重要。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寇建勋观点如斯。
  在寇看来,三个主要的防守选股策略是,选择逼近资产重组现金选择权价格的个股,如百联集团、路桥建设(600263)等;选择跌破增发价个股;以及选择产业资本增持个股。
  在跌破增发价个股方面,根据上证报资讯以及记者粗略统计,以已刊发证监会批准公告为限,已经有华菱钢铁(000932)、日照港(600017)、中国铝业(601600)和大唐发电(601991)等四家个股股价跌破其增发预案价的下限。例如,根据华菱钢铁此前公布的定向增发预案,其增发价下限为4.36元,但在二级市场,华菱钢铁股价在连续的震荡下跌之后,尽管昨日收涨1.09%,但收盘价仅为3.72元,比增发价下限低了14.7%。另外如日照港,昨日收盘价也仅为3.88元,比3.94元的增发价下限低了0.06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个股在跌破增发价下限之后,表现或止跌震荡或碎步上涨的迹象,近期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而华菱钢铁更是在大势趋弱的环境下已经走出三连阳态势,累计涨幅达到了4.2%。
  业内人士认为,跌破增发价个股之所以表现坚挺,其原因在于大股东有保增发动力,愿意维护股价走势。
  对于产业资本增持个股,较有典型意义者如今年1月4日遭控股股东步步高投资集团增持269万股(占流通盘的3.26%)的步步高。虽然增持之后,步步高股价出现回调,但一直维持在震荡区间,其跌幅远远小于大部分个股。
  根据统计,从去年开始至今,被各方增持的相关个股数已经多达274家,而被产业资本增持者也为数众多,例如中国建筑(601668)、长江电力(600900)、冀东水泥(000401)等均被控股股东增持,而其后股价表现一直较为强势。
  尽管如此,上述重庆私募基金负责人依然表示,弱市下选股还是要重质为主,以上策略可能有效,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在弱市中,我们还是选择一些低市盈率且具备分红可能的个股,或者在下跌中选择一些高成长股。该负责人称。

 

  叶 檀:A股存两大溢价一大漏洞 建询价机构黑名单
  来势汹汹的新股破发潮,再次激起股市对于新股三高发行的制度性质疑。
  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中小板与创业板的三高发行并非不可控制,关键是我们想不想控制。
  A股市场存在两大溢价一大漏洞:一是严控上市造成上市资源饥饿疗法下的发行溢价;二是缺乏退市机制造成上市溢价。由于基本没有退市风险,风险折价成为一纸空文。在发行上市过程中的技术漏洞,就是对于有意虚报价格的询价机构缺乏严厉的惩戒手段,而对失去诚信的中介机构过于温柔,一些上市业绩变脸的公司背后那些中介吹鼓手,扰乱了市场、侵害了股民的权益,却置身事外。
  在2010年初上海的一次新股发行改革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询价机构整体报价偏高,或是由于部分询价机构不能到位尽责,简单以股份盈利为目的,存在抬高报价水平的倾向。比发行权证稍好,朱先生承认了询价机构存在高报价水平的倾向,但最近一轮新股发行开出的一味主药是增加询价机构,这相当于在红斑狼疮上贴上一副狗皮膏药,根本是药不对症。
  增加询价机构,在新一轮发行体制改革中被寄予重任,被认为是达成市场新股均衡价的重要手段,但在短期作用之后,增加的询价机构反而成为利益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存在虚报价格等劣行。似乎这些公司的存在,只是为了印证在中国市场中合法充当价格托的无限钱景。
  询价机构主要包含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QFII和财务公司,在新的新股改革中,把经保荐机构推荐的其他机构总称为第七类机构。截至2010年11月底,第七类询价机构达到近250家,加上原来的270多家,合计超过500家询价机构。第七类机构在最近的询价中已经有所体现。据报道,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在去年11月底发行的江苏旷达、星河生物和宋城股份询价中,第七类机构给出的平均报价,高于券商、基金、保险等其他机构给出询价的平均值。
  高报询价已经成为某些公司的癖好。从网下询价情况来看,新华信托和东吴证券两家机构最为活跃,且申报价格较高,粗略计算,东吴证券网下询价平均高出新股最终发行股价约18%。其中,在对先锋新材询价时,东吴证券给出的价格为35元,高出先锋新材最终26元发行价34.62%。新华信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该公司参与的44只新股网下询价中,有20只新股被其给予超过最终发行价15%的价格,其中最高偏离值达36.21%。
  这些公司失去的只是信用,不过这些公司本来就没有什么信用,而通过高询价,却获得的是无限的生意可能。
  首先,以高价向上市公司递上投名状,在证券市场获得江湖地位,明确地告诉利益链条上的人士,我们愿意当托,并且乐此不疲;其次,报出高价可以确保自己参与新股的摇号配售;最后,他们以被专业人士唾弃的价格挤掉了专业、理性的报价机构。
  相比而言,外资要谨慎得多。截至2010年9月1日,共有93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额度,其中有34家具有询价资格。据需要公布询价明细的创业板公司的公告,鲜见QFII参与新股的询价,即便报价也处于低端,这显示了以价值投资著称的QFII对过高的新股发行毫无热情。
  我们应该对外资的理智表示鼓励,同时不得不提出,目前的新股发行市场对于询价机构既无约束又无惩戒,只是依靠询价机构的道德自律,无异于三高发行的帮凶,口头上十分严厉,暗地里却在鼓励发行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
  增加询价机构、增加询价的托,上市公司增加的发行成本完全可以高报价从市场获得,只要能够上市,所有的成本由投资者承担。在创业板上每家公司高达上亿的超募,就是指出了掠夺与博傻的事实--在破发之前是没能成功打新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破发之后则是打新者承担。破发的出现会导致机构之间的肉搏战,最终的结果通常导致市场失去融资功能。
  对于屡屡乱报价的询价机构,完全有办法可以处置。
  首先,最便捷、成本最低的办法是建立询价机构黑名单,将询价结果偏离度公之于众,以偏离发行价20%为标准,一次、两次偏离黄牌警告,三次乱报价坚决罚出场,让这些询价机构彻底失去竞赛资格,相信在利益与惩戒面前,询价机构不得不以专业的心态抑制自己的贪欲。依此标准,新华信托、南方基金、华林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或被罚出场,或者已吃黄牌。其次,建立风险自担原则,高报价者对自己的报价负责,以真金白银高价购股,显示自己对该公司未来前景的看好。
  让公司为自己的信用买单,十分公平、十分公开、十分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易 纲: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撰文指出,为应对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中国已采取加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价格和数量型工具,但这些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窄。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应对美QE2的关键。
  易纲指出,QE2的出台加速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本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及通胀水平提高的压力。
  他表示,为应对此局面,中国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二是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对冲工具,抑制流动性过剩。2010年以来已连续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自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80%。三是加强外汇管理,坚决打击热钱流入。2010年11月初,外汇局启动跨境资金异常流入应急预案,加强对银行综合结售汇头寸管理,严格出口收结汇和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强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结汇管理,严格依法加大对违规银行的处罚。
  易纲称,这些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比如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点;资本管制的方法短期虽然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而且容易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要有效应对当前的不利局面,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
  他指出,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过大的顺差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而为缓解升值压力,央行被迫在市场上购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对冲操作,但市场流动性仍非常充裕,引发通胀预期。易纲认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改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有效减少经常账户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顺差可通过加强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管制,积极扩大进口,来促进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改善。减顺差的重点不是压出口,而是增加进口。
  易纲建议,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争在2011年,继续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适当上调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严格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贸易顺差或经常项目顺差,适当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