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指政协委员提案脱离实际 深交所建国际板被讽天方夜谭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业界指政协委员提案脱离实际 深交所建国际板被讽天方夜谭

加入日期:2011-1-24 1:45:07

  在近日举行的深圳“两会”上,以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任克雷、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万科总裁郁亮等27名深圳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应积极争取在深圳创建国际板的提案》。该提案建议深交所要积极争取创建国际板,并认为深交所具备推出国际板的技术、法律、政策等六大基本条件,国际板的推出正面临有利时机。

  对此,业内人士及相关学者都表示该提案的提议者虽多数是深圳工商界领袖人物,但该提案的内容却完全脱离实际,可称“天方夜谭”之举。甚至深圳证券交易所有关人士也对该提案不敢多言,只能隐晦表示该提案内容不符合深圳实际情况,认为该提案也就是“说说而已”。

  记者邓明宇报道

  提案指深推“国际板”正当时

  迎海外上市中小企回归A股潮

  据本报记者了解,该提案指出创建国际板是深圳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需要,并列举了深交所需要创设国际板的13点理由,具体包括深交所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加快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助力深圳领先和开放的市场经济建设等等,都需要创设国际板。该提案并指出,深交所具备推出国际板的技术、法律、政策等6大基本条件,国际板的推出正当其时。

  对深圳创建国际板的优势,提案提议人之一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分公司总经理、主任会计师郭晋龙表示,沪市定位为监筹股市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后再回归A股,许多公司并不完全适合回归上交所。中国海外上市的部分中小企业,上市地可能更适合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同时,一些海外有潜力行业的中小企业,未来也有来中国A股上市的需求,这些均为深交所开设国际板预留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该提案虽然指出了深圳创建国际板的优势和基本条件,但对上海国际板已筹备数年之事未予置评。

  全国热议“国际板”

  选址始终锁定上交所

  据悉,在去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出要在中国加速推出“国际板”,并对推出“国际板”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议,其争论的焦点始终围绕何时或者怎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际板”,而从来没有出现过有可能在深交所创建“国际板”的提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在谈及“国际板”问题时,还就国际板与深圳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国际板与深圳市场、港股市场应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关系,关系一定要理顺。要明确国际板潜在市场大得很,国际市场大得很。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等也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国际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都认为要加快推进“国际板”的创建,其前提自然是在上交所加快推出“国际板”。而就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人大会议上公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上交所国际板。

  缺乏国家政策层面支持

  深业界:深推国际板希望渺茫

  对于该提案的内容,记者采访了多名深圳金融证券界人士,他们都表示作为深圳本土人士,虽然内心都很希望深圳能够建成“国际板”,因为这无疑对深圳的发展极为有利,但实际上深交所创建“国际板”的希望十分渺茫。

  深圳金融顾问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在创建“国际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上海在国家层面的定位上就是全球金融中心,深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上难以与上海比肩。深圳的优势则在于毗邻香港,随着未来深港融合的深入,国际板放在深圳可能更有利于吸引外企上市。但这点优势却难以与上海竞争。对于提案一事,他说:“提归提,呼吁一下总是好的。”

  而深交所有关人士对此提法则表现得更为谨慎,他认为深圳在这个问题上是“提都不应该”。他表示,虽然他没有见过该份提案,但该提案就主要内容来看是不切合深圳实际发展情况的,政协委员的提案终归只是提案而已,最终的决定权也不在深圳而在中央。

  而深圳某证券公司资深分析员也表示,深圳创建国际板别说上海不答应,香港更加不会支持,而且中央似乎也从未想过有可能在深圳创建“国际板”,所以深圳创建“国际板”一事可说是毫无希望。

  内地学者:深国际板难与港交所并存

  “国际板”难解金融体系结构失衡困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俏就表示,深圳创建“国际板”固然对深圳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其中不仅存在与上海的竞争问题,还涉及到与香港的协调问题。因为港交所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板”,在港交所上市的有众多的亚洲乃至全球的企业。深圳假如创建“国际板”,又与香港毗邻,那么势必与香港产生矛盾,这个问题难以回避。

  对于各界期盼“国际板”面世的热情,刘俏却表示“国际板”的推出没有很多的积极意义,难以解决中国目前根深蒂固的金融体系结构问题。他表示,中国目前的企业融资仍主要是靠银行体系。虽然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地在2010年前11个月IPO超过670亿美元,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资本市场短期内取代银行体系仍不可能。中国目前近5000万中小企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在银行体系获得任何帮助,更别提在资本市场获得帮助。所以说“国际板”不能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金融体系失衡问题。

  赞提议重现深圳精神

  港学者:港不惧内地“国际板”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教授对深圳的该项提案表示,首先,深圳要是真有可能建成“国际板”,则必定是在上海开设“国际板”之后,即在上交所“国际板”已经成功运作,并且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扩展到深圳。假如连上海都还没有建成,深圳要想在上海之前建成“国际板”几乎不可能。

  赵晓斌同时表示,对于深圳工商界领袖的提议他表示很欣赏,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深圳很久不见的“敢想、敢干、敢说”的深圳精神,而且深圳相对来说也确实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假如“国际板”首批上市企业是红筹股回归,由于红筹股总部在香港,深圳又毗邻香港,那么更有利于红筹的回归,可保持相当的集聚效应。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深圳都无法与上海在“国际板”上竞争。更重要的是,深圳假如设立“国际板”,将与香港形成直接竞争,势必会遇到来自香港方面的一些阻力。除非深港联合申办,与港府共同游说中央,这样还有一线希望,但显然港府不会这样做。

  同时,赵晓斌还表示,他个人很支持内地积极筹建“国际板”,但在目前内地这种管理体制下,“国际板”很难办成,即使今后强行推出也难以长久。因为许多外企不可能适应内地目前的监管体制。有些外企虽然现在都积极表态支持“国际板”的建设,筹备在“国际板”上市,但其这么做主要是讨好中央政府,以利开拓更多的中国市场。但真正上市之后就会发现难以适应现行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国际板”很有可能成为外企的“提款机”,严重损害内地股民的利益。

  因此,在内地没有切实完善监管制度之前,“国际板”的推出遥遥无期,即使近期上海推出,前景也难以看好。而香港作为一个监管体制最完善的地区,其各方面优势明显,可完全不惧内地 “国际板”的竞争。

  “那些外企只有到内地国际板上市后才会真正体会到在香港上市的好处!”他说。

  市场流动性偏紧

  国际板遥遥无期

  虽然自去年以来各界都一致看好“国际板”,认为其推出将是今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重头戏。但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并没有任何官员作出今年将推出“国际板”的表态。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仅表示,将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推进国际板建设。

  据悉,证监会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为每年的例行会议,为期两天。从过往经验来看,每年证券市场的重大突破在会议期间都有端倪。譬如2009年的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出创业板”,创业板就于2009年7月份正式启动;在2010年度会议上,居于首位的是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于2010年4月份正式开闸。而是次会议居于首位的却不是“国际板”,而是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即“新三板”扩容。

  业界对此分析认为,在市场“扩容”问题上,监管机构一如既往的谨慎。同时,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都难以保证,这个时候开放国际板给海外企业来中国内地融资,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业界预计,2011年国际板仍难有实质性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顶尖财经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