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 稼:中国市场不缺资本 但缺乏股本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中国创业者或是企业家之间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国际PE(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如何介入企业管理?
近日,贝恩投资(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竺稼对此进行了解读。
在国际私募基金界,竺稼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这位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前董事总经理兼中国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如今是管理650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贝恩资本的亚洲公司当家人。
贝恩去年在国美的投资出现了一些困扰,因为公司主管陈晓与大股东黄光裕之间的争执,给贝恩在中国区的业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在竺稼等人的积极斡旋之下,国美的股价出现大幅回升。
竺稼对本报表示,中国市场不缺资本,但缺乏股本。股本驱动力如何产生企业价值?竺稼认为,PE的最重要价值之一可能是重塑民营企业家的方法论。这一点,在贝恩与旗下的飞翔化工集团共同投资河北凯德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对目前中国PE市场现状的理解?它的增长潜力如何?
竺稼:中国的PE市场,如果说得宽一些把风险投资也算在里边,可能发展了15年左右的时间。
从整个市场看,PE规模在扩大。我一直觉得,中国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不缺资本,但是缺股本。
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以债务为主。如果把银行市场也看作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债务融资占比大约要有80%~90%。虽然A股变成很大的市场,但市值大,融资量却小。股权投资--私募股权也好,风险投资也好,在现有的市场中就起到了比较重要的风险资本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影响。
记者:能否谈谈你们在中国市场是怎么找项目的?
竺稼:投资不能跟风,不是说有一个热点就都往上冲。一个长期的、成功的投资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今天大家都去投可再生资源,明天大家又都去投零售。
其实PE投资行业里,经常能看到有一些行业,在某个时间出现整个市场过热、价格过高的情况。而我认为,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各行各业都有机会,新的成功企业不是说只在某一个领域。与其去追一个热门的行业中的落后者,还不如找一个冷门行业当中的领先者。如果你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能够领先,那么你就能够有竞争优势。
我们看的是企业为什么领先,所有的竞争优势能不能持续等。
再说到飞翔的产品,跟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不一样,它并不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但我们相信,飞翔有一些特殊优势,比如成本优势、贴近市场的优势等。
另外,飞翔现在的控股大股东(施建刚)非常有远见。他上世纪8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市场感觉非常敏锐。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里,有一些人是家族性的,用人只用亲戚、朋友、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伙伴,这是封闭性的。但施总非常具有开放性,他请李季来担任CE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季是化工博士,在跨国公司工作了14年,曾经是亚洲区的负责人。除此之外,不管是销售、研发、人事、财务还是其他领域,都请了很多人来。
记者:贝恩是什么时候投资飞翔化工集团的?当时是怎么发现这家公司的?
竺稼:2007年。有一点偶然,我跟施总第一次认识是原来一个同学介绍,然后在一起吃了顿午饭。但我们投资则是在跟施总认识了一年多以后。
记者:这一年多,你们主要是在做调查吗?
竺稼:也不是。首先是大家慢慢增加了解。真正启动到签约,是6至8个月的时间。需要一点时间调查是因为化工企业有一些特性,比如环保评估。
记者:贝恩目前在这个项目上的股权是什么样的?
竺稼:我们投资飞翔化工集团近24%的股份。飞翔集团有两部分:一部分涉及海外,一部分是涉及国内。我们的合作基本是飞翔集团在海外框架下的24%。
记者:市场称你们曾经在2010年退出了飞翔化工,是怎么回事呢?
竺稼:其实不是,在2010年,飞翔集团就把一部分的业务(注:飞翔集团之下的飞翔化工)卖给了法国的一家公司。在卖出这部分股权后,我们跟飞翔集团还有两个企业在合作。如果画一个图,最上面的是一个控股公司,我们就在这个控股公司占24%,下面一个是飞翔化工,一个是翰普高分子材料,一个是凯德生物,其中飞翔化工我们在2010年退出了。
记者:PE最终都是要考虑退出。什么时候退出是好时机?用什么方式?
竺稼:退出有几个方式,像这次卖了一部分业务给罗地亚也是一种方式,我们觉得哪一块儿业务比较成熟,可能今后的增长会比较慢一些。
接下来的这两块业务,计划是希望能够上市,因为这两块业务整个来看是新兴的增长业务,希望通过上市退出。
记者:贝恩在入股公司后,怎么参与公司业务或管理?
竺稼:有几个层面:一是董事会层面;第二是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协助公司管理层管理业务。
大家有时候务虚,有时候务实。务虚的时候谈谈发展策略,谈谈市场;务实的时候,看我们需要做哪些谈判,参与哪些项目,或是我们有一些新的投资,怎么做分析。
周鹏峰:实体经济需求撑起银行新年信贷冲动
一样的冲动,不一样的动力。年初几天,银行一如既往的冲动,但相比2010年,这一冲动背后的主角则由基建变为实体经济。
2010年年初市场传出新年首周新增信贷或达到6000亿元。新年初一周银行所投放的信贷量可以抵上普通月份整月规模,这就是银行由来已久的新年冲动。
时过境迁。金融危机过去了,实体经济转暖,曾经支撑起2010年信贷大半江山的基建等政府项目则退居其次。实体经济再次走上舞台的中央,2011年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也借机见成效。
目前来看,我们1月的工业企业贷款占比至少得有50%-60%,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拨备要提的很高,挣不到什么钱,我们也不做了,到期了就退,房地产贷款也不敢造次。一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士告诉记者。
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目前经济活跃程度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而通胀的情况下,企业贷款需求也通常都很旺盛。
另一国有银行某地支行人士也告诉记者,该行去年12月底即要求所有贷款利率上调10%,与此同时该行也将重点发展小企业贷款,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则依然严控。银监会日前也提出,2011年对房地产领域风险,要继续实施差别化房贷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要严控增量风险,加快存量分类处置。
但在去年1月,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还告诉记者,虽然年初即已提出调结构,但基建类贷款依然占据该行1月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60%,并称结构调整成效很难迅速见成效。相对应,2010年1月新增的1.39万亿元贷款,其中居民户贷款增加450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9415亿元,而这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521亿元,票据融资净减少1809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高企。
但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走暖,以及监管层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的升级,银行都在调整信贷结构,且成效逐步显现。去年12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807 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余额大幅减少796 亿元,占比降至2.9%;一般性贷款新增5603 亿元,贷款增长主要来自企业短期贷款,新增2359 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继续回落,新增仅1363 亿元。
国信证券认为,从去年12月贷款结构看,对公短期贷款比重持续提升,中长期贷款规模明显下降,这主要反映了新增基建项目持续平稳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对利率变动趋势的判断是趋于走高,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这同时显示资金市场上银行的议价能力有所提高。
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的增加与额度的管控、流动性的收缩会让信贷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赵庆明进一步认为。
李大霄:蓝筹股已见底
据悉,2011年以来,已有弘业股份(600128)、华能国际(600011)、长航油运(600087)等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增持公告,健康元(600380)则拉开了2011年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序幕。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对于已公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而言,股价筑底已基本扎实。但在目前行情下,高估值与低估值并存,前期涨幅较大的公司仍有股东套现的压力。增持和回购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现象,并不能确定为一波趋势。
继市场周一大跌后,周二沪深两市展开窄幅整理行情,盘中个股涨跌互现,成交量明显萎缩。李大霄表示,投资者没有必要恐慌。蓝筹股已经见底。
英大证券认为,预计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程展开,基本面数据有望稳定市场预期,大盘后市有望震荡反复中逐步回稳。
蓝筹股的估值纠偏行情有可能在年报披露期间继续发展下去,虽然近期由于市场流动性矛盾引发蓝筹股再度回吐。不过,这些大盘股过低估值已经将其增长放缓风险进行了充分估计,而蓝筹股再融资压力峰值已经过去,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也应该好于去年下半年,因此,蓝筹股估值水平持续下探的空间比较有限。
叶 檀:对2010年美妙的宏观经济数据保持警惕
1月20日,中国主要经济数据将公布,我们对于美妙的数据应该保持警惕。
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很漂亮。国家发改委一位权威人士表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39.5万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GDP增速可能达到10.1%。另据预测,201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将达到4.5%以上,2010年全年CPI涨幅则在3.3%~3.4%之间。2010年1到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大幅度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长相对平稳,而占比达到25%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增长达到36.5%。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取得上述成绩令人瞩目,但不能不看到,我国经济结构改革尚未有本质性突破。
我国仍然处于投资与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与10年前没有本质变化。1月17日,中电联公布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6%。用电量连续数年快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保持高增长。
根据我国用电结构分析,第二产业用电量增幅最大,全年为3.1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1%,增幅提高10.72个百分点。而在工业用电中,轻、重工业分别为5187亿千瓦时和2569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89%和16.19%。
只要我国固定资产、重工业继续唱主角,GDP增速就不会下降,但结构转型难以成功。提振内需关键是要提振居民消费部分,从我国的情况看,投资与进口占比过大,还可能越来越大,居民消费提振乏力。
1月1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披露2010年进出口数据,当年全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顺差1831亿美元,下降6.4%。虽然出口增速超预期,但显然进口增速更快,还会越来越快。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收获的WTO红利将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债务、赤字等各个方面的难题。
中国的居民消费依然存在瓶颈。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将突破15万亿元,预计同比增长18%以上,这是一个极高的数据,但消费结构有待调整。2009年7月29日,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来自于政府与企业的贡献,而居民消费只占不到四成的比例。也就是说,政府与企业替居民消费了。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说明贫富差距悬殊,如果除去通胀部分以及高端消费部分,我国的居民消费数据将低于平均增速,绝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大的喜悦。
未来的风险存在于房地产与债券泡沫之中。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12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6.4%,这是国内房价连续第4个月环比上涨;同时,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3.2%;加上2010年2.7万亿元的土地收入,这说明公众对于房地产调控时刻悬心。
如果大规模基建工程仍然依靠房地产资产兑现,如果中国的金融机构仍然把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抵押品,那么我们就离火山爆发的那天越来越近。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房地产风险,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在国土部房地产第三轮调控的表态上,我们嗅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现在欠缺的不是决心,而是扎实稳定的调控步骤。
中国的未来需要健康、去除泡沫的房地产市场,但中国地方政府10万亿元的债务却在呼唤房地产泡沫。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何去何从,需要的不仅仅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有建立取代房地产的新兴市场的智慧,只有新的发展模式能够真正取代旧有利益,中国房地产市场才能软着陆。要做到这点,需要数年之功。
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在城镇化、在制造链条的西移、在东部资金的高效使用,目前前两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在制度建设、在资源市场化配置、在财富分配等方面却十分滞后。
中国建立内需经济,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的消费能力与投资能力,主要指的是民众的消费能力与民间资金的投资自由。
皮海洲:境外上市公司为何希望回归A股
实际上,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风光的并不多。美国股市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股市,不少传统行业的公司股价通常都很低。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公司掀起了一股赴美上市热潮,共有42家公司赴美上市(其中有34家在美主要交易所上市),打破了2007年29家公司赴美上市的纪录,但A股市场仍然是中国公司的最爱,去年共有347家公司A股上市,融资4883亿元,居全球股市首位。
不仅如此,A股市场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已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最近几个月,就有包括泰富电气、傅氏国际、上海康鹏化学、同济堂在内的数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接连发布公司私有化方案,寻求从美国股市退出。
曾几何时,在华尔街占有一席之地,让许多中国公司感到骄傲与自豪。那么,为什么一些中国公司在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之后,反而要选择放弃,甚至垂涎起A股上市呢?究其原因,也许会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感到可悲,那就是因为A股市场不成熟的缘故。
虽然去年末当当网、优酷网在美国股市的高价发行、高调上市让不少国人看到了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风光。但实际上,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风光的并不多。美国股市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股市,有着较强的市场定位功能。虽然像当当网、优酷网这样一些新兴产业的公司会被赋予较高的溢价,但更多传统行业的公司股价通常都很低。如上海康鹏化学在国内精细化学方面是龙头,但该公司在2009年6月上市后,股价长期表现低迷,截至1月14日的收盘价为7.46美元,市盈率为8.57倍左右。泰富电气为国内电机行业的领头企业,1月14日的市盈率只有7.24倍。由于估值偏低,这些企业不仅上市时融资有限,再融资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借壳上市公司,很难在美国市场实现融资的目的。
反观A股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市场,新股三高发行,不仅上市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公司老板、高管也都一夜暴富,公司老板因此成为亿万富翁。而且由于A股的高估值,公司上市之后的再融资更加方便,使得A股市场变得更像提款机。因此,A股的诱惑对于很多赴境外上市的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不仅如此,赴境外上市公司尤其是赴美上市公司,还面临着严厉的市场监管与司法维权。如在美国市场,目前有20家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控欺诈。如绿诺国际被披露存在财务造假问题,去年年底被勒令退市。还有一家中国公司因为季度业绩预测的增长幅度与实际增长幅度出现20%的偏差,也被律师事务所提起集体诉讼,认为其信息披露误导投资者。反观A股市场,企业造假上市不会受到严惩,更不会被勒令退市。似乎只要在A股上市了,上市公司从此就进了保险柜。
因此,面对A股这样一个融资者的天堂,那些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一旦感觉不如意,自然就会对A股上市羡慕万分了。
吴敬琏:转变发展方式 政府自身改革更关键
我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正式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了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出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到了十二五的时候还是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可见过去转变得并不顺利。为什么呢?
首先,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十一五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系列体制性障碍,如政府依旧保持对部分重要资源有过大的配置权力;以GDP的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财税体制缺陷,比如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收入结构、重要支出责任的过度下移等,促使地方不能不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要素价格扭曲,鼓励资源浪费。这些障碍迟迟得不到消除。
其次,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还有待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有很多技术都达到或接近世界前沿。但是这些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却步履维艰,原因就是能够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没有建立起来。近几年兴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流潮,充分说明了这方面形势的严峻性。
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营造吸引人才、鼓励创业的环境。因此,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使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现在看来,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完善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科研和教育体系;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实现政府自身的改革。
这些改革当中,我认为政府自身的改革更关键。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政府一定要明确: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各级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不应当直接操办投资项目、组织融资,这种做法会降低效率,甚至造成投资大跃进的恶果。政府也不要指定技术路线,每一种新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民间投资的领域需要拓宽,政府和国企不应当与民争利。行政部门不得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各种变相的行政许可。政府还要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方式,不能损害公正竞争,对节能减排产品的补贴也要避免直接补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