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们的商品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谁动了我们的商品

加入日期:2011-1-19 8:09:25

  “让商品飞一会”或许只能出现在国人的回忆中了。

  气势有余,力道不足,这是很多投资者对去年12月以来国内商品市场的体会。平心而论,经过了2010年大气磅礴的牛市之后,中国商品已经不能算是在“飞”了,充其量仅在维持暴涨和回调后的“滑翔”。由于市场流动性这 个发动机暂时损坏,国内商品价格其实已经是一架空中停车的飞机,政策性风险对其“重力”影响随时可能将其拉回地面。

  “流动性收紧”这个词从去年11月开始屡见各大媒体报端,而其中杀伤力最强的一次“收紧”还是在11月10日,当时央行意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内外盘商品中的棉花、糖率先作出反应,这两个品种短短几天的回调就高达20%。之后,金属、化工和其他农产品也追随了棉花、糖的脚步。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历史性的回调对外盘来说是“假摔”,对内盘来说却是内伤。国际商品在其后一个多月内就恢复了元气,并在诸如大摩“囤铜”、金属ETF上市、南美恶劣天气和美国农业部(USDA)利好报告等“噱头”的引导下加速冲高,许多商品价格都再次刷新历史高位。伦敦铜价在突破每吨9000美元之后就将中国的沪铜甩开了,继续向众望所归的10000美元/吨进发。美盘的大豆价格在USDA的刺激下两年半来首次突破1400美分/蒲式耳,NYBOT的原糖和棉花价格则在去年12月就完成了“二次冲顶”,主力合约纷纷创历史最高。

  国际商品的强势还源于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的政策,在中国讨论如何防止过快增长的时候,西方国家还在为经济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伤脑筋。在抑制通胀和挽救经济面前,美联储显然选择了后者,继续祭出6000亿美元的“印钞机”,这其实在宣称,外盘大宗商品的价格重心上移的趋势没有改变。

  反观中国国内,紧随“提准”而来的是投资市场门槛的提高。为了响应物价调控的号召,三家期货交易所联合推出了商品期货交易保证金上调的“组合拳”,许多品种的期货公司对客户的保证金率都几乎提高了一倍,同时商品期货交易的手续费也有所上调。近期,国内燃料油期货的合约规模也被调高,从每手10吨上调至每手50吨,有传闻称未来其他期货品种合约也有被提高的可能。在今年1月14日,央行又宣布了近一年内的第7次“提准”,似乎新一轮的调控又将展开。

  国家坚定地实施流动性收紧和调控物价的政策,这使得中国的商品价格全线熄火,表现最好的沪铜在站上70000元/吨之后亦开始维持震荡,参与橡胶、棉花、白糖等品种“抛顶”的人群日益增多,滞涨的大豆等农产品也才刚刚有所起色。业内人士称,从过去两个月频繁的“提准”和加息看,中国已经进入到流动性收紧的周期,外盘的相对强势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未来商品可能只会有结构性做多的机会,去年的多头思路面临修正。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