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多只ST股纷纷冲击涨停,ST和*ST板块正迎来今年首个炒作高峰,让投资者获利颇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看涨中被套牢。专业人士提醒,临时“爆发”的力量并非推动“披星戴帽”个股上涨的绝对力量,应重点关注这些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警惕“见光死”风险。
“摘星脱帽”成投资热区
随着2010年度年报披露时间确定,近期围绕上市公司“摘星脱帽”的炒作高潮迭起。“披星戴帽”上市公司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摘星脱帽”,一是主营业务恢复正常,并形成持续盈利能力;二是借助外力“脱贫致富”,如依靠资产重组,享受政府补贴,获得债务减免等。
据记者粗略统计,自去年12月以来,为争取“摘星脱帽”,有约20只ST类股票享受了专项经费、以奖代补等政府“红包”,出售资产、债务减免也成为ST类股票扭转业绩的“救命稻草”。*ST源发去年12月20日在第八次拍卖中以2377.5万元成交拍卖股权资产,被业界看作拉升业绩“命悬一线”之举。
招商证券(600999)经纪人金彭彭说,近来打电话咨询如何炒作ST股的投资者特别多,他们优先推荐有重大资产重组事件发生的ST类股票,其次为获得政府补贴的,再次是有债务减免、资产出售的ST类股票。这些股票有望短期提升股价的能力,适合短期投资,有部分还适合长期持有。
机构提前入驻ST股
然而,不少ST类股票表现已反复提醒投资者并非所有ST股“摘星脱帽”后都会放量大涨。去年10月31日发布“摘帽”公告,并于11月1日恢复交易的四川双马(000935)当日股价便下跌3.3%,次日继续下跌近4%,随后一路振荡起伏。有人将“摘星脱帽”后股价连续或大幅下跌现象比喻为股市“见光死”现象之一。
长期投资A股市场的济南股民郭婷认为,“利好出尽是利空”,对于业绩有明显好转的ST类股票,自去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之后,就有不少基金、险资等投资机构以及资本运作经验丰富的QFII提前入驻“潜伏”,有些还持续加仓。这一方面“透支”了这些股票的业绩提升预期;另一方面还增加了将来利用“摘星脱帽”概念拉高抛售风险。
警惕光环下“见光死”
从历年市场经验看,除了业绩年报正式披露前夕,申请“摘星脱帽”和正式“摘星脱帽”两个关键时间段也是炒作ST类股票上佳时机,常常吸引各路资金追捧。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专家冯群力表示,任何个股表现都必然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对公司经营业绩、成长性、股本规模、股价、每股收益等进行综合考虑,还要留意该股所在的行业基本面是否支持其走强。
金彭彭等业内人士提醒,扮靓业绩的各种“外力”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有限,如果把握不好炒作ST股的“火候”,投资者便很容易套牢其中。“关注有利于ST股‘摘星脱帽’的各种市场信息,更要分析其业绩提升的根本原因。”郭婷说。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