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上海梅林、中华企业、金丰投资等因重组而相继停牌,上海国资重组“十一五”收官。一位上海政府智囊机构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完善,上海国资重组总体思路已经很清晰,更多的是技术手段的变化,相信十二五期间会有更大的进展。”
从2002年上海国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开始,上海国资改革的路途并不平坦,经过几年曲折的摸索,直到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国资改革的发展方向才真正得以明确。
在这一阶段,国资改革最为突出的成绩就是2007年上海国际集团和国盛集团的成立。前者作为上海金融控股的平台,后者由大盛资产公司和盛融资产公司合并组建,成为产业资产运作平台,二者共同成为上海国资重组的“双平台”。
“国盛就是一个产业资本的孵化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政府给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增量的同时盘活存量,促进国资在流动中增值,做好一块,拿出去一块。”国盛集团董事长施德容此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双中心)建设的意见,上海市国资重组的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2009年上市公司停牌重组的情况看,已经路径鲜明地将航空、金融、房地产业作为主要发力点。
上海国际集团被上海市政府寄予了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厚望,它控股和参股了包括上海浦发银行、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国际信托等10多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经过数年的努力,上海国际集团通过与汇金换股等方式,进一步厘清了相关金融资产。
确定主业和同业重组
“所谓双平台+双中心战略,仅仅是国资改革中解决问题的部分工具,最大的问题在于行业多而杂,资产主体多,公司质量参差不齐,这么多资产该如何摆放和归类?”上述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国资委系统企业分布于近80个行业,约90%集中于20个垄断竞争行业,有近10%仍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资产这么多,很多好像都无法割舍,那么就先确定一定要什么,把整块的具有战略性价值和产业优势的资产梳理清楚。”上述相关人士表示。
2008年下半年,上海市启动新一轮国资重组,主体思路是:经营性国资进行主辅分离,做大做强主业;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同时,考虑在开放性重组中,是否能够实现产业链重组优势,能否发挥协同效应。
在2008年前后,上海国资委分四批公布了41家企业集团的主业,包括上海汽车、上海电气、百联集团等的重组都是围绕做强主业展开。
另外,上海市国资资产主体偏多,部分公司存在同业竞争和股改承诺及资产完整性等问题,比如友谊股份、百联股份、强生控股等,2010年的上海国资重组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顶尖财经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