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成银行通病
去年,中国新股首发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全球最牛,但股指表现在主要资本市场中却是最熊。一牛一熊之间,再现了圈钱市的本质以及市场投机的疯狂。
根据统计,2010年上市公司募资达到10016.32亿元,首超亿元大关,也刷新了2007年7985.82亿元的历史纪录。新股IPO、增发及配股融资规模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为4921.31亿元、3656.80亿元和1438.22亿元。而去年全年IPO首发股票共计349只,这一数字也超过2007-2009年三年间的总和。
超过万亿元的融资额,上市银行的贡献功不可没。去年包括工行、建行等11家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超过4000亿元,光大银行、农行首发融资超过900亿元。仅仅上市银行,其首发融资与再融资就高达近5000亿元,几乎占据着去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半璧江山。
新年伊始,银行股的再融资潮再次来袭。民生银行拟再次增发融资不超过214.79亿元,农行和兴业银行拟分别发行不超过500亿和150亿元的次级债券。如果成行,三家银行的再融资额将高达860亿元。此前,民生银行的高管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不会再融资,但是,在金钱的利诱下,曾经的承诺早已一文不值。
日常生活中,有困难找警察,但对于银行而言,则变成了有困难找股市。A股市场的错误定位,使圈钱成为市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毕竟,A股市场钱多,只要上市公司想圈钱,大多能成功。对于银行股而言,则更是如此。
股市已成上市公司不折不扣的提款机。从新股IPO,到配股、定向增发、发行次级债与可转债等,只要能用的圈钱手段与方法,没有银行没采用过的。尽管像工行等大型银行每年的现金分红亦不算少,但只有大股东财政部与中央汇金公司才是利益的最大分食者,一般投资者获得的红利只能占据其分红总额的极少部分。
从目前已挂牌的上市银行看,首发审核几乎都是一次过关,这也说明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融资的重视。另一方面,这些庞然大物的挂牌交易,也能极大地提升A股市场的总市值与脸面。更何况,大型金融企业的上市,也能说明市场容量与承接能力的提升。
但是,缺钱了就向市场伸手,差钱了就再融资,市场的有限资源向银行集中的结果,必然是市场资源的扭曲配置。其实,从再融资的角度,哪家上市公司不想每年都圈钱?问题的关键在于,圈钱后也要让投资者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果只顾银行的发展,而将回报投资者的问题抛到一边,这样的再融资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遗憾的是,恰恰是类似的再融资在市场中大行其道。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是国内上市银行的一大通病,而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所制定的监管指标则成为银行大肆圈钱的最好挡箭牌。有条件要圈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圈钱,几乎已成A股市场的潜规则。在此背景下,上市银行为再融资作出重大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
易宪容:商业银行何以热衷亏损业务
一般来说,现代金融的实质就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不同的金融市场、不同金融组织、不同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就是给不同的融资方式及不同的融资主体作风险定价。可是,国内商业银行现在却不愿意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能对其贷款客户的信用、资产、经营状况等相关情况有清楚的了解,以此来评估借款给该客户的风险,然后据此确定价格或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存款人根据对商业银行信用、资产、经营状况、利率水平、服务等相关情况的了解,选择将存款存入哪家银行。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每一个当事人都是理性的独立的行为主体(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及居民都是如此);二是当事人的信用是由市场逐渐演进而来,而非由政府或其他方式担保;三是当事人有一定金融知识,面临金融行为时能作出合适的判断。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那么要求商业银行要承担信用风险定价责任,是不现实的。
近日,在国十条及275号文件之中,不仅要求停止第三套以上住房贷款及个人异地住房贷款,而且也要求各商银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采取差别化政策。比如第一套住房首付比例提高30%,贷款要求银行对其作风险定价,而不是给出最低优惠条件;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贷款利率上升到基准利率的1.1倍以上。按照这些政策,年初是商业银行对存量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重新定价的时机。
按理,根据合同约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应该全面调整,尤其对第二套以上的住房贷款重新定价是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的。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的重大利好,也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2010年9月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6万亿。假定其中有50%为第二套以上的住房贷款,那么按照275号文件,其利率就得由4.48%上升到7.04%。仅仅这一部分,整个商业银行全年就能获净利700亿元以上。这不仅减少住房投机炒作者的暴利,也将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但是,商业银行不仅不领情,反之还希望突破275号文件的规定。比如,有报道,为了抢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北京一些商业银行明确表示,优质客户首套购房可给予七折优惠。
从国十条及275号文件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第一套住房贷款利是有弹性的,不少商业银行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再无限扩张信贷。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的逻辑来看,还是从现实的经验来说,住房按揭贷款的7折优惠利率应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现在所谓的非常时期早就过去,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的优惠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还想延续,显然,这些优惠的信贷政策放松只是让少数投机炒作者来分享了,尤其是让与银行信贷人员关系人来分享了。
从成本收益来计算,商业银行应没有动机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低到7折优惠水平。因为,在2010年底不对称加息之后,5年期以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如果为7折优惠其利率4.48%,而现在银行5年期存款为4.55%,即便不考虑未来利率仍会进一步上升的因素,现在商业银行经营每一笔这种贷款就得亏损。如果个人按揭贷款的利率为85折优惠,其利率为5.44%,其利差也只有0.89%,无法弥补商业银行管理运作的成本。也就是说,无论是7折还是85折利率优惠,对商业银行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业务。
商银为何热衷直接面对亏损的业务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由于1998年以来住房价格只涨不跌,所以任何住房按揭贷款都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哪家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大。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住房按揭贷款之业务。
其二,不少商业银行看到,尽管住房按揭贷款已是存贷款利率倒挂,但这仅是表面现象。因为,国内上市银行的活期、3个月以内、3个月、一年、一年以上到期存款比例分别为54.2%、17.2%、22.2%、6.1%。因此,商银长期贷款实际成本很低,优惠利率贷款的收益仍然很高。而这是因为政府对金融价格管制的结果。
其三,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及银行信用完全由政府担保,因此,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国内商业银行作为准公共品,任何对商业银行的过度使用都可能让其运作收益归己而其运作成本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可以说,这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使用现有的银行体系最大动力,也是国内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定价责任的根源所在。
因此,要使国内商业银行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就得进一步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就得重新确立金融市场的信用制度、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干预、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