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业板自去年十月推出以来所产生的严重“三高”超募与“体制性造富”现象引发的公平和效率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质疑。近日,刘纪鹏等三位教授通过博客发表文章,直指创业板现行制度下的体制弊端。特邀刘纪鹏、曹凤岐、李曙光做客访谈间,就创业板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曹凤岐教授在发言中表明态度,说:“我不反对市场化,但是在其他的环节都是审批的情况下,专门放开价格,然后让中介机构,让询价去做,这不就是一个高价的根源嘛,你垄断了资源,然后你又放开,等于实际上这种市场化有人说不叫市场化,或者叫伪市场化。实际上对市场化的一个亵渎。”以下是发言原文:
今天大家在这儿开一个研讨会,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上个月15号我们有一个会,我们一起对创业板进行了一些发言,观点一致。我正在开一个教育部的会,我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面我同意刘纪鹏的看法,我和刘纪鹏历史上来说,我们俩可能是最早在中国提出搞创业板,1997年就提出来了。然后2001年我们几乎把它弄出来了,但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有许多没有做,去年我们终于把它搞出来了。
搞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非得搞一个创业板呢?实际上我觉得体制性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是创业板的定位问题?创业板为什么要搞上来?我们搞创业板就是为了支持自主创新的企业,高科技企业,他们创业过程中需要资金,需要支持,这个时候我们给搞创业板。这个时候经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们需要资金,但是他们有未来,所以我们支持他,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创业板。
但是中国的创业板出来以后,我看到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创新,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创新呢?我们现在能分清楚中小板和创业板吗?实际也分不清楚中小板和创业板,中小板这么多年,上得也很小,每年也就是一百多家吧,大家就说上创业板吧,所以热情很高。而且原来想上中小板一些企业,没上,他们就来上创业板了,所以你看第一家28家企业,有几个真正的创业的呢?实际都是成熟企业。这种情况下由于它有严格审批,实际上审核就多一个叫审核委员会叫发审委,增加它的审核从25人变成35人,那么实际上350人能审核出来吗?所以这块应该是垄断资源,而垄断资源就造成了一个稀缺。
谁能上市谁就可以得到好处。所以28家企业,我们俩上市那天去了,首先感谢证监会,没有感谢股民,正好有这个机会,他们就超募,有人买嘛,有人抬嘛,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把创业板不是一个创新板,而是一个创富板。然后他们说我们要市场化,实际上我说了市场化是有条件的,市场化应该是逐步的。
我不是反对市场化,但是在其他的环节都是审批的情况下,专门放开价格,然后让中介机构,让询价去做,这不就是一个高价的根源嘛,你垄断了资源,然后你又放开,等于实际上这种市场化有人说不叫市场化,或者叫伪市场化。实际上对市场化的一个亵渎。在计划发行的时候当时不得已我们计划,但是大家知道当时限制18倍到20倍市盈率,那个市场在一级市场上来说没有那么高市盈率,那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七八十倍,然后又是高价,然后又超募,你把市场搞成什么样了?所以说现在这个问题,从整个来看,市场的定位问题,另外如何来监管市场。
规模是这样的,创业板如果没有规模不要搞创业板,搞中小企业板不就完了,而且中小企业板这几年摸爬滚打稍微成熟了一些。但是它规模那么小啊,我们要有一些中小民营自主创新高新企业上来,这个每年再上一百多家,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我们上了一百多家,117家,我们已经快一年了吧。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很多企业还是享受不到。
(责任编辑:程丹)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