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最大投行面临洗牌 上海国际迷茫金控路_股票_证券_财经

上海滩最大投行面临洗牌 上海国际迷茫金控路

加入日期:2010-9-9 12:03:40

  编者按:

  上海金融界如今风起云涌,再次拉开整合大潮—申银万国股权贱卖,国泰君安高层洗牌,上海国际“金控”理念崩盘,上海证券争夺战愈演愈烈,桩桩件件,错综复杂,却又千丝万缕地和国家实行“一参一控”的政策纠缠在一起。

  上海券商股权竞相转手,国企吹响“集结号”。实际上,下半年上海国资企业掀起整合潮,也为本土券商加快股权清理提供便利。近一个月来的券商股权转让,几乎都与上海市国有控股企业相关。当前,上海金融办、金融工委已明确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乃至东方证券的上市规划。今年6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公开表示,上海将加快推动市属主要金融机构通过IPO上市。

  几位证券界的大佬到底如何谋算,高层换血是茁壮的新生,还是腐朽僵化后不得已而为之?上海金融界的整合究竟该何去何从?

  特约记者 李意安 本报记者 王飞丹 发自上海

  聚集了上海700多亿国有金融资产中的30%于麾下的上海国际集团,在金融圈内涉猎之广、可撬动资金之巨令人咋舌。然而这只210亿的金融巨鳄却长时间地陷入疲软,并未真正发力。

  自董事长吉晓辉上任以来,上海国际集团“金融控股”的理念一直被强调。然而三年过去了,“金融控股”被否决;吉晓辉金控之路异常艰辛。

  最近,董事长吉晓辉、总裁万建华等高层面临人事调动的风声悄动,上海国际集团似乎面临着重新洗牌。

  210亿金控之路被否

  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曾想将上海国际打造成“金融控股”集团,却遭到国资领导人的否定,210亿的金融版图由于“金控”定位摇摆不定,尽显疲软。

  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达105.6亿,名下控股及相关公司数量达20余家。成为上海浦东、上海农商行、国泰君安、上海证券等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香港注册并上市 “沪光基金”;与世界顶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JP摩根合资成立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于上海国际而言,“上海滩最大投行”之誉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这个国资金融巨无霸在自己迅猛扩张的道路中,表现却差强人意。

  在过去的十年里,上海国际的业绩并没有呈现大幅盈利增长,也没有看到预期中会产生的协同效应。集团虽然在金融领域广为涉猎,却并没有表现出高超的整合之力。百亿量级的大摊子无法面面俱到,上海国际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吉晓辉自己也清楚,210亿金融版图无法真正施展的原因在于定位。

  2007年,刚刚就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的吉晓辉在媒体面前信誓旦旦表示:“目前集团是从财务合作转向战略整合,等这一阶段完成后,将逐步实现金融控股。”

  吉晓辉的言下之意,是准备将各上海金融国资系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加强财务资源互补、资金拆借、共同出资等方面,然后再过渡到股权合并、兼并重组的战略整合阶段,最终实现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

  然而“金控”一说却在两年后被上海金融工委副书记吴建融在公开场合直接否认。“上海国际集团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国资投资金融的专业化投资公司,并非金融控股公司,这个定位上海市政府没有变过。”吴建融的语气颇为坚毅。

  各方博弈致金控坎坷

  到底是单纯的地方金融国资出资人,抑或是如其先前所强调的金融控股平台?虽然外界很难获悉公司内部情况,但上海国际的金控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却已是公开的秘密。

  依国资委所言,上海国际成立的初衷便是“以上海国际为平台,对上海分散的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梳理集中归并,进行统一管理。”市场行为和政府干预固然可以相互协调,但永远不可能步调如一。

  “上海国际属国资背景,天然受控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意愿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干涉,包括在一些专人任免上都是政府授意。” 渤海证券的注册分析师魏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资背景是上海国际金控之路受困的首要原因,“上海国际的成立本身就是政府行为,它通过行政手段把一些金融机构捏合起来,他们的高层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出身,本身在市场化的一些金融机构中的工作经验比较少,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很难摆脱国企运作模式的影响。”

  其次,上海国际参股或控股的二十多家金融机构,几乎每一家金融机构都有相当复杂的股权结构,股东牵涉自然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区政府、外资机构等, 要理清股权结构本已不易,更何况还要平衡各利益关联方。在集团整体发展规划与单个金融机构的战略部署之间,在存在交叉业务或竞争关系的控股公司之间,如何协调关系,均匀利益,是上海国际最头痛的课题。

  同样是国资背景的鸿立投资(隶属华闻传媒),其资深投资人和学磊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针见血:“控股公司之间存在竞争那是肯定的,比如券商方面,国际下属的国泰君安、上海证券显然存在竞争。对上海国际并不一定是好事。”魏勇也认为,资产重组和兼并是日后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工作方向。

  最后,就是法律环境的缺失。

  事实上,直到现在为止,国内都没有成型的专门金融控股公司法,而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像上海国际这样可以撬动巨资的金融控股平台给现有的分业监管机制带来了挑战。在监管环境未能跟上发展步伐的时候,公众对其普遍看衰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心态也会不自觉地为“金融控股平台”的打造带来阻力。

  迷茫未来路

  三年坎坷金控路,可能会由吉晓辉和上海国际集团总裁万建华的人事变动画上休止符。虽然国际集团的高管向时代周报记者承认万建华竞聘国泰君安确有其事,但面对外界风传的“吉晓辉将离去”,这位高管没有正面回应。

  吉晓辉和万建华几乎是同时“由组织任命”,双双空降到上海国际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分别出任董事长和总裁两大要职。如今双双离去的消息风传,不禁让人联想上海国际的发展是否将重新洗牌。

  魏勇认为,如今的人事变动也许是为了响应上海国资委的一个号召—上海市属国有企业的证券化率要提高到30%,这从上海国际早先的一些动向也可以初窥端倪,证监会背景的邵亚良在今年五月也已经由集团副总变更为常务副总经理,开始负责集团内部事务的管理。

  而屠光绍之前重点提及的“市场化”的意义也许正暗示着上海国际将加快整体上市的步伐,并有可能引入股权激励的机制,为上海国际未来作为金融控制平台的发展注入活力。

  魏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国际虽然隶属政府,但作为一个金融控股平台,它的发展不应拘泥于上海国资。”日后上海国际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引进有实力的央企、民企或者国际金融集团参与到它平台资源的一个整合中。

  在过去这些年里,上海国际集团虽然在形态上已经有些类似国外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但在对旗下控股公司的资源整合都比较初级,更像履行地方金融国资出资人的责任。

  但是,在上海国际这样一个庞大帝国里,关联企业众多,结构复杂。这样纵横交错的利益带来的俱荣俱损的格局,一旦其中一个环节经营不善遭遇资金链问题,后果或将不堪设想。当年的德隆还历历在目。

  继任者将会是谁,失去舵手的上海国际又将何去何?上海国际的高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组织上会安排。”

  也许对于目前的上海国际而言,尽快招揽到极具国际视野、有全局性战略眼光、有驾驭大型金融机构经验,同时又能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游刃有余的综合型管理人才才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郝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