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换股的方式将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中国平安迈出了“大金融”梦想的关键一步。尽管深发展与平安的品牌、业务、机构如何整合这些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但已坚持了10年的平安希望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业界认为,这条“大金融”之路也并非坦途。首先这
项交易需要中国平安与深发展股东大会批准,因为银行业务增厚了平安的利润,通过平安股东大会并无悬念,但在深发展的股东大会上,出于对绝对控股局面的担忧,增加了中小股东们投反对票的可能。而且由于平安持有深发展的股份比例超过深发展总股本的30%,平安也须向有关监管部门申请豁免要约收购。
■本报记者 侯美丽
中国平安“大金融”的梦已经做了10年,而这个华丽梦境的真实模样终于在上周初露端倪。
9月1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收购深发展交易预案,拟以所持平安银行约78.25亿股股份及认购对价现金26.9亿元,以每股价格17.75元认购该行非公开发行的约16.39亿股股份。次日,平安和深发展双双复牌。
整合后提升近60%的资产规模
据悉,首先,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后,仍将通过二级股权控制进入平安的报表,同时平安持有的深发展的权益从29.99%上升至52.39%,公司合并报表的各项指标规模都将上升,平安仅支付26.9亿元现金就可以提升60%左右的资产规模。其次,由于平安银行的估值高于深发展的市盈率,而市净率相当,则深发展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平安银行,因此在价格相当的资产注入中,平安银行按权益法计算的归属母公司的利润将会上升。
众多业内分析师们表示,此次整合,利好平安。
国泰君安保险业分析师彭玉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平深整合对平安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及盈利、净资产和公司价值均有提升。
“取得深发展控股权后,在资本和业务的双重支持下,平安的银行业务将持续高速增长,最终实现设定的30%市场份额的目标;同时,保险业务也可以收益,虽然收购深发展主要不是以银行来带动保险业务,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以促进银保业务的深化,例如保险业务进柜台可能提升银保业务的利润率。”彭玉龙说,此外,大量的保费也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扩张贷款而获得一条新的资金运用渠道。
投资者们也很快就意识到了平安的成长空间。复牌当日,平安的股价在开盘前集合竞价阶段就冲击涨停,随后一路上扬,最终涨4.5%收于48.61元。第二天股价虽然出现大幅震荡,却有惊无险,最终微涨0.53%,收于48.87元。
充满不确定性的下一步
“什么时候平安银行的业务员可以坐到深发展银行的大厅去办理业务?”在平安就交易事项举行的媒体电话会议上,一位记者委婉地表达了对平深后续整合的疑问。
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坦言要先把第一步整合做好。而在同一时间的另一个会场,深发展董事长肖遂宁则表示,深发展与中国平安两家公司不会合并,两者是股权关系,即使交易完成,深发展仍是独立的上市公司。
显然,深发展与平安的品牌、业务、机构如何整合这些最核心的问题,被留在了不可预知的未来。
虽然张子欣和肖遂宁都明确表示,对更名一事的讨论还为时尚早,但从平安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平安通过统一品牌来推进其综合金融战略的做法,早已成业内共识。
2003年,中国平安联手汇丰银行购得福建亚洲银行,随即更名为平安银行。2006年,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第二年,深圳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很快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2009年,深圳平安银行又更名为平安银行。至此,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养老保险等“平安系”子公司基本组建完毕。
彭玉龙也认为,平安对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控制,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安金融集团。
当前,业界的目光大都聚焦在平深整合能否顺利完成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阎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示了担忧,金融控股集团是一把双刃剑,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各子公司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对整个集团的盈利有一个放大效应。但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风险会在子公司间传染,甚至拖累整个集团,从而可能绑架整个财政和整个国民经济。
“目前我们国家银、证、保三方分开监管的架构能不能适应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阎建军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平安仍是目前运作最好的金融控股集团之一。保险业务占40%,银行业务占30%,资产管理占30%,这就是平安的“大金融”版图,虽然中间尚有许多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