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称暂不会出台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_股票_证券_财经

银监会称暂不会出台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加入日期:2010-9-17 19:12:26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银监会称暂不会出台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上市公司纷纷扎堆楼市 营收负债双增长赚钱最快
  三大中央媒体密切关注楼市
  中国房价不降天理难容 调控新政蓄正势待发
  上海首套房贷利率悄然松动
  上海楼市新规:新盘涨价期限幅度都须报备
  北京楼市再现个人亿元大单 一位客户买走8套房
  北京8月房贷陡增七倍 开发商赌未来调控放缓
  新房排队抢购二手房跳价频现:丈母娘成推手?
  王石:房地产宏观调控已经到位

  银监会称暂不会出台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9月17日在上海表示,银监会暂时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并将继续对目前的房贷政策进行跟踪和管理。
  蒋定之是在第四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以上表述的。到目前为止,银监会房贷政策还是维持加强跟踪、加强信贷管理这些基本的要求,其他方面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监管措施,在被问及房贷政策有何变化时,蒋定之说道。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银行第三套住房完全由市场主体来决定,根据客户信用情况由银行来自主决策,很多银行都把三套住房停掉了。他说。
  蒋定之还表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高度重视,连续采取措施,这些措施还是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成效。当然,从现在房地产情况来看,还是处在一个按照媒体的表述--可能是一种博弈的状态。
  蒋定之还指出,从银监会来始终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情况,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的管理。不容否认,有些房地产企业目前在房屋的销售、资金的回笼这些方面确实存在风险。
  另外,对于有媒体提出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高是不是会引发下一轮银行的大规模再融资的疑问,蒋定之表示:目前银监会对于资本监管没有新的监管要求。
  而中国银监会9月16日下午向媒体发送短信澄清,目前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有新的监管要求。(一财网)


  上市公司纷纷扎堆楼市 营收负债双增长赚钱最快
  上半年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收增长前十名中,房地产公司占据半壁江山。房地产业依然是上市公司赚钱最快的业务。但其负债增长、现金流减少值得关注。
  上半年上市公司房地产业绩表现抢眼
  沪深两市有130多家上市公司主业为房地产业,在趋紧的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表现依然抢眼。
  统计发现,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收增长前10名中,格力地产、世茂股份、滨江集团、电子城和阳光股份等5家房地产公司上榜,依然占据半壁江山。这表明,尽管政策调控趋紧,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仍然是上市公司赚钱最快的业务。
  世茂股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7亿元,同比增长371%。滨江集团的中报显示其上半年营业收入为8.77亿元,同比增长340.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2.5亿元,比上年增长 810.92%。
  此外,还有不少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上半年,招商地产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5.71%。万科、保利虽然表现略差,但上半年净利润也分别达到28.12亿元、16.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1%、16.56%。
  不过,另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日子却不好过。亿城股份与宜华地产近日公布的2010年半年报显示,两家房企业绩同比均大幅下滑。其中亿城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723万元,同比下滑43.28%;宜华地产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502.34万元,同比下降83.67%。房地产企业暴利的时代好像正在转变。
  在同样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表现的承受力完全不同。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重大课题。有专家分析。
  上市房企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创近年同期最大负值
  房地产上市公司在保持增长的同时负债率不断高企,被挤出每股收益前20位排行榜的现象值得关注。
  来自万得资讯的统计表明,以申万行业分类的135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已达67.79%,较上年同期的63.94%上升了近4%,较2009年年底的65.03%也上升了2.76%。东兴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郑闵钢在总结房地产半年报时指出,135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借款达3317亿元,同比增长56.46%。
  此外,上市房企的现金流指标也由正转负,郑闵钢表示,上半年上市房企的最大变化是资金流出加大。截至6月,上市房企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70 元,创近几年同期最大负值。有数据显示,上半年135家上市房企中有88家这一指标为负值,而去年同期只有43家公司这一指标为负。
  负债的增加与经营性现金流的减少,让房地产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旦银行利率有所调整,房企将受到巨大冲击,利润将大幅减少,已有的增长也将改变。台湾中山大学会计学教授刘德明分析。
  正因为面临这些担忧,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计划纷纷搁浅。鉴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国家有关房地产行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世茂股份今年6月不得不撤销了已酝酿一年的定向增发不超过1.5亿股新股,筹资17亿元人民币(约合2.49亿美元)的计划。
  非地产公司为何纷纷涉足房地产市场
  有关报告指出,2005-2009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30%左右。即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房地产行业却实现了乾坤大逆转。以万科为例,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8.8亿元,净利润53.3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19.2%和32.1%,经营指标全面超过2007年。
  耐人寻味的是,由于房地产业暴利的存在,不少地方的房地产项目仍然是摇钱树,近年来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之外纷纷扎堆房地产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通过非主营的房地产业务增加了效益。中报显示,阳光股份今年上半年业务收入25.6 亿元,同比上升251%,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占95%,商业物业租赁占4%。主要地产项目北京阳光上东C9区和天津万东项目于期内竣工。其中,阳光上东C9区贡献的11.5亿元占整个结算收入的近一半;天津万东项目贡献7亿元,占整体收入30%。
  需要提醒的是,上市房企遭遇的问题,同样可能出现在其他上市公司的非主营房地产业务上。上市公司不重自身的主营业务,而都转向来钱快的房地产业务,这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扭曲和错配,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沬。短期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好看了,但是,从长远看会削弱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对企业股民不利。刘德明说。(人民日报)


  三大中央媒体密切关注楼市
  自房产调控政策出台以来,目前已到十字路口,也可以说是到了关键时刻。近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三大中央媒体密集关注,让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舆论风暴中心。
  新华社:十字路口的中国楼市
  ●从今年4月楼市持续博弈陷入僵局,到如今深圳、上海等地楼盘成交量有回暖之势,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走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该再出硬招,还是强化政策执行力?
  ●群众千呼万唤的住房空置率调查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5个城市开始对空置房开展抽样调查。不过从媒体报道看,有的地方对空置房的认定列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若果真依此去调查统计,恐怕找不出几间空置房。
  人民日报:楼市信息迷雾重重
  ●市场供需状况,仍然是决定房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伴随着楼市传统销售旺季金九银十的到来,国家宏观调控也将满半年,供需关系目前呈现何种状况呢?从供给来看,进入第三季度,随着调控政策的落实引向深入,开发商的资金压力逐渐加大,必须加快销售回笼资金,加快推盘和降价销售的动力也逐渐强化。
  ●房地产市场总是被各种传闻、数据、判断和争论笼罩,让人难以看清本来面目,更难对未来做合理预判。
  央视:房地产就像唐僧肉
  ●现在正是被市场称作金九银十的促销季节,全国各地楼市近来也屡屡传出回暖的消息。围绕回暖二字,购房者、开发商以及经济学家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热议。
  ●有人说现在的房地产就像是唐僧肉,谁都想来上一口。央企想,国企想,现在连制造家电还有服装鞋帽的民企都想。(羊城晚报)


  中国房价不降天理难容 调控新政蓄正势待发
  楼市博弈的关键期,中央高层再次表明调控的决心。
  此间观察家指出,在历经半年严厉调控之后,在进入10月这一半年窗口期时若房价依然高价坚挺,则实属天理不容。所谓天理,其一为中央政府一以贯之的调控决心;其二为广大民众对天价楼市的汹涌民意;其三为房地产行业特殊运行周期。无论是否金九银十,是到了虚高的房价松动的时候了。
  在近日召开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稳定房价,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将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与此同时,针对外界有关楼市调控会误伤国内经济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间明确回应,房地产的调控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顾问朱民也指出,国内房地产金融没有形成系统性风险。
  楼市调控声声急,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8月份,全国各地楼市开始出现量价齐升的转暖迹象,进入9月回暖态势愈加明显。以北京为例,截至14日,北京期房网签中的住宅成交5244套,已经占到8月成交量的94%。但成交量的回暖难掩房价仍在高位运行的态势。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9月拟开盘的项目中,开盘价格也屡创新高。这也难怪,在北京16日开幕的秋季房展会上,有市民直呼房价太疯狂了,仍如海市蜃楼般不可及。
  击碎楼市调控质疑
  国内的楼市调控再次成为达沃斯论坛热议的焦点。
  温家宝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在中央高层重申稳定房价的同时,马建堂也首次明确表示,房地产的调控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中国房地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是很高。
  自4月楼市新政出台以来,有关楼市调控是否会影响国内经济,进而导致二次探底的争议就不绝于耳,调控中也始终存有的楼市调控已到位、不宜再出政策等各式杂音。而上一轮的楼市调控,也正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而中途折戟的。
  对于有关调控可能会引发国内金融风险的质疑。朱民也指出,中国对房地产整体的银行贷款只有2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占整个贷款的比重大概是19%。同时,相对于国内25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居民抵押贷款仅是5.6万亿元。从银行贷款这个意义上说,它并不占很高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没有形成系统性风险。
  此前交通银行(601328)发布的中报称,该行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使在房价下降50%的情况下,交行对公房贷(开发贷款)的不良率仅增加1.6%,对私房贷(按揭贷款)的不良率仅增加1.2%。该行负责人表示,这说明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不良贷款率受到的影响有限,房贷的总体风险可控。
  低价热销难掩高位运行
  而刚刚过去的8月,尽管调控政策依然维持从紧状态,但随着部分刚性需求的释放,各地楼市普遍出现了环比成交回升的现象,逐渐走出了7月的楼市低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环比分别增长6.5%和15.2%。
  进入9月,楼市回暖也愈加明显。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截至14日,北京新建住宅期房网签总成交量达到了6355套,其中住宅5244套,已经占到8月成交量的94%。除去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外的期房住宅总成交量为3641套,超过上月八成的成交量。根据统计,期房及现房住宅合计成交量4323套,也已达到8月的78.4%。
  而二手房方面,全市网签成交量为7263(002467)套,其中住宅成交6797套,分别占到上月成交量的52%和53%。
  虽然最近市场的确出现了数据上的反弹,但是更多属于成交量在地量上的反弹,这些数据的调整,更多是因为部分刚性需求没有期待到价格的明显下调而仓促入市。中原地产市场部人士分析认为。根据统计,新政后取得预售许可证的住宅项目签约率仅为44.7%,其中九成项目的成交价低于预期价格,大部分都低于10%-20%,差价最高的近40%。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同时显示,仍有31个楼盘此间呈零成交。这意味着,楼市并非真正回暖,房价仍有可能在高位运行,还并未达到调控预期。
  数据也再次印证回暖中的房价假象。根据中原地产最新统计数据,9月北京市预计开盘项目大幅提高,但开盘价格也屡创新高。比如位于王府井(600859)核心地段的豪宅项目霞公府,均价高达11万/平方米的高端公寓,一举刷新了北京高端房价纪录;位于朝阳公园西侧的公园地产Park北京,虽然体量不大,但据消息人士透露其价格也将达到60000-80000元/平方米。除此之外,远洋万和城、禧瑞都等传统豪宅项目推出的后期,价格也仍然保持在高位,价格弱市不弱的特征明显。
  调控新政蓄势待发
  在市场出现量升价未降回暖假象的同时,楼市调控的政策层面仍在逐步发力,首当其冲的是对开发商资金链的收紧。
  虽然三大行澄清了开发贷停贷的传闻,但开发商的贷款却已趋严。多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公司表示,目前他们的贷款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影响,但相关的贷款审批异常严格。其中,又以中小型开发商受此影响最大。为了维持现金流的正常,不少中小房企资金濒临断流,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与此同时,在北京等地的个人按揭贷款也再度收紧,八成银行已取消首套房七折利率,现在都在八五折左右。
  而此前北京拟出台商品房预售款监管的政策,目前的征求意见阶段也已结束,有望近日出炉,将规定开发商不得直接收存预售资金,而是由购房者直接将其打入监管账户。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4363亿元,同比增长35.0%,但国内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以及个人按揭贷款的增速在放缓,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也再次超过50%的增幅。
  社会特别关注的房产税也渐行渐近。9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10年夏季报告》指出,下半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中,要选择好房产税征收政策出台的合适时机。而这也是近一个月来,明确提及房产税征收的第三个部委。上月底,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继续推进房产税改革。随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向全国人大作报告时也表示,下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完善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这被业内解读为,若本轮调控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房产税的开征将不可避免。
  目前有些地方房价还是存在偏高的问题,中央调控的政策肯定还会继续下去。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建议,在对投机、投资行为进行遏制的同时,也要考虑夹心层的问题,通过建造公租房来满足老百姓有房的目标;另外,一些制度也要完善,包括商品房预售以及土地征收税的预算方面。(中华工商时报)


  上海首套房贷利率悄然松动
  不少银行施行首套房贷首付三成、利率7.5折
  在购房者持币观望导致房市成交量萎缩的情况下,上海一些银行对首套房贷此前大多奉行的8~8.5折利率水平有所松动。
  昨日从多方获悉,目前上海地区首套房贷首付三成、利率7.5折是不少银行所执行的标准,同时仍有银行坚持原先8~8.5折基准利率。
  一国有大行上海某支行相关人士透露,如果首套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首付两至三成的优惠利率为8.5折,首付三成以上的优惠利率为8折;如果首套房面积大于90平方米,则首付最低为三成、利率8折,除非信用评级较高,最低利率优惠可到7.5折。
  然而,另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客服更是告诉记者,首套房面积低于90平方米的,首付最低两成,首付不同带来优惠利率不同,比如首付三成为9折利率、首付四成可以有8折利率,首付五成则可享7折利率。
  上述国有银行客服继续说:如果建筑面积大于90平方米,则首付最低要三成,根据贷款年限不同享受不同优惠利率。该行上海分行某支行信贷人员也表示,首付最低三成,利率优惠视情况而定,最低可达7折。
  而该国有银行上海另一支行信贷员却对记者表示,首套房贷首付三成、利率8折。当然如果办理银行产品和业务,比如网上银行、信用卡等,办理一项利率下调0.1折,但最低为7.5折利率。她如是说。
  但包括招行、深发展、民生等在内的在沪银行客服人员则表示首套房贷首付最低三成、利率优惠为8.5折。
  首套房贷的首付比例有所确定,但利率水平基本由银行自行决定,今年以来首套房利率变了很多回。一家国有大型银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则向本报记者透露。该行目前执行的准则是:首付三成及以上可以获得最低7.5折优惠利率,若首付两成,则最低8折利率。(.第.一.财.经.日.报)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