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减排不宜一刀切 需建立长效机制_股票_证券_财经

实现减排不宜一刀切 需建立长效机制

加入日期:2010-9-16 11:36:17

  本报记者 李海楠

  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自8月底以来,国内多个省份开始采取拉闸限电的紧急措施。

  山西、浙江、安徽、江苏、河北、贵州等地纷纷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限电限产,甚至“一刀切”限电,殃及非高能耗、非高污染企业,部分地区还对居民生活用电予以限制。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提醒,“一刀切”限电不仅殃及池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只有忍痛对落后产能进行“割肉”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顺应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不能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

  “‘一刀切’的突击限电对我们企业影响很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生产秩序。”宁波一家装饰材料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漏,现在,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生产一天,停工一天,而且,不知道这种状况何时结束。

  对于政府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采取限电的做法,黄先生表示理解,但对于“一刀切”的做法,他认为值得商榷。“毕竟我们不是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企业,因无法及时生产造成的合同违约、赔偿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万军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个别地方政府,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限电,明显是不合理的。节能减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通过制定长期的目标,采取一系列手段逐步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

  “个别地方需要进行精准治理,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治理。”万军强调,由于“一刀切”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及时纠正。

  通过转型淘汰落后产能

  据记者了解,目前工业用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70%—75%,其中高耗能企业的用电量占到了50%—60%,降低能耗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高耗能企业的用电问题。但关停高耗能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地方产值、GDP、节能目标都是硬指标,限电限产就难免造成地方经济增长放缓,这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对本报记者提出,应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总是顾及各方利益,既想淘汰落后产能,又想保障经济增长,就无法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愿望。”彭刚强调,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最终还是要“割肉流血”的。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