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高华:近期加息可能性微乎其微
8月份CPI同比3.5%的增幅再一次掀起了市场加息的呼声。但更多的迹象则表明,央行在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食品价格推高CPI
8月份CPI同比增幅从7月份的3.3%升至3.5%。季调后折年环比增幅从7月份的4.4%小幅升至4.8%。但是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从7月份的6.8%升至8月份的7.5%,由于食品价格占CPI权重达三分之一,因此,市场普遍认为洪灾后被推高的食品价格是7、8两个月CPI高企的主要推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于昨日 (9月13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和酷6财经联合采访时表示,最近一两个月的物价上升,主要是由农产品推动。实际上上个月的农产品上涨没有体现在当月里,有一个滞后。所以从趋势上来看,CPI持续一两个月高位后会回落。而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也指出,今年的通胀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所以不赞成市场所预料的用采取加息手段来管理这次结构性通胀,政府更多的是积极引导生产,调控农产品供给关系。来自农业部的数据证实了上述专家们的判断,该部门高频数据显示,食品价格自8月底已开始快速下降,高盛高华因此预计,CPI将从9月开始显著下降,并在此之后保持下行。而中信证券也认为,CPI将从第四季度开始将逐步回落,该机构预计9月CPI大约与8月持平,甚至略低。
加息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实体经济存在下行的风险,并且长期负利率的前提下,一种非对称加息的呼声逐渐浮出水面。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教授在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略微地增加一点存款利息率,或者让存款的利息率有所浮动,有助于在百姓中建立一个钱搁在银行是稳定的预期,而这一预期对经济的稳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同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的夏斌也曾发表过存款利率浮动机制试点的建议。李稻葵和夏斌对于存款利率上浮的建议实质上是一种非对称加息,即在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利率。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也指出,在经济出现减速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也可以为更严格的政策工具的使用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
尽管非对称加息的理论假设完美,但由于利差的维系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单纯上调存款利率必然会导致银行利润的缩减。
今年出现意外的高幅度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能性不大,而是一个回落的态势。从这个趋势来看,可能加息的空间不大。
在CPI冲高回落的假设之下,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便在决策者中占有了更高的权重。高盛高华分析师宋宇、乔虹在最新发表的研报中指出:尽管部分决策者可能希望加息,但我们仍然认为很快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需要国务院高层领导的批准,而他们对增长放缓仍十分担忧。
其实,种种迹象正在表明,决策层对增长放缓的担忧已经使得其对政策进行了悄然放松:国家发改委的高级官员最近表示将确保完成4万亿刺激措施中的项目投资,这是在紧缩政策实施数月后非同寻常的表态;而8月份5452亿元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也被市场认为是政府相关部门默许了放贷量超过了原先预定的贷款额度 (按照银监会规定的放贷节奏,下半年每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应在5000亿元左右)。(每日经济新闻)
龚方雄:四季度可能加息一次
上周六(9月11日)8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终于出炉。其中8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在CPI涨幅一举创下年内新高之际,关于央行加息与否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
昨日(9月13日),摩根大通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举行了媒体圆桌会议。席间,该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投行副主席龚方雄就年内是否存在加息可能给出了他的答案。
龚方雄:CPI将见顶回落
据统计局测算,8月CPI上涨3.5%中,翘尾因素占1.7个百分点,剩下1.8个百分点则为新涨价因素。据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新涨价因素主要由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8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19.2%,肉禽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称,零利率可能导致银行减弱对实体经济服务,适当管理利差有利于调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考虑到目前基准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负利率水平已经持续了半年。周小川这一表态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央行有意加息。
龚方雄认为,今年最多只有一次加息的机会,可能会在第四季度,短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太大,CPI应该来讲就在这一两个月就会见顶回落,PPI已经见顶回落,所以通胀不是问题,CPI的上升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所以短时间的上升不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增加。
跨境人民币结算尚有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放上海、广州、深圳等五个城市后,今年6月22日,央行公告,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由以上五座城市扩大至20个省区市;试点业务范围明确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同时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
不过疑问接踵而至,境外企业的人民币从哪里来?出口商有哪些渠道可投资?一旦持有人民币头寸后,又怎样避险?
摩根大通资金管理部总监许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三大障碍需要破除。首先,如果是从中国进口,被要求进行人民币支付,它的人民币从哪来。目前人民币在海外头寸,除了香港之外基本没有,只是香港有一部分。而此前有媒体报道,香港目前也仅有1000亿人民币存量,比起香港总的金融市场的量很小;其次,对华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其收到人民币后往哪里去,可能连当地人民币账户服务都没法获得。故在拓宽人民币投资渠道方面,央行在香港努力地推进人民币海外市场。最近允许海外的央行、商业银行参与到境内银行间债市,这样在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就产生了回报,从而在香港可以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有了投资产品才会吸引海外企业在香港开户、持有人民币,购买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品。最后,目前可用于避险的工具主要是NDF,且将在较长时间内占主导。
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人民币汇率影响,龚方雄认为,相较于中国贸易量,现在人民币结算短期对汇率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长期来讲,越来越多的贸易是以人民币作为结算的话,这个进程等于是在全球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所以说从增加需求来讲,当然会让人民币有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但是从基本层面的判断来讲,我们也认为人民币应该是处在一个长期的升值通道当中,具体的会升值多少,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我们还希望人民币升值过程是一个渐进、可控的过程,短期这个事情会在未来一两年,会是非常缓慢渐进的过程,在未来一两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暂时会有一个限制,主要还是受其它一些基本层面因素的影响。(每日经济新闻 杨可瞻 彭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