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慕湛:银行最大隐患是风险责任制缺失
最近几周,正当大多数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中期报告都显示前景乐观时,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却发出警告,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并强调要改进银行压力测试。(《新闻晨报》9月9日)
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业界应该说看得清楚。去年来几次井喷式的发放信贷埋下了极大隐患,现在正在显现的通胀就是当时过度信贷的结果。
将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确兴旺,可是市场在十年周期内总有起伏,而各商业银行却始终把房贷及开发商贷款视为优质贷款。不去说银行的这种态度对推高中国房地产价格起了多少作用,只是银行这十年如一的经营态度,使房贷及开发商贷款占其贷款总量的比例一定不低。当前,谁都知道房产市场存在大量泡沫,一旦泡沫破灭,银行岂不危如累卵。
可是最近连续几次银行压力测试后,某些商业银行竟然认为房价即使下跌50%仍安全。而社会舆论却认为,当前房价之所以能坚挺不跌,很大程度是高房价绑架了银行从而也绑架了地方政府。现在银监会提出要改进银行压力测试,实际上就是间接承认以往过度的房贷对银行形成了极大风险。
最近欧美加紧出台新的金融监管方案,以形成新的国际金融监管秩序。银监会的警告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出台的。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几个国际金融大鳄的过度投机炒作而酿成大祸的。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庞大以致不能让它倒下,政府只得动用公共财政救助。救助之余,民众及政府对金融大鳄产生不满,并出台严厉的监管方案,对金融高管做出限制及惩罚;开征银行税以增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责任意识。
中国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最大的问题不是加强监管,而是银行本身的风险责任。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因为大得不能倒下而不存在倒闭风险,而且因为是国有的所以任何亏损都有国家兜着。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的海外风险敞口有限,受到冲击相对小,国家并没有向中国的银行救助。可是工农中建四大行,哪个不是几次接受公共财政注资?历次银行的亏损难道就都是历史和社会责任?银行本身的商业责任就丁点不存在?可是,就在世纪之初的一次注资银行时,各行还大规模提高银行从业人员待遇,这让人还担心银行及从业人员的风险承担。
因此,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责任管理固然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风险责任意识,尤其是要从产权角度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责任制度。
唐盛:别再拿2700点说事儿
2700点似乎成了A股短期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上证指数几次触及都无功而返。但环视A股周边市场表现、检视A股自身的基本面,似乎这种屏障论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上,A股自7月初开始反弹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言论不断猜测反弹何时见顶并见诸各大财经媒体,而到了近期,2700点更成为一些机构主力经常念叨的一个魔咒。一位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股民抱怨说,现在,就算有上市公司业绩支撑你也别指望股市表现能好到哪去,他们(指机构大户)动不动就拿2700点说事儿。他分析说,机构大户是以2700点之下作为政策安全地带,如果他们没有收集够筹码就会选择做空,在期指市场获利;如果筹码收集够了,他们就反手做多,同时在股票和期指来个双赢,咱们小散也只能跟着坐过山车了……
从市场人士尤其是自称为小散的中小股民对于9日大市假摔的言论就可以看出部分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不满。说到这,笔者就来分析一下前文提到的屏障论站不住脚的原因:
首先,我们不妨总结一下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中报--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1%,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更创出近3年的新高。既然数据当中谈到刷新了近3年的新高,那么参考系当然就包括上证指数创出6124.04点的2007年7月。比较可见:虽然上市公司今年中期的整体业绩上涨了四成,但大市指数的点位却不及2007年7月高点的一半,这个现象显然不能成为上证指数屡试2700点都无功而返的理由,但却可以有力地证明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相对地趋于理性和合理的区间,吸引力正在凸显。
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A股的基本面及对比周边市场的表现:今年以来,各国政府以及经济学家们的言论都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即受金融海啸影响的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各国已经将政策的重心从对抗金融风暴转向加紧经济复苏,这为全球各主要市场的走强提供有力的基本面理据,例如:美股在近期曾一度跌破万点大关后,但迅速大幅反弹并重新站稳在万点之上;香港恒生指数也自7月份低点不到19000点开始反弹,并企稳在21000点之上……
相比之下,A股几番在2700点前踯躅的表现不禁令人备感困惑:这种走势既不能反映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基本面趋暖的因素,也不能体现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大幅提高的利好,与周边市场的走势对比就更是明显脱节,A股究竟怎么了?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日前证监会有关领导再次提及要进一步健全市场法治和加强监管工作,以维护三公原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当然,在目前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实力对比上存在悬殊差距的情况下,类似于拿2700点说事儿的做法或许仍可以成为某些大户操纵市场的一个幌子,理性的投资者只有拨开云雾看清庐山真面目,紧盯宏观经济大趋势,紧跟政策指挥棒,去伪存真地看待上市公司业绩和基本面,才能不被拿2700点说事儿者忽悠得晕头转向。
陈玮:现在的PE像6000点的股市
10多年来,陈玮一头扎进了创投行业,他给投资定下一个标准:没有走完投资流程的不投;对管理团队没有影响力的不投;价格太高的不投。身为创业者的他,同时也站在创业者的肩膀之上。
Q:假如创投企业所投资的企业是一颗小苗,有剪刀、铲子、绳子这样几个工具,就你所投资的企业用哪种工具更合适?
陈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人民币基金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非系统的,即便是用剪刀、铲子、绳子这几个工具去形容,也未见得全面或者说典型。
对于所投资的企业小苗,投资时的眼光就已经决定了项目成败的概率,如果在最初时候的投资就错看了一家企业,就算是剪刀、大炮都用上,也无济于事。成功就是站在创业者的肩膀之上,只有创业者的基础打好了,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Q:从投资人的角度上看,除资金之外,给企业带去更多的是什么 ?
陈玮:所谓创投机构的价值就在于提供综合性的价值,我们懂得企业管理,懂得战略,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又懂得资本市场,这是创投机构所能提供的综合性的服务。
我们更重要的是给企业指明方向,而不是介入到企业真正的经营管理中,比如说企业家的某些想法离开企业主业过远,就需要拉回来。以我们的投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帮助。
Q: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内的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回报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冲着这一点,近段时间新兴的创投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纷纷掘金中国市场,对他们有何建议?
陈玮:现在的PE有点像6000点的股市这是我曾经提出的口号,现在这句话依旧有效,世界上没有哪一门生意只赚不陪的,因此市场需要一些冷静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企业,更需要谨慎。
成思危:房价下跌40%不可能 至多降25%
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13日正式开幕。在本次论坛上,网站独家对话了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成思危对表示,房价最多下降25%,甚至有些城市还会不到这个降幅。
成思危:房价最多下降25% 年底以后可能加息
成思危在采访中表示,国家房价调控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抑制部分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打击投机性购房。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理解,关于房地产的调控目的已经基本实现了。
他认为,房价降幅达到40%以上是不可能的,最多下降25%,甚至有些城市还达不到这个降幅。
对于现在年轻人如何买房的问题,成思危表示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在工作5年之内是不可能有能力买房的,对于他们的居住问题,成思危认为,政府可以提供公租房使他们居者有其所。
在谈到是否会加息的问题时,成思危表示,加息需要考虑国际国内的综合因素。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施行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利率较低,如果我国贸然加息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热钱大量涌入,反而达不到加息想要达到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加息是势在必行的,加息的时间,在成思危看来可能是在年底以后。
花荣:节前选择性空仓
今天早晨上班的路上,前面的一辆车屁股上写着几句话很有意思:看,灰机!灰过去鸟,看不见灰没有鸟!!
今天市场,在上周末各种传言与担心落空的情况下,再度上演红色星期一。出人意料的是房地产股成为了今天上涨最为显眼的股票,上周末的第一强势板块医药股则出现了分化,中小市值的个股依然强于大盘股。沪市成交量为1422亿,均线系统为中性,综合技术指标为均衡偏强,这些征兆于是着本周大盘依然是指数相对稳定,个股演绎活跃的特征可能会继续延续。
近期的市场确实一直处于悬疑和犹豫之中,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得行情还可以,但是操作者由于心理障碍的问题,难以获得应得的收益。理清这些悬疑,可能是近期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九月份会出利空吗?
市场近期传言与担心的较多的问题是加息等利空,我觉得在十一前不会,即使真加息也会在十一之后,包括十一期间。
2、沪市指数会突破2700点和120日均线的压力吗?
我觉得会。九月份的交易日不多,但据我了解许多机构赚钱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的,很可能在九月份市场还会出现几个小高潮。
3、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强弱会切换吗?
应该不会。大盘股的主要主力是基金,由于制度和监管的原因,基金经理普遍工作积极性不强,大盘股难以出现整体象样行情。但是一些二线蓝筹股、比如说煤炭、电力、铁路股可能会因为实力比较大的游资突击,产生带动指数的行情。
4、应该持仓过十一,还是空仓过十一
那要看具体的品种。十一后将要开始公布三季报,三季报有望出现超出预期的股票可以持仓过节;三季报业绩不佳的股票应选择节前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