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呛声 人民币对美元创5年新高 4大行业受益_股票_证券_财经

美国突然呛声 人民币对美元创5年新高 4大行业受益

加入日期:2010-9-14 12:54:49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14日人民币中间价6.7378升131个基点 再创新高
  美财长明确表示不满意人民币升值进展
  美国突然呛声:人民币3天飙升
  升破6.76 人民币对美元创5年新高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人民币应升值超过3%
  高盛预计未来一年人民币将升值5%
  4大行业中长期或受益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 关注15只受益股

  14日人民币中间价6.7378升131个基点 再创新高
  证券时报网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获悉,2010年9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378,较13日(6.7509)再升131个基点,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此外,1欧元对人民币8.6561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0833元,1港元对人民币0.86735元,1英镑对人民币10.3634元,人民币1元对0.45998林吉特。(证券时报网)


  美财长明确表示不满意人民币升值进展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对于近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进展感到不满意,他说,人民币汇率议题对美中两国来说,同样重要。
  盖特纳说,中国政府在六月时采取了非常重要的步骤,表示将让人民币汇率反映市场状况,但三个月来,中国的动作并不明显,所以他感到不满意。他说,让汇率反映市场力量,对美中两国来说都十分重要,他认为中国方面了解,中国需要在一段期间内使汇率稳定升值。此外,盖特纳预定在十六号前往国会众院筹款委员会作证,讨论中国汇率政策,并同时提出应变措施。筹款委员会主 席莱文表示,听取盖特纳的政策与作法,对国会的下一步动作极为重要。
  实际上,众院筹款委员会于十五号将先就中国汇率政策举行听证会。筹款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中国在今年六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后,三个月来,升值不到百分之一,这段期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却不断扩大,所以国会可能会采取行动,一是通过立法制裁中国,二则是可能诉诸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仲裁。
  近来,人民币议题也在华盛顿智库被广为讨论,一般认为,尽管白宫想避免挑起争端,但国会在中期选举逼近之下,议员在今年秋天将采取更强硬的动作,以争取选民支持。(凤凰网)


  美国突然呛声:人民币3天飙升
  美国突然呛声:人民币3天飙398基点创新高,小幅升值料不变
  6.7509!昨日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度让市场惊讶,延续上周五态势,这一数值不仅再创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新高,更是自1994年中国央行开始发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施加的压力也在加大。
  三日升值398基点
  美元指数连续多日走强的同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却连续三日走强,并频刷新高纪录。
  昨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设定在6.7509,这一数值不仅较前一日上浮116个基点,更是再度刷新上周五刚刚创下的新高纪录。自上周四开始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连续三个交易日升值,累计达398个基点,升幅达0.589%。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即官方认可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于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言,相对美元指数走高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理应走低。
  有交易员称,考虑到近期公布的数据,中国政府方面也愿意让人民币升值以遏制输入性通货膨胀,避免经济过热。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经济强劲回升,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创下22个月新高。
  不过华东地区一外汇交易员认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攀高,仅是中国为应对美国压力的暂时化解手段,人民币汇价本身尚不具备如此快速升值动力。昨日早盘双边报价点差较大,显示市场心态十分谨慎。
  人民币再创新高,主要是中间价闹的,客盘需求不大。上海一银行交易员还称,交易量也不大,盘中报价也就在中间价附近波动。
  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在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也有所走高。1年期美元/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从上周五尾盘的人民币6.6732/6.6782元降至人民币6.6430/6.6490元,预示人民币在未来12个月将累计升值1.8%。
  外部压力有增无减
  自央行今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截至昨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约1.13%。当时中国宣布退出实施了23个月之久的实际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并承诺将增加人民币弹性,推动人民币市场化改革。
  不过,近期人民币的升幅可能仍无法平息美国政府方面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指责,尤其是在11月份美国中期选举即将来临之际。美国方面指责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了人民币汇率以帮助国内出口企业。
  上周五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中国8月份贸易顺差大幅收窄至200.3亿美元,但其中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所占比例由7月份的三分之二扩大至90%,因而有市场人士猜测,美国国会更有可能要求立法处罚中国严格控制人民币汇率的做法。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上周五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中国在允许人民币升值方面进展不大。上周早些时候,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等白宫高级官员还在北京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会谈。
  盖特纳9月16日还将出席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举行的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听证会。
  料双向波动小幅升值
  面对近期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外汇交易员们都已迷失方向。交易员称,市场成交量相对较低,因为交易员和企业都避免持有大量美元或人民币头寸,等待有关人民币未来走势的线索。
  荷兰国际集团驻新加坡的经济学家Prakash Sakpal则表示,人民币对美元较大幅度升值刚刚持续了三天时间。只有人民币中间价持续走高,才可以说中国政府转向允许人民币升值的政策。
  不过,在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看来,人民币双向波动的趋势已非常明显,虽然短期走势很难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动幅度会进一步加强。他预计,人民币将在6.7-6.82区间大幅震荡。
  刘东亮认为,人民币短期走势将取决于贸易顺差数据、国内外经济状况等。他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未来还将延续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走势。(东方早报)


  升破6.76 人民币对美元创5年新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昨日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509,升破6.76关口。
  这意味着在过去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大涨398个基点,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有分析师认为,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幅度明显变大,未来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的可能,对美元汇率有望向上挑战6.70关口。
  汇率>>
  9月1日曾贬值至6.8126的低点
  【本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一度大幅贬值至6.8126,但近期人民币又持续升值。】
  今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
  而后从8月10日开始,人民币连续贬值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甚至1周内人民币贬值几乎回吐了汇改以来大半的升值幅度。
  9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曾一度贬值至6.8126的低点。
  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明显走强,上周5个交易日中,有4个交易日上涨,仅1个交易日下跌。
  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强,报6.7509,创下自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
  观点>>>
  未来12个月内人民币将升值5%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外汇市场报告中指出,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人民币问题或将再次成为焦点,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人民币将升值5%。】
  从近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有进一步上升的风险。在美国财政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走软。加上日元持续走高,对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预期有所加强,出口能力也会随之增大,对人民币的预期利好会再次助推其汇率向上波动。西汉志外汇分析师肖磊表示。本月内对美元汇率升至6.7一线的概率不是很大,但第四季度有望突破这一价位。肖磊说。
  近日,高盛报告指出,自6月中旬中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初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0.8%后,今年9月1日又贬值到了6.8126。从贸易加权角度来看,自6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贬值了3%左右。(天府早报)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人民币应升值超过3%
  奥利弗·布兰查德(Oliver Blanchard)这个名字,想必会唤醒不少人对大学时代《宏观经济学》教材的记忆。作为最常被引用的经济学家之一,布兰查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部度过了大部分学术时光,在金融危机最为深重的2008年,布兰查德就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一职。日前,在IMF亚洲21会议期间,布兰查德接受了独家专访。
  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记者:你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
  布兰查德:我们的基线(Baseline)判断是,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我们对全球经济在2010年和2011年都有超过4%的增长率(预期),这显然不是二次探底。
  不过,这是我们的基线判断,当然存在下行风险。如果出现如下情景:欧洲财政和银行问题持续恶化,继而出现银行破产等现象,那么欧洲有可能会出现经济二次探底,发达国家出现二次探底,发展中国家会随之受挫。不过,这看起来更像是小概率事件。
  记者:你曾作出央行应当将利率保持在更高水平的建议。危机前,世界各国利率过低,致使在危机中,各国政府操作空间有限。虽然在目前情况下很少国家有能力提高其利率,但从中期和长期来看,我们是否会面临高利率的新常态?
  布兰查德:我在论文中确实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是我不是央行官员,你需要咨询央行人士看他们是否会考虑我的建议。
  记者:IMF将中国2010年经济增速预期由10%上调至10.5%,中国国内预计2010年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全年在9%左右;面对下半年增长趋缓的预期,你觉得中国政府会如何行动?
  布兰查德:预期是针对全年的,所以数字比较高。我不确定中国政府是否想要达到10%的增长,我想如果是处于9%~10%之间,就应该不错。我对中国的预期始终是乐观的,IMF判断认为中国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在未来,由于存货周期的缘故,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会慢慢消退。但中国来自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内需很强劲,消费需求在增长。我想,中国政府如果认为增长会放缓,就可能会维持较高水平的政府公共支出,如同在2008年和2009年做的一样。当然,总体增长不会像过去那样高,但是经济运行还是不错的,我们并不忧虑。
  记者:目前中国国内对于在经济增速放缓,而资产泡沫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的滞胀前景多有忧虑。你对此怎么看?
  布兰查德:勿需担心。9%的增长率肯定不是滞胀,目前中国的通胀还很低,目前的确在一些市场上存在价格攀升问题,但是中国政府目前显示了掌控力与降低房地产价格的决心,我不觉得中国会出现通胀问题或者大的泡沫,所以我觉得滞胀不是形容目前中国经济的合适用语。
  人民币应升值超过3%
  记者: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由于一些中长期风险的存在,没有人可以确保中国安然度过该转型期,并避开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如由于工资成本等问题,中国就有可能在中期丧失其竞争力?你对中国的中长期以及短期经济增长前景如何判断?
  布兰查德:我想中国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如果生产力要更强,就需要升值:这意味着中国要更多地考虑国内需求。做到这一点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允许人民币升值。当然,还有一些不那么好的方法,如,允许工资通货膨胀,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也许也是可取的,因为中国现在希望重新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更多考虑国内需求。
  现在中国亟须处理的问题包括调整结构、增加消费需求、降低企业存款、根据国内需求重新进行产业布局等,人民币升值就是这其中需要做的一件事情,1%或者3%的升值并不足够,要比这个升值空间大,升值的幅度和速率则取决于出口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发展。从中期看,元需要实现比现有升值更大的升值空间,大大超过3%。
  记者:有些人建议,中国汇改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可以是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你对此怎么看?
  布兰查德:首先,从与美元挂钩到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举动是件好事,其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民币需要对美元和欧元同时升值,需要对你能想到的任何货币篮子升值,不过如何做,这应当是中国当局的决定,不过我不认为应该参考SDR货币篮子,这是两个彻底不同的问题。
  宏观审慎
  记者:对于美国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你认为是否过于宽松,还是有过分监管嫌疑,给金融业留下了狭小的创新空间?
  布兰查德:无论是过于宽松还是过于严厉,如果一半人认为过于宽松,一半人认为过于严厉,就说明尺度可能正好恰当。
  我想我们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情况非常复杂,当然存在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风险。我想试水某些政策,然后修正,可能是唯一能走的路。目前我们还无法得知所有的后果,但这确实是比较合理的第一步。
  记者: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英国央行下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美国设置了独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这样的监管架构能否解决问题?在此方面你对中国有什么建议,我们是否也需要类似架构,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布兰查德:很明显,我们需要后撤几步;同样明显的是,宏观政策远不止于调利率--对于这个观点,中国同行不会感到有什么惊讶,可是在发达国家,宏观政策以往就仅仅变成了调利率。
  我们从中认识到的一点是,宏观政策应当综合使用所有工具:利率、审慎监管、约束信贷增长、约束贷款/价值比率(Loan to value ratio)等。因此,概念性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拥有所有工具的权力当局,但经济的答案则是将上述工具赋予央行。
  记者:这会影响到央行的独立性。
  布兰查德:这里就加入了政治的含义,如果央行拥有太多工具,那么央行也会拥有很大权力,因此政府也就不太愿意赋予其独立的地位。因此好的解决方式可能是某种妥协,或者是类似目前美国的情况,或者与英国的方式接近,即协调使用常用的宏观政策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等)和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协调的架构。两个彻底分开的行政当局,显然是一个坏的决定,如果在微观审慎监管中能够体现央行的参与,就会好一些。目前,所有的国家都在探索之中,重要的是找到在微观审慎和宏观政策两套工具间能够实现协调的架构。
  记者:在危机中,我们讨论到反周期监管和所谓大而不能倒的问题,解决了大机构,是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一些人士认为,小机构一样可能造成灾难。美联储抓大放小能否解决问题?
  布兰查德:不能。我认为金融系统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大而不能到,在解决大机构/银行问题上,使用良好的清算和清算方式,可以降低政府救助的概率。不过即便解决了上述问题,金融系统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度偏好风险,评级机构的不当所为等等,上述政策只是需要实施的政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第.一.财.经.日.报)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