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山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配套措施,深入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补贴种类,确保了夏粮补贴足额到位,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夏粮补贴资金拨付及时,兑付到位 山西在借鉴前几年实施惠农补贴工作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先安排支农惠农资金,夏粮生产补贴工作实施与落实情况良好。为进一步促进稳粮增收,支持农民春耕生产和抗击自然灾害,3月初,省财政及时下拨粮食补贴资金20.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7.28亿元,省财政粮食补贴资金2.87亿元,要求各市在收到补贴资金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县财政,确保在春耕前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各)县级财政均按照2009年农民实际种植面积和省定补贴标准进行兑付,不得随意减少补贴面积、降低补贴标准。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对预拨资金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垫付,在中央财政新增补贴资金和省对县级转移支付中解决。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夏粮中间消耗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省粮食直补情况落实情况良好,全省符合主要农产品夏粮(小麦)中间消耗抽样调查的160家农户中,夏粮(小麦)粮食补贴均已足额领取。
二、夏粮补贴范围符合规定,程序简化 调查显示,2010年夏粮生产期间,全省各地均按照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明确相关补贴标准:即种植1亩小麦直补10元,农资综合补贴51元,良种补贴10元;种植1亩夏杂粮直补5元,农资综合补贴35元。惠农资金发放形式较为简便,各调查县采取发放“一卡通”、“一折通”的形式,第一时间将补贴资金发放至农民手中,农民兑现惠农补贴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今年山西农机购置补贴品种、补贴方式和补贴程序呈现出新特点:农机购置补贴品种在国家补贴目录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8个品目,从而使山西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机具达到12大类198个品目数千个品种;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定点经销企业也已确定,全省共140家;对于购买农机具的农户,各地按照农户所购买农机具类型发放相应标准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在农机具补贴程序上,今年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省农机公司、长治农机公司和临猗农机公司3家销售额较大的经销企业试办了农机产品补贴超市,农民可先持身份证和村委会介绍信到超市差价购机,补贴手续则由超市到相关部门统一办理,改变了以往农民先办补贴手续后购农机的程序,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更加方便快捷。
三、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趋于提高 2010年夏粮上市以来,山西省各地严格执行小麦收购政策,积极引导和督促符合收购资格的国有、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市收购,严格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贯彻优质优价的原则,不准压级压价,不准给农民“打白条”,不得代扣各种费用,有效防止了农民“卖粮难”。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制定了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山西白小麦(国标三等)、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100市90元、86元和86元,均比2009年提高了3元。目前山西各地市场价格基本达到每市斤1.00元以上,远高于最低收购价格。山西在去冬今春遭受低温霜冻和干旱的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取得夏粮丰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益于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种粮和各地抓粮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农业补贴效果显现 随着农业补贴范围的逐步扩大,补贴金额的不断增加,补贴程序的不断简化,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农业补贴效果显现,惠农政策成效显著。一是促进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0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达1092.7万亩,比去年增加1.5万亩,增长0.14%,播种面积的相对稳定,为全省小麦增产提供了支撑;同时夏粮生产获得丰收,达到23.4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其中小麦总产量为23.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9.9%。这充分说明强农惠农政策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二是促进了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夏粮中间消耗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山西良种补贴情况良好,使用优良种子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比重达较上年有大幅度提升,上升13.75%。良种补贴有效的推动了良种用户的增加,良种正在逐步被农户认可,对今后山西农业生产发展必将带来积极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心理满足感明显增强。由于政府部门发放补贴资金形式贴近农民生活,广大农民对于补贴资金发放形式较为满意。这种直接发放现金的形式使农民由粮食补贴政策的间接受益者变为直接受益者,农民切实感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贴心关怀,农民的主人翁感和心理满足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上一条: 下一条:西安制造业把握国家政策机遇 强力助推全市经济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Newshoo)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