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增仓动力明显下降 波段操作盛行
9月9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各类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主动型基金平均仓位水平均有小幅下降。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平均仓位为84.79%,
相比前周下降0.42%;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7.06%,相比前周下降0.87%;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71.52%,相比前周小幅下降0.17%。测算期间沪深300指数微幅上涨0.17%,被动仓位变化轻微;各类偏股方向主动型基金均表现为主动减持。
非股票投资方向的其他类型基金仓位则有所上升。其中,偏债混合基金平均仓位25.84%,相比前周上升0.14%;保本基金平均仓位29.79%,相比前周增加1.43%;债券型基金平均股票仓位10.61%,较前周增加1.67%。
上周基金操作再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测算数据显示,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129只基金主动增持幅度超过2%,其中20只基金主动增持超过5%,加仓基金数量及增仓幅度相比前周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主动减持的基金数量基本相当,122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2%,而42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5%。
上周基金仓位水平分布:重仓基金(仓位>85%)数量占比39.88%,相比前周下降1%;仓位较重的基金(仓位75%~85%)占比26.58%,相比前周增加1%;仓位中等的基金(仓位60%~75%)占比为12.68%,基本保持不变;仓位较轻或轻仓基金占比20.86%,相比前周占比保持不变。
上周基金增仓势头趋缓,在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迅速攀升至85%以上后,基金进一步增仓的动力明显下降。前期仓位快速上升主要是相对轻仓基金迅速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的结果。正如我们分析,基金仓位水平快速上升并不能简单认为基金已经对后市高度乐观;相反,在股指震荡中持续发酵的结构性行情也酝酿着结构性风险,而不少基金也选择了波段操作,仓位变动较为频繁。
从具体基金来看,上周增仓较为明显的基金不少是偏债方向的基金或增强型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中则难见普遍增仓行为。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偏股基金操作方向也多有分化。相对而言华夏旗下基金多有小幅主动减持,易方达旗下部分风格灵活的基金产品如易方达科汇也选择减仓。博时、南方旗下基金操作方向不一,平均仓位略有下降。中小公司中,国联安、华富、诺德等旗下基金减持明显。
曹仁超:小心信贷危机重临
9月12日,周日。金融海啸两周年,不少投资者真系死过翻生。
每次联储局减息,最终股市、楼市及经济都有反应,但这次联储局由2007年8月的5.25厘减至08年12月的0.25厘却没有反应,才带来去年3月的量化宽松政策。此乃不祥之兆,近期股市大幅波动更令人担心,但二次寻底历史上很少出现;道指则形成敏感三角形。
过去十年金价升331%、债券升95%、商品(CRB指数)升84%、通胀升29%,标普五百跌15%、纳指跌45%,恒生指数则升25%。未来十年又如何?
政府借钱杀鸡取卵
日本政府负债在1990年相等于GDP 57%,今天相等于GDP 200%。日本今年名义GDP同十七年前一样,由于政府借钱,抢走了私人企业的投资资金,形成失落二十年,而类似情况正在美国重演。Strategic Economic Decisions主席Woody Brock认为,政府负债增长率不能高于GDP增长率,不然将破坏整体经济。今年美国政府财赤相等于GDP 9%(去年相等于GDP 12-13%),估计未来十年每年财赤不少于1万亿美元,相等于GDP 8%。政府部门乐观估计未来美国GDP每年仍上升3%,即2015年政府负债18万亿美元,超过GDP 100%,到2025年(或更早)便达到目前日本情况。政府伸手借钱有如「杀鸡取卵」!
2008年第三季美国政府及私人负债水平达GDP 358.2%(日本政府负债水平虽已达GDP200%,但日本私人负债水平不高),已超过1933年的299.85%,此乃造成金价走向1300美元之理由。
近年美国企业透过节省人手,令企业纯利急升支持股价由去年3月起上升,上述做法却令失业率无法改善。经过二十五年信贷膨胀(1982年到2007年),贝南奇还可做什么?!两年期债券息率已由08年9月的4.5厘降至目前的0.54厘,未来仍可降多少?棉花价创十五年新高,小麦价6月至今上升100%,农产品售价急升,局限了联储局的宽松政策。小心信贷危机又再返来!
1981年起是香港劳动阶级走向受苦期的开始,1997年8月则轮到香港中产阶级开始走向苦难,而且没完没了。今天全港财富已渐集中在10%人手中!
面对去杠杆化环境,并非单靠量宽政策便可解决,证明了我们不能靠制造另一个泡沫去抵消前一个泡沫爆破。今天美国的问题是2001年起透过减息、美元汇价下降及减税所制造出来的地产泡沫,虽然在2003年到2007年曾抵消了科网股泡沫爆破的影响,但当地产泡沫爆破便带来了金融海啸,破坏力更大!透过增加负债令资产价格上升而令GDP增长的游戏,1985年到1990年日本玩过、1990年到1997年香港玩过,2001年到2007年美国亦玩过,结果都大同小异。2009年美国GDP 14.34万亿美元,较08年升0.1%;私人负债42.45万亿美元,较08年升3.5%(增加1.44万亿美元);政府负债8.6万亿美元,较08年升17.6%(增加1.29万亿美元)。上述情况可维持多久?如果靠借钱消费便可长期维持经济繁荣,呢个世界实在太太太太太美好矣。透过增加财赤去刺激经济,短期有效,长期害多于利。
佛利民2006年逝世,他的货币学派理论到2007年面对批评,普林斯顿大学的Alan Blinder及哈佛大学的Martin Feldstein已展开猛烈攻击,一如70年代货币学派猛烈攻击凯恩斯学说,而贝南奇相信将是最后一位信奉货币学派的联储局主席。首先,各位须明白「金钱」的三大功能:1. 交易中介;2. 计算单位;3. 储存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人变得专业化,已无法自给自足。例如我老曹写文章去换钱,然后将钱交换日常所需,或把它存下来用作日后消费。利率下降会减少我老曹的储存欲望、增加消费欲望;如利率高于通胀率2厘,却会增加储蓄欲望,利率低于通胀率又会刺激消费欲。政府正是用此方法去调节供求,压抑通胀或阻止通缩出现。但当利率跌至接近零后,上述作用便消失。另一方法是增加货币供应或抽紧银根,令人们担心手上的钱购买力下降而去投资房地产或股票,借此影响经济景气或增加储蓄。
货币学派理论存在缺点
货币学派的缺点是:此举无法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或生产力。每次危机过后政府透过增加信贷,把资金塞到不应获得资金的人手中,透过他们投资,假装一切冇事发生,但实际问题从没有解决。到最后,通用汽车必须重组,房利美、房贷美亦出事……政府补贴美国人提早换车、向供不起楼者提供低息贷款,以及向购入永远不会归还的呆坏账,是否便可解决问题?长期应用增加信贷方法,结果令资金流失到别国,产生贸易不平衡即目前的状况。当人民或政府负债升到某个水平,货币学派理论便不再生效(当你已经没有钱,不会再担心它贬值或升值而去投资或消费)。今天美国新屋建造量只及全盛期一半、汽车销量只及五年前的60%,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如何能好起来?
日本迷失二十年只影响自己,因为日本只是一个出口大国,入口以原材料为主。美国是入口大国、世界经济火车头,带动不少国家(包括中国)GDP增长,美国一旦陷入失落世代,影响遍及全球。
1971年一美元兑360日圆、1982年兑277日圆,日本经济仍受得住。到1995年一美元兑78日圆,日本便受不了,引发通缩。今年9月14日日本人又再选首相,过去二十年日本首相频频换人,就是没有一个能再搞活日本经济。
今年第二季中国GDP已超过日本(但中国人口是日本十倍)。中国已成日本产品最大出口国,占日本总出口20%,估计到2025年将占日本总出口35%。2009年上海GDP亦超过香港的2100亿美元(但上海人口是香港一倍),估计到2025年上海人均收入可同香港人看齐!
现代社会应看清形势,再不是勤勤力力便可致富。70年代初期我老曹常取笑银行的广告:什么储蓄可以致富,都是骗人的过时概念。例如1990年仍不肯放弃日股的本港投资者、2000年仍执着科网股概念者,真系蚀死多过病死。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后,那些不信高通胀期来临者,过去四十年已付出沉重代价。2007年10月开始美国股票及房地产价格大挫,债券则大升,讯号已十分清晰。
成思危:防止绿色增长成为全球贸易新壁垒
在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接受网采访时表示,要防止把绿色经济作为一种贸易壁垒,作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非贸易壁垒的手段。
网:成委员长你好,我来自网,您认为绿色增长是否会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新壁垒?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13日开幕 大会全程直击 去年宏观税负高达32.2%国美斗:邹晓春称陈晓存三点不妥 刘永好携妻女重组新希望 CPI创新高 持续负利率引加息猜想 能源紧缺全民浪费 采1吨煤扔6吨 3岁半男童被宝马反复碾轧4次惨死 张先龙:八月数据三要点不容忽视
成思危:这要看怎么说,从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提倡绿色经济,就是希望能够总体上减少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要防止把绿色经济作为一种贸易壁垒,作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非贸易壁垒的手段,这个我们是要防止的,所以这是两面的,要从两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网:您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国家要求企业能耗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碳排放一定小于一定标准才能贴标,才能进入本国市场的现象?
成思危:这个是不对的,这个就是非贸易壁垒,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身就有差距,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天就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这样说就等于说要求我们一天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肯定是一种不合理、不平等的。
网:一项研究标明,近80%的企业高管都认为长期来看,可持续性是一个价值来源,但仅有30%的高管将可持续性纳入他们日常商业运营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成思危:我认为实际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理解还不够深,实际上绿色经济发展对企业来说是关键性的。因为我们现在讲绿色经济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出发的,在我演讲里讲了,第一绿色经济本身他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结合。第二绿色经济在中国来说,目前中国主要是减少碳排放强度,而不是减少总量。第三中国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所以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上,目前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所以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不做到这样你企业能生存吗。他们现在理解就是低碳,实际不是,中国现在提的是绿色经济,没有向国外那样讲低碳经济,也主要是这三点原因。
左小蕾:经济并没有过热 三季度加息可能性不大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相对低通胀预期、低风险的状态,经济增长均衡,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趋稳。在建行·中证金牛基金系列巡讲福建站,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预计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近期不会出现方向性变化,第三季度加息概率不大。
左小蕾分析说,今年宏观政策有三大目标:保增长、调结构、通胀预期的管理。从前八个月来看,保增长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货膨胀的预期得到缓解,流动性得到有效管理。与年初相比,现在大家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小了很多。调结构也初显成效。
在此背景下,左小蕾认为,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将坚持既定的积极方针,特别支持民生及新的增长领域。货币政策会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但是会根据流动性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在边际上进行动态微调。比如,刚进入第三季度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净投放非常多,但是到了7月底,流动性宽松,央行就开始回收流动性。近期由于节日临近,央行的政策又有变化,在公开市场上再次实施净投放。但是,这不是从前一阶段的收紧向宽松的方向性转变。这种微调将会持续下去。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财政政策仍然是保持适度宽松的状态。
是否加息一直是市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左小蕾认为,第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理由首先是,目前经济并没有过热,导致7、8月份CPI上行的主要因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次,对于这段时间因为自然灾害而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而言,利率的调整作用并不显著。第三,工资和价格的一次性调整并不形成通胀持续上涨的循环因素。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加息有可能会刺破房地产泡沫,从而不利于房地产的软着陆。从日本、美国的经验来看,连续的加息,可能会成为压垮房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五,在升值预期下,加息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第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第四季度是否加息,还要看经济形势如何变化。
霍德明:今年通货膨胀不会有大井喷 或达4%
9月13日-1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在天津举行。在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霍德明先生在接受网独家访谈时表示,我自己的看法,年初我很担心今年通货膨胀有一个大的井喷,现在看来不像年初的井喷型通胀,可能全年会超过3%,就是温总理在两会期间所做的承诺,但我也觉得,可能我们不用担心今年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会到7%、8%的情况,可能也就微微超过3%的幅度,3.5%或者4%,是政府能够容忍的上限。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主持人:不管经济还是日常与自然的相处来说都不能涸泽而渔,希望北大对推动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它的作用。最近楼市调控,当然这也与经济非常相关,我本人也非常关注。自从国十条以来,大家都很担心楼市的波动问题,根据一些机构8月份的数据显示,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这四个很主要的城市出现了稍微回暖的情况,那么会不会有政策的更新?
霍德明:楼市在8月份似乎统计数据上有一些回暖的现象,其实这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系,当中国楼市泡沫如此显著,以至于让很大一部分中产阶级心里产生恐慌的时候,这就代表发展可能有问题了。当然,政策上,我们4月中旬出台国十条,是很严厉的政策,如果这么严厉的政策对于楼市8月份以来还有更热的反映的话,我觉得都让一些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或者学者担心。
我自己当然也接触到楼市领域的谈论蛮多的。楼市价钱永远是个结果,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价钱今天会有爆发式的增长,而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比如2007、2008年一年半时间基本上是冰冻的,这背后的原因远远比观察楼市时涨时跌,或者突然热突然冷更重要。而我相信政策制定的人或者学者更有兴趣针对背后的因果搞清楚,毕竟因果因果,如果不知因的话,光是在果上做文章,大部分人是不会觉得有意思的。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不仅要盯住数字,它只是反映一个问题之外,我们应该找出这其中的原因来?
霍德明:肯定的,中国的楼市你可以说相当复杂,但我觉得背后的原因不是那么复杂,它牵涉到好几个方面的博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这些都是博弈的过程,而我们看到楼市的价格上涨,还是觉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有不协调的地方基本是上涨的原因,当然,很多人对开发商有蛮多的意见,但经济学家拿出数字来看,全国房地产开发商集中度,我们算了所谓统计上的集中度来讲,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前面二十家大的开发商集中度并不是那么高,甚至还不到20%,所以房地产行业不能说完全竞争,也是竞争性很强的。当然这是经济学来看,还有它的政治面,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上的冲突可能也是一个蛮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我们聊一下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在增加基础货币M0,同时美联储提高了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以遏制M2,想对通胀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美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基础货币量数据上说比去年增长1%,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四万亿的刺激,有点扩张M2的反映,很多人担心通胀风险会有显现,对中美各自的货币政策您怎么看?
霍德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倒不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得分两个层次来讲,毕竟美元现在是世界通货,美元的货币政策对全世界通胀是有影响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全世界通胀没有影响度,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讲,中国的货币政策管好国内就好了。美国在2008年救市,的确,美元发行量在全世界增加了很多,全世界的通胀,尤其是原材料、资源型商品价格涨得非常快,这一点美国是全世界通货膨胀的祸首。当然,全世界通胀,中国不避于其难。我们这个通胀是不是比全世界要高很多的问题,这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刚才您提到中国的货币发行量,M0增加的不多,但M2增加的数字蛮惊人的,M2和银行信贷有关系,不可避免和四万亿有着关系。
我自己的看法,年初我很担心今年通货膨胀有一个大的井喷,现在看来不像年初的井喷型通胀,可能全年会超过3%,就是温总理在两会期间所做的承诺,但我也觉得,可能我们不用担心今年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会到7%、8%的情况,可能也就微微超过3%的幅度,3.5%或者4%,是政府能够容忍的上限。
当然,这一切都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政府能否长期把通胀维持在3%以下是我比较关心的事情。实际上,我对3%的天花板是不是已经能够维持下去,我觉得要观察。如果我们还是出口经济赚取外汇,美元外汇储备增加速度这么快的话,3%的通胀率长期来看都比较难以维持下去。社会上的舆论其实很重要,如果舆论都认为3%这个警戒线不需要重视它,甚至可以允许更高的警戒线的话,也许它真的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马骏:中国潜在增长将降至7% 出口和城镇化减速
由于六个宏观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国GDP的年均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十年的10%左右下降到今后十年的7%左右。
如果承认增长潜力的下行,则宏观政策的基本前提就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实际GDP增长率下次再降到7%时,就不再意味着经济陷入萧条,而应该理解为是进入了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下降,只要能保持7%左右的GDP增长,就不会加剧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如果增长潜力是7%,而一定要用刺激政策将增长提升到9%以上,这虽然可以实现短期繁荣,但会不断导致资产泡沫、通胀、坏账和经济大起大落等长期成本,最终不可持续。
打一个比方,一定年龄段内的孩子的体重增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如果非要他快速成长,迫使他超量进食,短期内会使他体重迅速增加,但此后会导致肥胖,最终不得不去看医生减肥。搞得不好甚至会影响其终身健康。
正确判断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制定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误判经济增长潜力,就会人为地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结构失衡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所谓科学发展,在宏观政策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搞清楚中国的增长潜力到底是多少。
出口和城镇化减速
过去10年,中国出口经历了年均23%的高速增长,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的年均GDP增长。但是,这个阶段出口的高速增长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是今后无法复制的。
最近几年,中国加入WTO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在逐渐消失。而欧美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的2.8%左右下降到1.8%。根据历史上发达国家增长与中国出口的相关性,发达国家GDP增长减速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就会减速7个百分点。
另外,中国农民工工资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制鞋、家具、电子零部件等)行业将很快失去竞争力,许多工厂将被迫搬到越南、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基于上述理由,中国出口年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明显减速。笔者估计,今后10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很可能只有12%,为过去10年年均增长率(23%)的一半左右。
过去10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年增长率接近20%,是内需中最主要的一个增长来源。但是,房地产的这种高速需求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中国城镇家庭的住房拥有比率已经达到70%-80%,高于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比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城镇化的高峰已经过去,由城镇化所带来的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将减速。
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是,中国城镇化速度在九五期间已达到峰值,当时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未来10年城镇化率的增幅将降为年均0.8个百分点。据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2009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
总体而言,城镇化速度的下降将抑制房地产需求,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而降低GDP增长的潜力。笔者预计,今后10年内中国住宅销售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很可能减速到10%,比过去10年的平均速度减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