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2300点是市场底
指数下滑到2500点,必然会招致管理层干预。
在上周六举行的瑞达期货南京高端客户会议上,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表示,2500点是政策底,由于下半年宏观政策大基调是求稳,货币政策稳中有松,市场很难跌破2300点,对于后市,他认为本轮反弹是恢复性行情,还没到创新高的时候。
政策已经出现重要转折。水皮表示,政府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8%,二季度GDP增速就达到10.3%,要想控制在8%,下半年增速肯定要放缓,第三季度要继续下降。货币政策上,今年存款准备金率已提三次,现在是17%,历史上最紧的时候也就17.5%,此外,2009年货币投入量是9.59万亿元,今年是7.5万亿元,从总量上来说,少得多,所以,货币政策上也是紧缩的。但是,在6月8日央行报告里有一句话,根据新情况,今年下半年要切实落实适度宽松的政策。换句话说,下半年出现了新情况,要宽松了。所以,水皮认为,这种政策主导下的股市 ,指数在2500点任何一个位置的止跌回暖都是正常的。而且从今年货币投放看,今年7.5万亿,上半年已有4.6万亿元,下半年3万亿元,与2009年2万亿元相比,已经宽松。
水皮表示,2800点是2009年10月9日汇金公司奉命护盘的底线,汇金增持工行 、建行和中行 ,启动为期一年的增持以稳定股价,2009年是要保八,保八的时候底在2800点,而今年下半年是要压经济,那么,点位应当下来一些,2500点是个大底应当没有问题。当然,政策底不是市场底,政策顶不是市场顶,一般来说,都有150多点的差,这次从2500点下去,到2300多点,也差不多200点不到。现在,工行只有4.26元左右,建行只有4.87元左右,只有中行的价位在3.52元左右,高于此前护盘时的点位,换句话说,汇金的护盘资金已经全部套牢。对于股市近期的上涨,水皮认为,这一波行情应看成是恢复性行情。
叶檀:吃肉的吃肉喝汤的喝汤
原国信证券投行四部总经理李绍武事件发生后,声讨PE腐败再掀高潮。风险投资领域存在腐败是正常现象,不腐败的是意志坚定的钢铁战士。
中国处于风险投资高峰期,人民币升值是资产套现、重估的大好时机,国企资产要在证券市场兑现,高科技或者伪装成高科技的民企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快速壮大,背后大多有风投影子。上到政府产业基金,下到民资游击小分队,无不热衷于风险投资,最好能搭上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成功率高的公司的便车,以便一夜暴富。
A股市场股指上涨不快,融资额全球领先。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新基金募集涨势喜人,几乎达到2009全年募资总量,外币基金重回主导地位,人民币基金热情未减;退出方面交易总数增加,IPO退出占比则进一步扩大。私募股权投资方面,2010年上半年,共有32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成功募集190.26亿美元,基金数量方面回升至2007年的历史高点,募集金额也已超过去年全年募资总额。
如同曾经的房地产成为市场领头羊一样,如今风险投资成为证券市场的领头羊。投资热潮与中国本土的垄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惩罚机制相结合,产生出PE腐败的沃土,并不奇怪。
利益太大。据报道,自2001年以来,李绍武通过其妻或通过设立公司等方式,参股已上市公司莱宝高科6万股、轴研科技65万股以及准上市公司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万股,仅此三项总投入不足143万元,按照目前市值测算金额已经高达320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余倍。
据清科公司统计,2009年有173个风险投资项目实现退出,披露退出金额的69个项目累计退出金额为37.8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5478.26万元。由此可见,大部分风险投资收益没有初期创业板之时利润大,大家看到了成功的英雄,而没有看到沙滩上的尸体。正因为风险投资有几十倍收益的奇迹,激励了逐利之心,也正因为风险投资风险极高,赶快兑现的心态让多数机构积极与权贵相结合。事实上,目前风投市盈率有的在十二三倍,风险大增,大部分不明就里的普通投资者最终会被风投套住。
资源过于垄断。保荐人、上市等资源全部垄断,或者部分垄断。
监管层一直强调防范PE腐败,在2010年第一期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上,监管层人士在一贯强调的七大要点:企业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主体资格、募集资金、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和财务会计问题:此外,新加入了企业调控利润和PE腐败两大类问题。另据报道,目前,证监会正在酝酿进一步加强对PE腐败的防范,已经要求保荐代表人严格登记亲属姓名、身份证号码及关系,但是对于朋友代持等行为尚未有可行性甄别办法。深圳证监局还对辖区内券商从业人员亲属情况进行摸底,要求其填报两份表格,一份是填报直系亲属父母、夫妻和小孩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另外一份是原始股持股情况。
有制度有领导重视,腐败仍然屡禁不止,原因在于上市资源、重要的中介资源垄断。
上市资源受到控制,是存在原始股溢价的制度保证。保荐人暂时奇货可居。证监会在2004年推行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要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及证券上市时,必须由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保荐人推荐,同时,每一个上市项目都必须有两个保荐人签字。保荐扼制了投行项目的咽喉,券商争抢保荐人一再上演。虽然准保荐人大量增加,今年1月以后,通过保荐人胜任能力考试的人数已经增至约3500人,但正式独立办案还需要协办的3年时间。而且保荐人集中度较高,据2010年1月证监会最新公布的各家券商保荐人名单,拥有96名保荐人的国信一枝独秀。中信、广发、平安,而爆出李绍武事件就是业务能力颇强的国信证券。
再说,券商多、保荐人多,八面玲珑者少。这一行与机票代理在某些方面很相近,良好的人脉不可缺少。目前上市利益链条上,已经形成由某些不良财经公关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创投机构甚至政府官员组成的严密机构。
最后,是对腐败惩罚不力。民间风投会想,监管层都允许券商直投吃肉,为什么不允许我们喝汤?
有上述背景,PE出现腐败太正常了,不腐败还能够筛选出优质公司的风投业者,应该戴上大红花。
任志强:房地产已不是暴利行业 政府受益最大
在中国的富人排行榜中,我们看到,很多房地产大亨都名列其中,一些大的房地产商在近几年中挣得盆满钵满,而在欧美,日本以及香港,房地产行业似乎并没有如此地幸运,位于富豪榜前列的都不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在西方国富豪排行榜当中,大多数集中在银行、金融,像能源,消费类这些行业,那么在我们中国,随着巨大的人口迁徙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好恰逢其时房地产行业就出现了这么多的相对来说财富拥有量很多的个人。
翻开2009年美国的财富排行榜,在前30位中,仅仅有一名是从事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商人,他就是杰克罗森。然而,在杰克罗森投资的所有行业中,房地产的市值仅仅占据了它个人财富26.5%,更多的涉足领域是在电讯、卫生保健、化妆品等三个行业。同样,日本第一房地产大亨川本源四郎也只位于日本富豪榜的27名,而名列前茅的一些富豪都是从事金融,消费类的商人。
另外,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房地产商需要将整个行业的成本,利润等公布社会,受广大消费者监督,通常来说,利润只能维持在2%-4%之间,而在中国,房地产商没有被要求公布各项数据,这种不透明的业内潜规则也让房地产商有了很高的回报率。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中国我们看到房地产行业利润回报率很高的同时,实际上是根据了70个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非常丰厚的房地产的回报率。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商都个个腰缠万贯?在此前央视财经频道《环球财经连线》节目中,任志强在接受芮成钢独家专访时,发表了他自己的观点。
芮成钢:我看到有报道说,美国的,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利润率都很薄,都很公开,都在6%左右,我自己个人也认识一些欧美的做地产的朋友,确实好像没有中国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
任志强:那你就说错了,大部分基金投入会6到8,如果养老基金连6到8都没有的话,美国就不会有这么多基金去参与房地产了。比较稳定的是6到8,那么在新房生产的时候,通常要到15,保障性住房,国家规定的要不然人们就不去做了。我们现在大概平均像你说的,2004年的宏观经济调查,就是普查,经济年报普查我们大概只有6.4,全行业如果你按上市公司的报表,把所有的上市公司的报表集合起来,另外上市公司都算上了,不到8。这个利润率实际上是很低的,但是从毛利率看,它好像很高,毛利率是指什么呢?是指这个东西的卖价和它的成本相比之间的空间。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一万块钱房子,可能我的成本只有七千多,中间有三千块钱的空间,意思就是我可能有接近于30%的毛利率,比如扣掉5.5的税,那就是还有24左右,这就是我们公布的报告。但是24要分成三年,因为我这一个产品生产是三年周期生产的,那每年就剩8%了,没有一个是不算周期的,它会觉得你的24是很高的暴利,可是别人觉得可能是两分钟生产一台电视机。8分钟生产一台汽车,而我们要三年或四年时间才可以完成一个项目。而我的资金在一开始买地的时候50%就投入了,所以折算完了以后,按三年半算的话就是6点几,我们都有专门的报告。
芮成钢:这个是说中国房地产,你的观点是此时此刻已经不是暴利的行业了,曾经是暴利的行业吗?
任志强:曾经也不是,应该说有一些项目是暴利行业,比如说早期获得的土地长期没有开发,没有连续作业,而是捞一把就走的。
芮成钢:为什么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所谓的顶级富豪有近一半都是从事地产行业的?
任志强:你说得很对在苏联的富豪里头,资源类的占得多,不管是金融资源,矿产资源等等都好,房地产只占两家,连2%都不到。那么中国为什么,因为和土地资源相关的,和国家的所有的资源相关的,只有这一个是公开的。比如说煤老板,大家都说煤老板很富,但是煤老板不公开,他们没有上市的公司报表问题,还没有资金问题,因此大家不知道。
芮成钢:但是为什么老百姓把矛头指向地产商,这似乎在政府、地产商、老百姓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
任志强:其实很容易就说明白了。 第一个应该说是政府拿了最大的这一部分利润,但不在于,我不认为政府拿最大利润是错,这个可能我和老百姓想法不一样,我认为它拿了最大利润的这一部分,只要没糟蹋了,用在了道路市政,公交,学校医院各种福利上,老百姓是还原了。
我们现在公布的情况来看,政府拿了大概要50%到60%,高的部门,像北京的核心区的话,政府要从一万块钱拿走70%,拿走七千块钱,这个比例确实很大,政府是第一受益者。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政府没有把应该承担的地方保障责任承担,它总想上市场去承担保证公平的问题,这是做不到的。
今天我们看看新的国十条,仍然是在试图用市场的办法,银行信贷的办法去调节公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从经济学上来说,市场一定是独立的,你想让市场去承担公平,要市场干吗呀。所以这个责任关系一定是对立的。 从发达国家看,大概20%到30%的租赁住房,我们现在全国算起来公租房只有8%、7%,这个比例显然我是不够的,所以就造成了上下之间的两头的矛盾。 没人去说政府,因为它本来就不够那个标准,所以它一定要骂上头。这就是政府过度的许诺,过渡的许诺体现在比如说90、70,我希望你多盖小房子,普通住房小户型,低价位,这就是想让在商品房里头政府不减少地价,而让开发商去承担够不着的那部分人的住房问题,这就是过渡许诺。
但是你像香港法律上明确规定,如果你工作不满七年的话,你连申请政府的公租房的权利都没有。这法律呢?也就是说,你要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行,但是我们现在许诺的结果就是我今天参加工作,恨不得今天我就应该有一个政府保障的房,或者今天我就可以卖得起商品房,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谢国忠:香港不能继续对房地产痴迷
在享受北京的慷慨的同时,香港不能继续其对房地产的痴迷了。
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香港的经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即未经过通胀调整)在过去十几年中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下降了20%--衡量香港生活成本的指标--停滞不前不过是描述香港现状的一个委婉用语罢了。事实上,如果用相同的货币计算,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香港的生活水准要比日本糟糕多了。
此外,如果没有北京方面的大力支持,香港的经济表现还将比现在更加糟糕。例如,大量内地居民前往香港购买奢侈品,这是香港零进口关税政策下的一个经济亮点。但是,如果内地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行业,那么它也将取消进口税。内地的高进口税恰恰催生了对香港的种种需求。
香港股市则是另一个增长性行业--本质上来说,它就是北京的一个外币交易市场。如果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门槛提高至5,000亿美元,那么上海也可以轻松跨入这个圈子。如果没有北京的慷慨大方,很难想象香港现在的经济会怎样。
香港所有的不幸都可以归因于对房地产的痴迷。可能有人会认为,在1997年房地产崩盘之后,香港会像日本一样永远地摆脱对房地产的痴迷。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香港人最近的一个梦想是,能有一个内地傻瓜前来敲门,出价几千万美元买下他的公寓,这样他就能永远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了。这个梦想,连同低利率一起,已经使香港的房价定格在仅低于1997年最高峰时10%的位置上。
你不能再给香港的房价一个价格标签,香港一名房地产行业老手告诉我说,它就像是一个宋朝的花瓶,或是毕加索的画作。我们有13亿内地人想要来收集。你怎么能给它贴上价格标签?
尽管坊间流传着有关内地人扛着几麻袋现金到香港来买房的故事,香港经济泡沫的真正原因却是传统债务。在过去三年中,香港的债务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事实上,香港的私营经济杠杆高于1997年时的数据。没有一个经济实体像香港这样,在重大经济危机之后,杠杆率增长如此之快。
香港金融行业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加速了这种泡沫。与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Hibor)相关联的贷款利率不足1%。如果利率提高至3%,许多借款人将陷入困境。这种产品真的就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吗?香港政府如何能容忍这种金融产品?当泡沫破裂时,香港政府将不得不通过限制供应来再次提高房价,以拯救金融行业。本质上来说,香港每经历一次经济周期,规模就缩小一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内地城市所采取的是数量最大化的策略。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为当地政府提供了最大化发展的资金条件。当泡沫破裂时,政府便会让房价下降以吸引新的业务。
内地城市每经历一次经济周期,规模就扩大一些。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即将拥有2,000万人口。北京和上海将拥有4,000万人口。很难想象人口700万的香港能在内地的超大型城市群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房地产泡沫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未来过于乐观的态度。GDP和工资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房价的增速更快。而人们对此的解释是收入增长外推--即,房价增长领先于收入增长几年。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泡沫就是一场闹剧。接下来十年中,工资不会出现快速增长,香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于内地的竞争压力。尽管在过去十年中,香港经济停滞不前,上海则飞速发展,但香港的平均工资仍然是内地一线城市平均工资的2.5倍。
正如我之前说过的那样,香港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上海,而是我们的邻近城市,如广州和深圳。如果香港不改变现状,转而采取增长策略,那么它将失去在粤语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香港的基本竞争劣势是它的高房价。住宅股票的价值可能是GDP的四倍还多。而且这仅仅是对香港一半的人口而言。剩下的另一半人口仍住在公共住房或政府补贴住房中。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香港一样,经济重心如此依赖房地产。
北京对香港的优待很大程度上是以上海为代价的,这样的政策是不是可持续?在中国所有省市中,上海的人口仅占全国的1.6%,而其对中央政府金库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最高的。香港呢,香港的贡献是零。政府忽视最高产的上海,偏袒拖累整体经济的香港--这样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
香港必须要平衡房地产政策中的数量和价格,以跟上大形势。首先,香港应该叫停可能使政府陷入下一场经济衰退的疯狂贷款产品,应让银行对高风险贷款制定更严格的规定。
其次,香港政府应当考虑施行房产税,并将其作为代替土地出售的主要收入来源。税率可以从2%开始,然后逐渐上调至5%。这种政策可降低政府支持土地价格的积极性。考虑到香港需要为老龄人口花费的福利性支出将逐渐上涨,此类政策将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政府应当考虑在弹丸之地维多利亚港以外的地方另外设立一个更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屿山是一个理想的场所。香港目前正投入大量资金建造香港-澳门-珠海大桥。如果没有城市扩张策略,就很难收回成本。
香港人将房地产转手给内地人的梦想可能终将是个梦。人口老龄化、不温不火的经济、依赖北京给予的优惠政策--香港正在渐渐失去优势、变得平庸。是时候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