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_股票_证券_财经

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

加入日期:2010-8-9 11:13:18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

  ——在“科学发展·国企责任重庆论坛”上的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玉台

  2010年8月6日

  尊敬的黄奇帆市长,尊敬的邵宁副主任,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自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并不断完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努力将调结构、惠民生与保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今年7月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为西部地区未来十年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在风景秀美的重庆市召开“科学发展·国企责任重庆论坛”,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动向,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研究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作用与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论坛主办方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致以衷心的祝贺!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2010年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2009年,我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上自身也在客观上面临着周期性调整,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和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二次探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接替力量。2008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累计增长86.2%,而今年同期仅为10.1%。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汽车、家电、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消费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实际增速处于历史高位。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绝对水平超过2008年同期。今年3月份以来单月出口均超过1100亿美元。

  从下半年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将保持小幅回调的态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普遍面临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的压力,加上发达国家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消费预期恶化,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将放缓,我国出口增速在下半年将有所回落。内需增速下降和出口增速回落,可能会导致我国GDP增速在下半年出现一定的回调,回调幅度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复苏状况和国内调控政策的收缩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季度经济增长周期模型”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全年财政支出达到11.4%的预算增长目标情况下,2010年我国GDP增速将达到10%左右;如果财政支出的增幅比11.4%更高,下半年内需和外需的增速不出现大的回落,那么今年的GDP增速将达到11%左右。总体上看,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保持回稳向好态势,经济增长短期回调是复苏过程中的高位调整,也是政策主动调整的预期结果,出现典型意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防泡沫、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适时进行调整,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在不断增强内生性增长动力的同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国力。当然,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具体讲是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即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有望达到10%,超过“十五”时期9.6%的年均增速。高速增长显著扩大了我国经济的总规模。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的,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比较明显。2000—2009年,资本形成对我国GDP增长平均拉动4.85个百分点,2009年更是拉动了高达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虽然逐年下降,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以占世界约17%的一次能源消费量,仅生产出5%左右的世界生产总量。2006年,我国能源效率仅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76%,世界平均水平的61%,高收入国家的50%。我国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附加价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如纺织工业规模以上的4.52万家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2008年平均利润仅有0.1%,依靠出口退税等政策维持生产运行。

  (二)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在逐步削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成本优势。目前,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的几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减弱。虽然目前这种变化主要还是结构性、区域性的,但可能会形成一种趋势,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基本面”形成冲击。二是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三是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在逐步减弱。虽然低成本优势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完全丧失,但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在维护好原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

  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集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寻找在成本上涨周期中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道路。如果要素成本上涨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就能够成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因素;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伤害。拉美等国的国际经验和教训表明,国家和地区必须要形成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动态比较优势,否则将出现“增长的极限”和发展的停滞。

  (三)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体制和机制创新活力尚待释放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比如,资源和要素价格定价机制改革滞后,使价格未能更好引导资源和要素在部门和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政府服务功能尚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真正实现从“管控”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筹融资困难。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重点加以解决。

  (四)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不断提高经济效率,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一是技术进步与我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二是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研发投入不足,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左右,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并成功应对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技术进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和升级。

  (五)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但发展仍滞后

  2009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3%、46.3%、43.4%,与2000年15.1%、45.9%、39.0%的情况相比,表现出了第一产业比例明显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的特征,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严重依赖工业拉动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不过,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仅占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因制造业受冲击较大,出现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的短期现象,但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

  (六)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内外部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近些年来,我国紧紧抓住上一轮世界经济上升周期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其他要素,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内外不协调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大幅度增长和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累积上。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顺差从254.7亿美元,一路上涨到2955亿美元,而国家外汇储备规模也从4032.5亿美元增加到两万多亿美元。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对外开放战略的长期有效实施,对我国国内的发展也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即使一国的贸易顺差较大,如果能够通过对外投资或购买国外有价值的资产、资源,将贸易盈余加以有效使用,也可以有效缓解贸易不平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显然,在巨大的外汇资金的合理使用方面,我们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要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迈出坚实步伐。2006—2008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都明显下降。虽然单位GDP能耗能够持续显著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今后还将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仅是美国的七分之一,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重要资源的消费量也未达到峰值,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6—2008年耕地净减少36.6万公顷,进一步加重了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但规模仍然很大。

  此外,我国还面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挑战,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既给我国带来了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的新机遇,也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在对外谈判中积极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显著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八)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纠正了过去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错误做法,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社会由温饱不足走上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也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仅比巴西、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既不利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平稳增长。特别是,由于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往往也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因此往往造成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实现科学发展,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国有企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防止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应对挑战争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国有经济经过战略性调整,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企业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所有、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的出资人职责初步落实。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多数已成为产权多元、治理结构清晰的公司制企业。一批国有企业已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30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成为财富杂志2009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三分之一,资产和税收都过半。随着国有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有企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而且能够大有作为。

  第一,西部大开发需要国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西部省区市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优秀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在这些领域可以开展投资、建设、经营;西部重点发展的一些产业,许多国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贸易、服务见长的大型央企具有较宽广的国际、国内合作网络,通过它们,西部地区的企业能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合作伙伴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关系。据了解,重庆及西部一些省市已采取积极措施,为央企等国有企业在西部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且已取得不少合作成果。

  第二,应全面科学地理解国有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国有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国有企业本身在西部的发展,还在于能带动各类企业参与西部的开发。目前,国有经济在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重要地位,甚至是支配地位,但在多数领域,国有经济发挥的主要是“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中央最近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的新36条,要求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要重视和支持非国有企业共同发展。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有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要推动、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共同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央企与当地各类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仅要重视并支持央企在西部发挥作用,同时还要支持当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处理好央企与当地各类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要在科学发展中积极承担国企责任。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西部发挥好作用,不仅是指企业能够带动就业并实现利润,还指企业在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客观地看,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有其独立利益。但国有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作为国家投资的企业,必须在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

  第五,要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国有企业不能依靠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发展壮大,要靠企业过硬的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今后要充分利用外包合作、网络化经营、产业联盟、主辅分离等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自身提高了,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科学发展·国企责任重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