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制度性数据失真_股票_证券_财经

许小年:制度性数据失真

加入日期:2010-8-6 8:10:23

  据媒体核算,上半年各省GDP之和比国家统计局数字多出1.4万亿元,两者差9.9%。这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政府数据自相矛盾,与统计方法没有太大关系,也不能用统计误差来解释,误差应有正有负,加总起来相互抵消,不至大到10%。统计官员的疏忽与失职吗?说不通,疏忽怎会是同一方向?--要么地方政府浮夸虚报,要么国家统计局有意压低,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地方为何虚报?公开的秘密。GDP乃最重要的政绩指标,关系到上司的仕途官位,地方统计局焉能不知?国家统计局为何压低?这是未经证实的假说,冒昧猜测。中央政府追求不同的目标,"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注意,是"平稳较快",而不是越快越好。去年上半年GDP增长7.4%,今年上半年11.1%,已有点大落大起的味道,若中央数字也像地方那么高,就显不出宏观调控的艺术了。
  看不懂的还有通胀数字。上半年干旱、洪涝频繁见报,地质灾害更是去年同期十倍多!(照此增长,2012一定是天崩地裂,被好莱坞不幸言中)。无论天公地母怎样肆虐,农业生产似乎没受什么影响,CPI仅上升2.6%。没证据,咱不能说有假。
  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何不用货币供应验证一下?找出狭义货币M1的数据,果不其然,M1的变动很好解释了CPI通胀率,尽管影响不是当期的,而是滞后六个月。过去几年中,CPI峰值总是高于M1峰值,而今年上半年明显例外。以去年年底为例,M1的增长接近40%,而今年六月份CPI只增加了2.9%!
  怎么回事?两种可能:通胀不再与货币相关,或者CPI被低报。如果弗里德曼仍然是正确的,二季度通胀率应在9%以上。控制通胀的关键仍是货币,如果一味和大蒜、绿豆过不去,除了贻笑大方,不会有任何效果。
  数据不准,宏观经济分析便是假账真算,预测、对策就和打卦没啥区别,让读书人混碗饭吃而已。经济学家没准数不打紧,反正谈宏观就像中医把脉,全凭感觉。实在混不下去,可转教国学,或做电视,或出书。领导的数据要不准,麻烦就大了,因数据搞错政策,领导用一句"交学费"可带过,百姓却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数据失真,何不加强监管?管GDP数据,等于管他的官帽子,不跟你急才怪。病根在于统计部门的不独立,是干部考核中的GDP挂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喜欢细腰,宫女就把自己勒得饿昏过去。小到女人的腰围都有水分,何况世界第三(马上就是第二)大经济体的GDP?
  认了吧,现有体制下,数据打架不是新闻,不打架才是新闻。见怪不怪,不怪才怪。
  轻松点儿,预测一下后几个月的CPI吧,3.1%、3.2%、…,不会超过3.5%,年底2.9%。信不信由你!别跟我打赌,和伪学者较什么真儿呀。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