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解决养老金缺口要有实际措施
针对近日一些社会人士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1.3万亿的担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30日回应说,我国有能力增加社会保障资金,也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的收支缺口。
由于最大量的社会财富为国家所掌握,我国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这是勿庸置疑的。不过,由于养老金涉及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尽管国人都相信我国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出来,尽早将养老金的缺口补上,让老百姓放心。
仅就戴相龙的讲话来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解决还真是不能令人放心。戴相龙之所以对解决养老金缺口表示乐观,其原因之一在于过去十年,社保基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是社保基金从2000年成立以来,目前累计投资收益达到2448亿元,十年里年均投资收益率9.8%,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7.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从最初的200亿达到7766亿元,十年增长了38倍。正是基于社保基金在过去十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所以对于社保基金未来5年规模翻番的目的,戴相龙主要将其建立在这样两个渠道的基础上:一是巩固现有的融资渠道不变,而且适当能有所增加;二是在股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同时还开辟一些新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率。
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保基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保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社保基金初具规模后,社保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难度显然比原来要大得多。因此,过年十年38倍的增长,并不能表明未来十年社保基金规模也会快速增长,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而投资收益的增加,构成了过去十年社保基金规模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戴相龙也将其列为未来5年社保基金规模翻番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不安的。社保基金应追求的是安全投资,为此美国社保基金根本就不准投资股票市场,只能投资于美国政府对其本息均予以担保的孽息型有价证券,更不允许投资国外市场。但我国社保基金似乎要冒进得多,不仅投资国内股市,而且还准备到国外股市去一显身手,这是很难令人放心的。其实,社保基金在过去的十年里之所以在国内股市百战百胜,政策上的先知先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先知先觉其实是严重损害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而社保进入国外市场,也就没有了这种先知先觉的优势,在国外市场更是盲人摸象,社保基金将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试图通过开辟新的渠道,尤其是增加股票投资,特别是增加国外股票投资,来增加投资收益率,这种做法缺少安全保障,是把社保基金当成风险投资基金了。
所以,解决养老金缺口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增加养老金的来源。在这方面,戴相龙虽然表示,巩固现有的融资渠道不变,而且适当能有所增加,但却缺少实际措施。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才行,比如加大央企分红力度,用央企分红来补充养老金缺口;比如完善国有股转持办法,将上市公司国有股的10%划转社保基金持有,用于填补养老金缺口等。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把养老金缺口补上,才是我国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最好表现,也是让老百姓早日放心的最好方法。
倪金节:调结构为什么如此之难
随着中国经济遭遇的两难日益增多,对调结构的关注在2010年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调结构早已成了政策文件的常用词,亦是经济学家的口头禅,但要化为实际的战略,仍然征途漫漫。过去十年GDP增长结构的不断恶化,足以说明调结构的难度之高,困难之大。要知道,2009年投资占GDP之比已经达惊人的67%,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还只是37%(3.3万亿/8.9万亿),可当时就已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比例偏高。
现实就是如此,纵使今年上半年各方渐渐达成调结构比保八更重要的共识,但是投资占GDP之比依然维持在了66%(11.4万亿/17.3万亿)的水平上。
尤其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维持在25%左右,其中某些月份高达40%以上,2009年这一增速已攀升至30%。鉴于这么多年来投资始终占据了经济增长的大头的现实,要想扭转畸形的增长结构,注定将是一场勇气和智慧必须完美结合的攻坚战。
何以大家明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近几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但是这一模式却仍然还在不断加固?依笔者看,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资源过于集中在政府和国企手上,使得民间资金和消费需求总是难以启动。这是分税制弊端逐渐暴露的必然结果。2000年之后,虽然中国的财政收入取得了暴发性增长,但是这些收入基本都是集中在了中央财政。居民收入虽然也有两三倍的增长,但是由于社保体系不健全,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快速攀升,消费需求启动从来都是不现实的。而民营资本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民营资本所遭遇的生存环境大致可以总结为:挣钱的不准做,准做的难挣钱。
虽然早在2005年就已经通过了非公36条,但这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直到近期,国务院不得不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次出台了新的鼓励民资发展的36条意见。如此一来,中央财政的多数资金和大面积的优质项目,被中字头和国字头的企业收入囊中。可以说,正是在向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过去这些年我们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
再者,银行系统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总是倾向于对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这就使得每年少则两三万亿、多则近十亿的银行新增贷款,大部分被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群体获得。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有些地方官员以政府信誉和财政作为担保,银行动辄为企业安排数千万、甚至数十亿的信贷支持。
而过去的十年,恰是中国银行资产快速膨胀,货币泡沫不断孳生的时期。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存贷比不至于失衡,寻找优质客户的最便捷方式,还是非有政府担保的企业莫属。巧合的是,房地产在这十年中逐渐演化为各省市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因此成了房地产泡沫膨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于是,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堆积的一个重要表象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信贷规模的屡破纪录。
最后,虽然一再被诟病,可在多种条件的制约下,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还是以GDP为第一目标,地方政府面对所谓的科学发展和眼前利益的选择,总割舍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最明显的例证是,在2008年底中央政府启动4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各个地方不断上项目的速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某省在今年初所抛出的两年12万亿投资,算是对这一怪相的最新注解。这就使得行政调控在地方政府的利益调控面前成了花拳绣腿。之所以2004年之后的历次房地产调控几乎都半途而废,其根源亦在此。因为,离开了地方政府对政策的配合,再严厉的宏观调控也难免空调的结果。
整体来看,在工业化进程处于中间阶段、城市化必须加快步伐的基本背景下,追求经济增长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超高房价已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大拦路虎,投资占GDP之比已经接近70%的情况下,如果还是继续以信贷和投资双堆积来维持经济增长,那只会让中国经济距离健康平稳的发展道理越来越远。
回到短期来看,在经济增长新引擎尚未出现、房地产调控前景不明朗的时候,为了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 统筹把握投资,就显得尤其重要。提高投资效率,就成为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也是促使投资增速趋于合理的较为理想的选择。如何在制度层面,改变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融资发展,当是接下来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虽然鼓励民营投资的新36条已细化到了各部委的具体实施办法,但这一政策会否避免2005年的结果,真正激发其民间投资的热情,特别是真正启动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尚有待观察。无论如何,这些资金长期以热钱形式存在,于国于民,都是害莫大焉。因此,这个事关整个宏观经济大局的重大战略,必须尽快逐条落实。
叶檀:央企抱怨税负过高是共和国长子在撒娇
有关方面一直在否定国进民退,对国进民退的否定是无力的。相关数据是真实的,但不够坦诚,可能以真实的数据掩盖了真相。
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数据不支撑国进民退。工业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则相应提高。其中,私营经济的单位数量、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从业人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5.6%、19%、12.4%、14.3%和24.5%,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58.9%、29.6%、18.5%、28%和33.7%。
看待国进民退不是看就业人数、单位数量,而是看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是否能够左右民营企业的生存。
现在看来,国企控制力越来越强,不仅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还在除资源外的上下游领域扩张,扼住了中下游企业的咽喉。久为人诟病的油源控制权,以及国家电网在智能设备领域的扩张,还有垄断企业快速扩张的铁证。1%控制了99%,这种情况是垄断行业的常态。
8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发布。根据该《回顾》所提供的数据,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通过数据研究得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近年来税负均值为27.3%,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是其他企业中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的税负平均值的2倍。从资产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资产量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各类企业约45%;从人力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就业人数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其他企业约190%。2009年我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亿元,央企的税金占比19%左右。
央企税负重是事实,以上市公司为例,国企的整体税负远远高于民企,央企的税负甚至超过民企的两倍。2009年,央企整体税负达到8.8%,地方国企为3.5%,而民企仅有3.1%。
央企上交的税收是国企日益强大的经济地位的反映,税收地位与经济地位互相支撑。但我们必须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央企占用的社会资源远远高于民企。
央企在石油、煤炭、钢铁等领域占据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税负相应增加。随着央企地王越来越多,央企的税负还将继续增加,房地产业从来都是高税负行业,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业同样是高增长、高利润行业,对于央企而言,在资源、房地产等领域的高税收属于甜蜜的痛苦。
不仅如此,央企在信贷领域享受唯我独大的地位无人可比,所谓民营中小企业在信贷方面与央企地位相同不过是自欺欺人。央企的地位体现在各个细节当中,有报道称,尽管同为节能减排行业,央企和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待遇仍有差别--央企通常可以取得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利率,而民营企业贷款一般执行基准利率。
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央企获得了资产增值的巨大收益,以极小的流通股获得高估值。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那么,未划拨到社保的90%又价值几何?根据《回顾》所言,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央企资产证券化继续深化,其资产的估值将大幅提升。
计算业绩时,不能不计算成本。全社会为央企改制所负担的成本不菲:从1998到2005年,国有盈利企业合计盈利额近5万亿元,亏损企业合计亏损额1万多亿元。但盈利部分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反而不断为国有企业投入和补贴,造成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
2008年,国企政策性破产宣告结束。15年间,财政付出了万亿元的代价,5600家国有企业因此退出市场,这项制度为1000多万名企业职工提供了必要的安置成本。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仅在2007年,用于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解决职工工资历史欠账的资金就有300亿元。
央企抱怨税负过高,实际上是共和国长子在撒娇。央企让渡进口油权与资源垄断权,其资源税等立马下降。问题是,央企愿意吗?
只要一招,就可改变国进民退--放开资源控制权,把控股权让渡给民资。现实却是一方面树立层层壁垒,另一方面不断呼吁民资进入。有个经济学家说,这是把民企的玻璃天花板擦得更亮了。
至于垄断企业的薪酬,拜托公布烟草企业、电网企业的正式职工薪酬。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