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避免重蹈境外信用危机覆辙,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上海清算所于2009年底正式成立,负责为金融市场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本外币交易及其衍生产品交易清算服务。目前,第一批进入讨论区的衍生品交易初步确定为外汇掉期和利率掉期,清算所将引进境外中央对手方模式,通过集中清算模式、统一监管及担保品管理等手段,来弥补境内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的空白。
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之后,不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至今仍停留在信用危机和衍生品巨额损失的败北情绪中。场外衍生品的绚丽梦想已经破灭,在缺乏必要市场监管措施和手段的情况下,境外衍生品市场已成为市场参与者远离的禁区。而令人欣慰的是,外部宏观环境再恶劣,全球经济形势再不明朗,国内投资者仍然热情高涨,境内衍生品市场生意火爆。
据悉,2010年1~7月境内衍生品交易总量超过5800亿元,7个月的成交总量已远超2009年全年的成交量(4600多亿元),增长速度惊人。交易产品则主要围绕利率掉期、外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和债券远期交易在银行间市场展开,其中利率掉期和外汇掉期市场规模居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衍生品交易的不断发展壮大,银行、保险、证券等市场参与者逐渐意识到,金融创新使场外市场的信用风险越来越难以驾驭,由于交易市值变动而导致的交易对手信用敞口完全由市场参与者各自消化,一旦出现交易违约或破产清偿,被动接受损失则成为市场参与者唯一可以选择的结果。因此,有选择地植入境外担保品管理模式,将成为我们考虑的一个手段。
从境外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管理层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很多,其中信用敞口持股、终止净额轧差、第三方担保以及担保品等方法,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使用。在场外衍生品市场(OTC Derivative Market),考虑到交易本身结构和条件的复杂程度、价格体系波动以及参与者信用差异标准,大多数衍生品交易者都接受了使用担保品来减少、控制交易对手潜在违约风险的方法。
根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2010年对担保品的调查,截止到2010年初,市场上签署的担保品协议已经超过17万份,同比去年增长14%。担保品的市场流通总量呈现出阶梯式增长,从1999年的2000亿美元急速增长到2008年的4万亿美元,在短短的10年内放大了20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统计,担保品作为衍生品信用敞口的管理工具,流通量与信用敞口存在着同向增长趋势,最近10年在市场信用敞口以每年13%速度增长的同时,担保品流通总量始终保持着35%的增速。
从使用担保品者的地理区域分布来看,欧洲、中东和非洲总量超过一半,美国占到29%,日本占到13%,其他亚洲国家总量不到5%。因此无论从成熟的市场机制、健全的法律框架,还是担保品执行的行为规范来看,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但我们也应看到担保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随着衍生品交易监管要求的提高,场外交易逐渐实现场内化,为了提高交易透明度,全球衍生品市场开始尝试建立中央对手方模式,即由一个监管部门承认的机构通过责任更替的方式介入交易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净额轧差、保证金和担保品管理来确保双方交收成功,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上海清算所此次建立监控和风险管理模式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满足银行间市场日益增长的清算和信用管理需求,而且为场外市场风险的集中、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提升了境内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结算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