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20日,美股两次触发所谓“兴登堡凶兆”。根据国际各主要财经媒体报道,美股触发“兴登堡凶兆”后出现大跌甚至股灾的可能性很大。事实上,自8月中旬以来,道指一路下行,本周二盘中曾跌破万点整数关口。一时间,“兴登堡凶兆”成为财经界热门话题。那么,“兴登堡凶兆”到底是怎么回事,能否适用于A股市场呢?
神奇的“兴登堡凶兆”
所谓“兴登堡凶兆”是一套股市技术分析方法,它由一位美国盲人分析师米耶卡发明,并以人类航空史上一场惨烈的空难——兴登堡飞艇坠毁事件命名。“兴登堡凶兆”模型参考标准较多,限于篇幅我们不一一赘述,简单而言,米耶卡认为,正常情况下,当股市行至高点,多数股票应处于高位;股市跌至低位,多数股票应处于低位,这是股市常态。如果股市在高位盘整时,股价创出一年新高与创出一年新低的个股均达到一个较高比例,同时反映市场广度的麦克莱恩摆荡指标为负数时,显示市场可能正处于激烈分化之中,分化之后,市场可能出现大幅回落。
根据米耶卡发布的萨伯里牛熊报告,自1985年开始,所有股灾发生前必定出现过“兴登堡凶兆”;而彭博社引述的瑞银技术分析部门主管米歇尔的分析显示,雷曼兄弟破产前后,“兴登堡凶兆”曾数次出现,同年标普500指数录得了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
洋模型不服中国水土
那么,“兴登堡凶兆”能否适用于A股市场呢?瑞银数量分析部门、新兴市场股票策略研究部门曾经分别对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个股,与国家/地区联动性以及与板块/行业联动性做了比较分析,结论是发达国家个股与板块/行业的联动性远高于新兴市场,而新兴市场个股与国家/地区的联动性远高于发达国家。简而言之,发达国家个股的走势更多与个股所属行业,与行业运行周期相关,而新兴市场个股则跟随整体经济走势、整体市场走势,更多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
以A股为例,目前28日周期β系数为负的个股仅有1只;目前在一年高位5%区间以内运行的个股接近200只,而在一年低位5%区间以内运行的个股只有50只左右,这与市场处于阶段高位的态势大致符合。回溯A股历史走势,我们也能发现,中国股市升则鸡犬升天,跌则泥沙俱下,没有出现过市场高位时有多只个股创一年新低的现象。所以说,即使“兴登堡凶兆”在美国灵验,在中国也难服水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自1985年开始,所有股灾发生前必定出现过“兴登堡凶兆”,但并不是每次出现“兴登堡凶兆”就必然出现股灾。前面我们提到的瑞银股市技术分析部门主管米歇尔上周也指出,雷曼危机前后一共触发了七次 “兴登堡凶兆”,目前断言股灾重现还为时尚早。此外,“兴登堡凶兆”的系列新闻,也带有明显的国外媒体财经报道娱乐化的特点,米耶卡也坦承,之所以将这套指标模型取名为“兴登堡凶兆”,最主要的原因是“泰坦尼克凶兆”这个更炫、更引人注意的名字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发掘中式“兴登堡凶兆”
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兴登堡凶兆”这一技术模型,但是深入分析这一模型背后的逻辑,也能发掘出很多可供借鉴之处。“兴登堡凶兆”模型的核心在于,市场探出大顶之前,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分化,这一分化往往可以视为市场调整的先行指标。
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个股与行业/板块联动性相对偏低,但是题材炒作、资金推动的特点非常明显,大盘股、小盘股轮动,风格不断转换的脉络非常清楚。一轮行情的开始往往是小盘股、题材股率先启动,而后延伸到大盘股、蓝筹股,两大板块交替前行,一旦这一进程被打断,大盘股、小盘股走势出现分化,可能意味着市场调整的开始。
我们分别计算大盘股、小盘股相对于整体市场的相对收益。在这里我们分别选用沪深300指数、中小板综指以及全市场指数中证流通指数,再看其比值,可以发现,当比值出现极大值时,意味着中小盘股与大盘股出现背离,当中小盘股连续偏离市场,率先回落而又难以回升之后,往往意味着市场调整即将到来。2009年以来,每次大小盘股相对收益比出现极大值后,大盘都出现了相对明显的调整。而关注目前大、小盘个股相对市场的收益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市场分化的迹象并不明显,从这一指标来看,大盘出现大幅连续下跌的可能应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