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接替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 国资委干部称温柔铁腕_股票_证券_财经

王勇接替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 国资委干部称温柔铁腕

加入日期:2010-8-25 7:43:5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历史会记住李荣融
  李荣融见证了中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变革,并且成为这种变革的推动者之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史的一部分。这位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在任七年,是自2003年以来的部长级官员中任职最久的人之一。他给中国国有企业留下的历史印记,任何后来者都无法回避,这辆庞大的国有经济战车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如果今后还有谁希望做出某种改变,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和复杂。
  如果仅仅从形式上看,他是一个自我削权的大当家。196家中央企业,被以各种方式兼并整合,在他离任时,还没有达成他的理想目标--他开始设想是30到50家,后来又说80到100家。不过这些企业中的一些距离他的理想已经越来越近,比如说这些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中国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主导性,比如说跟国际领先的同类型企业差距在缩小。作为一个大管家,他在任7年,国有资产从7万亿增值至20万亿,央企年上缴利润则翻了五番。
  这里面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李荣融上任的那一年,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此后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周期。再比如说,很多央企身处产业链上游,中国经济过热,受困于煤电油运的那些年,也正是中央企业利润一路狂飙的那些年。再有,中央企业至今也没有真正经受经济衰退期的考验--2008年下半年之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将经济从低谷拉起的同时,几乎同时拉起了中央企业和大国企。
  这当然是故事的一部分。不过你不能否认,李荣融做减法的方式,最终帮助他很好地完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2001年初,当李荣融宣布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完成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中央企业重组和整合的最重要推手。不过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这样的规划在他担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时候就已成形,历史给了他这样的幸运,可以继续当初的设想,而他显然也抓住了机会--2003年李荣融接任之初,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6户,2010年入围的中央企业是30户。
  不过,也正是这种加法让国资委和李荣融饱尝争议。央企从来没有从垄断的质疑中走出来,虽然李荣融从来都敢于正面回应这样的质疑,他辩驳这些企业已经身处竞争性行业,直指一些人斜着眼睛看人,但似乎无助于消解此起彼伏的讨伐声音。一面是中央企业的狂飙式增长,国有资产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面却是民营企业相继退出一些市场领域,这也使得中央企业身后的国资委和李荣融备受争议。很多分析人士相信正是国资委的强势导致了民资的败退。市场中一直流传着在他主导下起草的央企进退路线图。不过从未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对此予以证实。但是,中央企业的实际操作,几乎印证了这一切的真实性。
  李荣融在公众面前树立了雷厉风行和坦率敢言的风格。这种性格从他开始以厂长负责制接手一家国有企业就开始了。在那家无锡的企业,他大胆地裁撤冗员,以自己的方式重组经营层。这种看起来有些独断的风格,在他担任国企负责人之后却似乎看不到了。他在所有场合更多在承诺如何放权,不当老板加婆婆。这之后他力推中央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虽然这多少受到了新加坡淡马锡的公司治理启发,但与他当厂长的经历不无关系。李荣融从国企工人、车间主任而成为企业厂长,并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委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任职,这位当年的小媳妇明白被管得太多的企业会怎样。
  但是令人感慨的是,尽管央企董事会制度是他最为看重的制度变革之一,他始终无法真正放权却正是因为--他需要一个能够为出资人负责的董事会,不过这一步始终艰难。李荣融试图让企业真正成为企业,即使是那些背负着正部级头衔,任命权都在中组部的大家伙,不过对国资委来说,这仍然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这些显然也使国企始终无法摆脱某种泛政治化的符号,不管这样的符号是否恰当。
  在他任职之初,因为郎咸平的质疑,一场国资大讨论席卷全国,国有企业要不要民营化,成为各方人士正义的焦点,甚至很多人将这一争论上升到还要不要改革的高度。这一场争论似乎无疾而终。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己任的国资委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资委以政府机构少见的高效率,频密地出台各种国资规范和管控措施,这也奠定了今日国资角色定位的诸多坐标。不过历史总是有着其令人无法预料的一面--李荣融离开之时,由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发端,国企角色定位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重新寻找改革共识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实际上,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李荣融所掌控的并非全部。从国资委成立之初,一部国资条例就限定了国资委真正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和掌控者,此后的种种争议,则让金融国资始终游离于国资委的视线之外。而争议十多年的《国资法》最终实施,一年多来,留给国资委的却是更多的困惑--做一个纯粹的干净的出资人,这个法律确定的目标,但实现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管怎样,记住这个人吧。这个人34岁成为江苏无锡第一家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在他成为中国国有资产的大管家之后,却坚持不让自己旗下的企业成为小媳妇,发誓再也不当老板兼婆婆;他主导了规范国企MBO的一系列法规,但也经历了国企要不要民营化的大争论;他接手了196家中央企业,在他离开的时候,中央企业数目只剩下123家,可是这距离他的目标--50到80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他在任7年,掌管下的国有资产从7万亿增长到21万亿元,旗下央企年上缴利润超过万亿,可是任凭他如何解释,却始终无法让央企甩掉垄断的帽子,让自己远离国进民退的质疑。
  也许这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是李荣融无可回避地成为处在聚光灯下的那一个。与其把所有这一切看作李荣融个人命运的一部分,不如将其视为中国经济乃至政治变革的一段路。历史会记住李荣融,恰是因为这种历史变革中尚难定论的纠结和尚未完成的一切,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经.济.观.察.网 .文.钊)

 

  李荣融五年做了哪些事
  基于传递新闻价值之需要,特补发2008年09月10日国企杂志文章,以飨读者。
  国资委建立五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用他的话归纳,就是三句话
  李荣融的三句话
  国资委建立五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用我的话归纳,就是三句话:
  第一,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已经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都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一系列的相关法规、规章都已经出台。
  第二,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子,就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
  第三,成绩是比较显著的。这表现在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在增大。
  8月10日下午4时,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特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向中外媒体介绍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这次发布会表面上和李荣融以往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长期关注国资委的人会发现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李荣融第一次对国资委成立5年来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这实际上也是对十六大确定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这样的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由于时间较短以及媒体的热情集中在当前的热点问题上,这次发布会最终还是成为了一次例行的发布会。
  根据国资委为这次发布会准备的资料,结合长期观察、积累的素材,《国企》杂志力图勾画出5年来国资委主导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致轮廓。
  体制变革的重大步伐
  对国资委的5年进行概括总结,首先要从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谈起。用国资委的语言表述,5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重大步伐这几个字看似空洞,背后却蕴含着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革命性的变化。
  这一系列变化的起点要追溯到党的十六大。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
  至此,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进行将近十年后,开始触及宏观层面。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但这并不是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出资人机构。出资人权利分散在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经贸委、计委、中组部等部门。国有资产的资产权归财政部,投资权归计委,日常经营归经贸委,人事权归企业工委,这就是被戏称的五龙治水。这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意是要各部门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但各个部门对同一个企业发号施令,显然弊端甚多。五龙治水相互制约,有时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国资委的成立,宣布了这种政出多门的分权管理体制彻底终结。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真正改革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去年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说,十六大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方针。十六大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方针定了,国家统一所有,分级行使所有权,而且提出权利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方针。
  在上述背景下成立的国资委,肩负的胆子可不轻,李荣融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曾在文章中描述他面临的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
  5年过去了,现在来看看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的总结:
  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设立了国资委,全国大多数市(地)设立了国资委,没有单独设立国资委的也采取多种形式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些省市还积极探索了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国资委共制定和发布了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19个规章和104个规范性文件。各地国资委制订了1600多件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普遍实行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了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初步规范了中央企业的薪酬管理,强化了激励约束机制。第一个经营业绩考核任期(2004-2006年)成效明显,第二任期(2007-2009年)正在实施。各地国资委也先后对所出资企业实行了经营业绩考核。
  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加强财务监督,重点管好账本,研究制订了出资人财务监督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开展了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财务动态监测、会计核算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及中介财务审计监督等工作。稳步实施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制订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监事会制度,实现了监事会由事后监督向当期监督的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并开展了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国有产权交易平台,国有产权交易普遍进入市场公开操作。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逐步走上规范运作的轨道,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国企新路子
  国资委刚成立的时候,国有企业的日子还不好过。那时的中国经济刚刚走出低迷,亚洲金融危机、国企三年脱困等让人沮丧的记忆还相当清晰。而把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作为核心任务的国资委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回顾这几年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改革,人们可以发现一个核心主题:探索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5年来,李荣融找到这条路子了吗?
  我们先从一篇文章说起。2006年,国资委的各级官员、中央企业的头头脑脑们都开始议论一篇文章--《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搞好国有企业》,这篇文章发表在《经济日报》上,作者正是李荣融。国资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篇文章是李荣融关于国企改革多年思考的结晶,是他各种举措的理论出发点。
  这篇文章发表在国资委成立三周年之际,核心思想是: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按照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把国有企业真正塑造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国有企业就一定能够搞好。然后他分段论述了他理解的企业发展规律:首先要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重要的是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关键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切实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李荣融还表示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好搞坏,跟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所有制里都有好的企业,也都有差的企业,关键看是否按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
  按照企业发展规律办事--这或许就是国资委5年时间找到的新路子。
  在8月10日的发布会上,李荣融这样解释新路子:这条路子可以分两方面讲,一是从政府角度讲,这届政府把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的职能分开了。也就是说,长期困扰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谁到位了。从我们管理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责任落实。我们找到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责任落实的途径,从责任的落实到他们的年薪、奖惩、再到监管,都有一套法规。同时,市场化选聘人才,就是要挑选更能承担责任的人到该到的岗位上去。这五年取得的成绩,除了外部环境,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责任到位所激发出来的潜力。
  我们来看看国资委最新的总结:
  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下属子企业大部分实施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一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进行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19家中央企业按照《公司法》开展了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17家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3家企业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联合重组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整体重组步伐加快,有99家(次)中央企业进行了49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49家。中央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营业务分离重组工作加紧推进,整合了资源,减少了重复建设。各地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发展形成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有序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实施关闭破产项目5000户,安置职工1000万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33.8万人。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清理各类投资,压缩管理链条,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将管理层级压缩到三级以内。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一批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4-2007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从611.6亿元提高到1773.5亿元,年均增长42.6%。在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奖项和创新型企业试点中,国有企业均占有较大比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凝聚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和歼十飞机工程等更成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改革不断深化,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中央企业先后分七批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103个高级管理职位,目前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真正的脊梁
  中央企业被称为中国脊梁。我们知道,疲弱的企业不可能承担起脊梁的责任。过去5年,正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迅速强壮的5年。
  根据国资委的总结:中央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万户减少到11.51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加1000亿元。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内地企业26家,全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比2002年增加15家。
  企业强壮以后是不是愿意承担脊梁的责任?也是一个问题。下面是国资委自己的回答: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国有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石油石化企业在国内成品油与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努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确保国内成品油的稳定供应。电力企业加强电网改造,加快发展农电事业,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保障了电力供应。电信企业实施村村通工程,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国有企业更是发挥了特殊作用。面对2003年非典和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国有企业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全力以赴,为抗击灾害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在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国有企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2004年,中国石油、宝钢集团等6家企业率先发起了《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2007年,石化、钢铁、发电等八大行业的中央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比上年减少7.1%,二氧化硫排放比上年减少18.7%,部分企业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北京奥运会保障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奥运场馆建设。通信企业全面提高网络安全性,确保奥运通信畅通。电力企业全力保奥运供电和迎峰度夏。石油石化企业周密安排,增加库存,做好奥运期间油品保障工作。13家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开展金牌服务迎奥运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关国有企业落实各级奥运安保责任,做好奥运配套服务的安保工作。
  我们以国资委的总结,为本文简要的梳理画上句号: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得更好,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企》.杂.志 .郭.大.鹏)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