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启动时的“满堂喝彩”到如今市场上“人人喊打”,短短三年,券商直投的口碑缘何急转直下,几乎成了“过街老鼠”?
2007年9月,证券公司直投业务试点正式启动,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600030)最先获得券商直投业务试点资格。印象中,当初媒体对此是集体欢呼,庆贺一项新兴金融业务的出台。三年过去了,随着创业板的出台,券商直投项目开始批量涌现,并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随之而来的是直投口碑的江河日下。
目前公众对于券商直投的质疑集中在两点:第一是“直投+保荐”模式;第二点就是突击入股赚得暴利。从目前已经披露的12单券商直投项目看,除了海通开元入股东方财富(300059)(300059.SZ)不是“直投+保荐”外,其他11个项目全是“直投+保荐”。
而券商直投公司也普遍是做“Pre-IPO”投资,常常在上市前突击入股。国信弘盛入股钢研高纳(300034)从介入到上市只有6个月,中信全资子公司金石投资入股神州泰岳(300002)从介入到企业上市只有4个月。介入时间短,收益却不菲,国信弘盛5个项目平均收益超过8倍,金石投资的神州泰岳项目以8月17日收盘价计算,收益率更是超过10倍。
“券商直投部门对于投行部门的依赖是直投业务早期的一个现状,但是这种趋势正在转变。”某大型券商副总裁称,许多券商直投公司员工来自于投行部,最初开始投资的也主要是本公司保荐的项目。但是随着直投业务在盈利性上的体现,直投公司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上升,外部人才正占据越来越多的重要岗位。据其了解,多家券商直投公司在拓展外部渠道去寻找项目,部分直投公司外部渠道项目占投资项目总数的一半左右。
在经纪业务因竞争激烈而利润急剧下滑的今天,券商的利润今后将更多地依赖直投等新兴业务。但如今备受质疑的“直投+保荐”模式在操作中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呢?
深圳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合伙人提出一个建议:“券商直投自己保荐的项目应该有3年的锁定期,与保荐人的持续督导期保持一致。这样可以避免券商和公司合谋包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