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成下半年宏观调控重点
在楼市调控的关键期,中央高层再次表明态度。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市考察廉租住房、公租房等建设时强调,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条件。8月21日,李克强在江苏常州召开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把保障性住房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中央高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对加快保障房建设作出指示,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保障房已经成下半年调控的重点。李克强尤其还提到在保障房建设中,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安排好土地供应,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李克强同时要求,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负主责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全国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为了确保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5月与各省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行落实,同时将督促检查。
如今全年已过大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如何?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障性住房、棚改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供应量为4.2万公顷,占1至6月份住房用地实际供应量的75%;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供应量9472公顷,去年同期实际供应量相比增加约133%,保障性住房用地增长明显。
但数据同时显示,各地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实力度上表现不一。东部情况较好,如北京、天津和江苏等省市上半年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土地、规划、资金三到位,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而中西部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开工率和完工率则比较低,如鄂尔多斯,2010年计划新建经济适用房仅完成14%;而计划新建公共租赁房2085套,至今没有开工。
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难度很大,虽然住建部和各地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但是真正完成,不仅靠督查,还要靠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对于全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近日直言。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8月21日,李克强在江苏常州召开的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安排好土地供应,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健全责任制度,提高工程质量,公平公正分配,强化监督检查,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此前在北京考察时,李克强也指出,要从投资、土地、财税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尽快增加基本住房供给,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科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近期中央高层两次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显示保障房已经成为下半年调控的重点,也再次表明中央完成今年建设目标的决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而针对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检查,也已在相关部委中展开。本月11日,由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带队的督察组前往宁夏视察,拉开了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督查的序幕,而督查情况将作为全年住房保障考核的依据。早在7月底,住建部就下发了一份有关住房保障统计大检查的通知,检查内容涵括中央投资补助廉租住房项目的完成投资、开竣工、中央补助资金到位、土地供应,以及廉租住房保障户数、保障资金筹集等重要指标。
而国土部近期也表示,下半年会加大对各地尤其是重点省份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情况的督促力度,而土地督查部门已经将这项工作列为第三季度例行督查的重点。
保障房融资难题待解
尽管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在供应量上增加明显,但在资金的配套和投入上仍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这也使得今年能否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充满着不确定性。上海房地产研究专家杨红旭认为,由于需要大量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障建设一直不是很积极。而且今年的调控对各地的土地财政收入影响比较大,投入保障性住房上的资金也比较紧张,保障房的土地规划总量虽然足够,但是实际开工建设的项目比例不高。
对于今年计划建设580万套保障性住房,有业内人士统计认为,除建设所需的4000亿元资金外,土地的无偿使用将减少土地出让收入2500亿元,另外各种税费的减免也将减少政府收入1500亿元,8000亿元的资金缺口将使得地方政府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乐观估计今年能完成该计划的50%。
与此同时,据有关媒体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保障房投资额为433.19亿元,同比减少1.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1个地区的保障房投资额同比在减少。其中中部和西部分别减少7.5%和21.7%,东部尽管增长12%,但几乎全部来源于广东省的增长,其2010年保障房投资额增长275%,为全国之最。在东部11省市中,仅有3省市的保障房投资额同比增长。
为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中央已经下达600多亿元资金,有关政策措施均已确定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在上月强调。同时,8月5日,包括北京、天津等28个城市成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城市,133个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为申请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额度约493亿元。
但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看来,保障性住房所需资金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解决,而资金的困难只是认识问题,主要还是看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想干就一定能干成。
王珏林的话并非虚言。据了解,即使未能成为此次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城市,但常州市近年来采取包括集中新建、分散配建、定向代建、批量收购、零星收购和园区自建等六种方式筹集保障性房源,已经形成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常州近期还组建了公共住房建设投资公司,以该公司为住房保障的投融资平台,通过土地运作、市场融资,快速解决住房保障的资金难题。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融资总额达到40亿元,保证了住房保障所需要的资金。(.中.华.工.商.时.报 .石.俊)
房价不得不降的五个信号
房地产调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房价不降更有力的整治措施就会层出不穷。这个结论是在仔细分析最近房地产调控进程中的五个信号后而得出的。
信号一:中央决策层重申,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不会松动。
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苏省常州市主持召开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各地要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在此之前的8月13日,李克强在北京市考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时就做过同样的指示。
这被业界认为终结了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松动的幻想。未来,各方面会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来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
信号二:国土部等相关部委整治房地产乱象态度明确,措施得力。
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要执行部门,国土部于日前通报了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情况。该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廖永林司长表示,各地上报的2815宗闲置土地中,因毛地出让拆迁难、调整规划等政府和客观原因造成闲置的约占六成以上。廖永林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形势不断向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清理查处工作,务必于10月底前基本完成查处任务。
国土部晒地并限定查处完成时间,表明在部委这个层面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措施已经指向了问题的核心。闲置土地如果被彻底清查,屯地开发商或退出或加速开发,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据了解,其他相关部委也在抓紧制定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得力措施。
信号三:预售资金专户管理,直击开发商软肋迫其就范。
在北京拟出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消息公布后,各地也将采取类似办法的新闻就频频见诸报端。该办法的基本框架是,今后房地产企业或将不能直接收存预售资金,将统一划入监管账户。如需用款需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加以确认,分四个资金使用节点,每次使用不得高于总额的25%,且每个资金使用节点只能提出一次用款申请。
业界专家认为,这个办法如果能够在各地顺利实施,就打在了开发商的七寸上:房地产项目公司就不能随意动用预收资金,开发商的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该政策实施后,房地产开发商将加快销售流程,以期快速回流资金,避免资金链出现问题。加快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价促销。
信号四:银行可承受的房贷压力从年初的30%提高到50%,房地产调控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日前,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会上披露了最新房贷压力测试结果。钱文挥表示,即便在房地产下跌50%的极端情况下,交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约1.6个百分点,个人按揭不良率增加约1.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不良率改变仍相对较小,风险不大。
其他银行进行的房贷压力测试结果也非常乐观,从年初测试的可承受30%的压力普遍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
银行可承受房贷压力的提升,将极大的促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而且这种落实是在能够完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
信号五:开发商逐步认识到了房地产问题的关键,不再寄望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放松。
作为公认的意见领袖,任志强对房地产调控的看法可以影响一批开发商。8月12日,任志强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表示,政府有时候希望做事,你就得配合。我们最担心政府继续拿出一堆东西,那一堆东西其中有一些准备使用核武器,你干嘛非得让政府把核武器都用出来,你要从了,就不用把核武器拿出来了,任志强还对台下数百开发商发出呼吁:我都从了,你们也从了吧。
任志强的观点能够代表相当部分开发商的想法。他能说出上面这番话,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房地产问题的关键。如此,再寄望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放松就太不明智了。
现在,各界都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房地产调控的确是真调控。定义为真调控的理由有四:一是房地产泡沫威胁到经济和金融安全;二是高房价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冲突;三是房价问题不解决政府信用就会受损;四是调控对象开始指向了地方政府。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调控目标焉能不实现。(证券日报 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