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重量级投资者为通缩作好准备
瑞 银:中国消费增长率全球最快 压根不需要扩大内需
曹仁超:牛市二期炒股不炒市 优质股千万别减仓
谢国忠:二次探底之忧仍存 A股无大反弹
格林斯潘:房市下跌或使美国经济再陷衰退
央 行: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巴曙松:楼市调控不会引发经济二次探底
李稻葵:未来十年还是我国经济黄金发展期
劵 商:亚运板块机会来临
花 荣:已经瞄准了一只股
易宪容:地产泡沫吹大了,要调控
重量级投资者为通缩作好准备
亚洲华尔街日报文章分析,全球一些领先投资者对于通货紧缩越发担心,正重新调整他们的投资策略,为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的物价下跌作准备。
债券基金重量级人物格罗斯(Bill Gross)、投资经理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对冲基金经理泰珀(David Tepper)和福尼尔(Alan Fournier)是正为通货紧缩作准备的知名投资者。通货紧缩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和世界股市严重受创。
一些投资者因着通货紧缩预期调整了他们的投资组合这些投资者称,经济数据疲弱,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全球决策者不愿、或不能采取更多措施提振经济增长,是他们安排市场头寸所基于的考虑。
格罗斯说,通货紧缩不仅是人们显示好奇心的一个论题,还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格罗斯运营着总值239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旗下的总回报基金(Total Return Fund)。他指称过去两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下降0.1%,他说,这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正滑向通货紧缩。
这些投资者要小心行事才行。市场中的许多人嘲笑通缩将持续的可能性,认为美联储(FED)和其他央行将采取根本措施抑制物价下跌。紧跟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通缩恐慌没有成为现实,主要归因于各央行的干预。
许多明星投资者认为通缩持续的说法并不确定,并预期,由于通缩很有可能成为现实,美联储和其他政府官员将采取根本措施遏制物价下跌。
通缩的初步迹象令格罗斯等人吸纳债券和派息股票等附息投资项目的大量头寸,他们还开始买入防范股市可能下跌的投资工具。在物价下跌时期,企业很难获利,令其股票承压。
近期数据要为这些忧虑负责。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1.1%,周五美国公布的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价(GDP)显示,美联储密切关注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增长1.1%,为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增幅。圣路易斯联储银行行长布拉德(James Bullard)上周对可能出现日本那样长的通缩时间和经济缓慢增长发出警告。
这些谈论通缩的主流言论是仅仅两个月前趋势的大逆转,当时交易员关注的重点是通胀而不是通缩。基金经理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以对美国楼市的押注而闻名,像他这样的投资者吸纳了黄金头寸,并抛出美国国债。
最近几周格罗斯大量买入美国国债。根据晨星(Morningstar Inc.)数据,国债目前占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回报基金投资组合的约51%,3月底时还不到33%,这是过去六年来该基金持有国债最多的时候。该基金今年迄今累计涨7%。
泰珀管理着150亿美元对冲基金Appaloosa Management LP,在他的投资组合中,约70%是银行和其他机构的BB级和BBB级债券。BB级是投资级债券中的最低等级,BBB是垃圾级债券中的最高等级。投资者说今年初投资组合中63%为这些债券,今年至今共计涨约12%。他坚持买入在经济增长疲弱、可能出现通缩时期内,有望带来丰厚收益,但相对安全的债券。泰珀说,我担心经济缓慢增长可能导致定价面临更严峻的环境,这意味着即使整体经济出现通胀,但一些行业也会出现通缩。
人们认为通缩有害,一旦发生就很难解决。物价下跌将使企业和消费者不愿支出和投资,损及企业获利,从而伤害经济。通缩由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下降、支出下跌及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引发,所有这些因素都会迫使企业降价。
Argonaut Capital近期对投资者说,我们担心未来几个月美国核心通胀数据可能将陷入完全的通缩区域,这对较长期固定收益产品来说应是利好。该公司今年迄今回报率大致持平。
瑞银:中国消费增长率全球最快 压根不需要扩大内需
既然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增长比原先更快,而且轻松地度过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受困于内需不足的说法却广为传播。
目前,关于新兴市场最流行的话题依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能走出低谷并创造真正的国内增长引擎吗?
显然,这是个错误的问题。它乃是基于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根本性误解。从数据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需压根儿就没问题。因此,靠戏剧性的政策调整或改革来释放巨大经济能量的问题并不存在。
新兴市场的消费低迷吗?根本不对。1997年-2002年危机期间,新兴市场的消费与发达世界差不多。但2003年后,新兴市场的消费暴涨,年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7%-8%,超出发达国家5个百分点,令人咂舌。
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略有下滑。但此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重新以6%的速度飙升,而实际增长率可能更高。这个速度再次遥遥领先于大病初愈的发达国家经济体。
既然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增长比原先更快,而且轻松地度过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受困于内需不足的说法却广为传播?
这部分要归因于所谓外部盈余的误导。
过去十年的绝大多数年份,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顺差。如果一国外部盈余日渐增加,那肯定是国内消费低迷的信号。这样说对吗?
不对。事实表明,新世纪头十年,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和经常项目顺差几乎全部集中在石油输出国和中国。这两个地区,国内消费的增长率绝对是最快的,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过去十年,对任何密切跟踪这些经济体的人而言,显而易见,国内消费不足和投资萎靡不振,并不是问题所在。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上述两个地区,我们可观察贸易等式的供给一方。对石油国家而言,内需增长多快其实无关紧要。与十年前相比,目前全球油价涨了六倍。贸易条件上如此规模的外部冲击,石油国家的经济根本没有能力吸收。
再来看中国。内需也不是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在住房、汽车和其他耐用品上的消费,增速惊人,史无前例。为满足上述需求,中国的钢铁、原材料和设备生产大幅增长,结果,中国大陆开始输出过剩的重工业产能。
由此可见,扩大内需纯属神话。这种论调认为,新兴市场国家为实现贸易再平衡,应采取刺激国内消费的办法,确保国内经济更快增长。但正如上所述,过去七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消费增速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如今这种增长还在持续。
正如我们多次重申的那样,并不需要为新兴市场国家寻找拉动内需的引擎。我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需早就启动。相反,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必须确保新兴市场国家强大的需求增长,不被供应能力更为强劲的增速制服(这包括名义的和真实的增长)。
也就是说,新兴市场国家,为实现真正的再平衡,经济增速需要放缓,抑制经济的供给一方,保持内需的较快增长。
在石油国家,与早先泡沫最盛时相比,全球原油价格下跌近一半,同时外部贸易顺差也被砍去了一半。因此,对石油国家来说,这种调整已相当显著了。去年,中国贸易顺差也出现大幅下滑。尽管,至少有部分下降乃是地方过度刺激经济的短暂后果。但是,作为一种结果,中国大陆还要做得更多才行。
但是,在我们看来,真正繁重的工作将不得不靠供给导向的措施,比如推行产业准则、提高生产成本以及调整汇率,而非让消费者多花钱等臆想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