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食品类价格压力加大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在其近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的严重干旱以及中国十年不遇的洪灾在食品市场掀起一场完美风暴。主要因食品类价格压力加大(7月份的食品价格上涨6.8%,非食品价格则上涨1.6%;食品共占全国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近三分之一),中国的通胀再度穿越3%的官方目标,于7月份升至3.3%。自6月中旬以来的猪肉价格上涨以及洪灾导致蔬菜和粮食种植中断,是推高消费物价指数的重要因素。然而,相对于2007-2008年的情况(食品价格上涨带动
消费物价指数于2008年3月升至8.7%的高位),我们预计这些因素只会引发短期的通胀效应,年内剩余时间国内供应将逐步回归正常。原因是秋粮的种植面积增加预期令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向好,以及政府对猪肉市场的干预力度加大,以防价格极度波动。有鉴于此,近期国内及国际粮食生产中断对中国主要食品行业的影响似乎相对温和,而且影响时间较短。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严峻形势之后,猪肉行业正在受益于生猪价格的上升周期。
除大豆(在中国归类为粮食)之外,中国的粮食市场相对不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粮食主要用于自给,且国内价格受政府管治。然而,因玉米进口价格偏低,且国内供应趋紧,中国2010年的玉米进口大幅增加。
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国总共订购120万吨美国玉米,而去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总量为50,000吨。在过去数月,中国产生少量玉米净进口。尽管中国的玉米进口量或将增加,但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玉米净进口。中国的自给政策反映进口主要用于补足国内供应缺口,以及抑制国内价格上涨。在此背景下,全球玉米价格将受到中国采购的支持。
中国等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的食品需求加大、天气变化、可耕地有限以及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等因素,无疑利好在平衡全球食品供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粮食贸易公司。
I. 中国洪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因投资者预期近期中国的洪灾将推高食品价格,中资农业股最近表现出色。近来,中国遭受了十年不遇的洪灾,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影响农业生产、破坏蔬菜作物、造成牲畜死亡和运输中断。这些因素导致7月份的蔬菜价格较6月份上涨12%。
据报道,截至7月30日,中国的洪灾共毁坏920万公顷作物。尽管整体的生产损失尚无法准确估计,但如表1所示,在中国的三大粮食产区,预计稻米受洪灾的影响最大。一系列经报导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当期收割期的稻米产量将按年减少7-10%。中国每年近三分之二的稻米产量为中稻(于9月份收割)。尽管媒体报道称中国增加了向越南的稻米进口,以应对今年的干旱及洪灾引发的减产,但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似乎是越南的稻米价格较低。食品保障预期不会成为主要问题,中华粮网(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子公司)的一位分析师预计,政府的稻米库存能够满足2.1个月的消费需求。
中国粮食信息网将2010年的玉米产量预测维持在1.68亿吨。相对于稻米,严重洪灾过后的玉米产量通常旺盛,而中国的小麦年产量中以冬小麦为主。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尽管受不利天气的影响,今年的冬小麦产量(5-6月份收割)为1.088亿吨,略高于去年。全年小麦总产量预计将连续第七年实现增长,达到1.15亿吨,而小麦的年消费量预计约为1.05亿吨。
尽管年初华南地区的干旱导致夏季的粮食产量按年减少0.3%至1.231亿吨,但秋粮的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且农业部之前曾表示今年的作物生长情况好于去年。
II。中国及国际粮食价格
自5月份洪灾发生以来,中国的国内粮食价格基本未发生变动。根据农业顾问公司JC Intelligence及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同期小麦、玉米、大豆的批发价格以及稻米零售价格的变动分别为+2%、+3.6%、-0.5%及+2.4%。
除大豆外,中国的粮食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原因是中国实施自给政策、规范的粮食销售机制以及动用政府储备作为稳定价格工具。中国的粮食净进口以大豆为主,2010年的月度平均净进口量为430万吨。农产品(多数为大豆及棉花)占中美贸易额的13%,也是美国实现盈余的唯一贸易类别。2009年,中美的大豆双边贸易总额约为90亿美元,预期该数据将进一步增加。上半年,充足的供应引发全球大豆价格的下行压力,但7月份美国的干旱气候导致美国的现货价上涨4.7%,阿根廷及巴西的现货价上涨8%。然而,这些价格仍低于2009年的水平。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0/11年的大豆产量将较2009/10年减少3.24%至2.51亿吨,但仍在历年中排名第二。2010/11年全球的大豆消费量预计为2.48亿吨,这也使大豆产量连续第二年超过需求量。
近月来,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大幅增加,进而引发中国对玉米进口的依赖加大的巨大预期。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国从美国订购玉米120万吨,而去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总量为50,000吨。使用玉米的各个行业(包括动物饲料、燃料、化学品及食品)将继续为需求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种植土地有限、水质能因素将继续限制供应量的增长。
相对于中国国内市场,自5月份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玉米、大豆及稻米期货价格的变动分别为41.8%、8.5%、6.2%及-13.7%(见表3)。因俄罗斯为应对干旱及森林火灾对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而对粮食出口实施限制,近几周国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此外,加拿大、欧洲、哈萨克斯坦及印度的局部地区也发生粮食生产中断的情况。
在平衡全球食品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粮食贸易公司现处于有利地位。今年的异常天气导致各国的粮食收成出现严重差异。由生产中断引发的出口限制导致全球供应进一步趋紧。因此,从事农业商品采购、运输及加工的大型跨国粮食贸易公司迎来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全球粮食需求不断加大、天气变化、可耕地有限及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的背景下,未来这些机遇或进一步延续。
大麦价格上涨对啤酒生产商的影响
相对于从国内采购大多数原料的中国国内食品加工公司,主要啤酒生产商的大麦供应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受俄罗斯及加拿大减产预期的影响,在过去两个月,饲喂大麦的期货价格上涨超过一倍,但啤酒大麦的期货价格仅上涨32.8%,并于上周见顶后回落11%。俄罗斯及加拿大两国的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20%。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啤酒大麦目前的价格远低于其在2008年创下的历史高位。
III。猪肉及蔬菜价格推高食品通胀
猪肉及生猪价格
近几周,猪肉批发及零售价格有所反弹。7月份,猪肉批发及零售价格(里脊肉及排骨)已上涨7-8%。鉴于猪肉在食品成分中的占比达到9.26%,而食品占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约三分之一,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将导致7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约0.24%。年初猪肉价格大幅下跌,上半年整体呈现较大波动。自4月份以来,政府5次采取市场干预,通过提高猪肉库存为价格提供支持。然而,因猪肉的冷冻寿命约为6个月,储备的猪肉未来几个月可能流入市场。另一方面,9月份是传统的猪肉需求高峰期,这将为需求面提供支持。综合这些因素,猪肉价格的前景并不明朗。
自年初以来,供应链上游的生猪价格的波幅甚至更大。仅在上月,猪肉价格就上涨16%。尽管如此,目前的价格相对于历史水平仍属温和,生猪养殖商的盈利水平仍然偏低。生猪养殖的盈利水平通常由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率衡量,盈亏平衡点约为6。上半年,生猪玉米价格比持续下跌,并于6月份跌至历史低位5,随后仅反弹至6以上。
2009年,国家发改委颁布防止猪肉价格过度下跌的政策,为农民提供了一项支持措施。政策规定,倘生猪玉米价格比连续四周维持于5.5至6之间,政府将增加中央及地方的冻猪肉库存。低于5.5,政府将进一步增加猪肉库存,并发放补贴鼓励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库存。事实上,政府在干预食品市场时必须考虑对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1月份,生猪玉米价格比约为6,但政府以低于市价40%的价格出售冻猪肉,导致该比率进一步跌至约5。鉴于政府目前拥有大量的冻猪肉,且通胀已超过3%的红线,预期政府将于未来数月出售冻猪肉,缓解通胀压力。
展望未来,我们看好一体化经营程度更高,且在供应链上的职能不只一项的公司,这些公司能更有效地应对原料价格的上涨。此外,我们也看好能更好地从政府对该行业的整合中受益的企业。
蔬菜价格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6至7月份,18种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格上涨11.3%,并于8月份前两周进一步上涨3.4%。在各组主要食品中,难以储存的新鲜蔬菜的价格波幅最大。尽管多数新鲜蔬菜的价格有所上涨,但由天气引起的供应中断应仅为暂时现象。因产品组合的批发价格变动相对较小,而出口价格基本按合同执行,大型多元化农场的盈利所受的影响可能有限。
沈雪峰:看好大消费概念
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安全区域,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加仓?是本次巡讲中华安基金管理公司金牛基金经理沈雪峰讨论的主题。
对于传统行业,沈雪峰认为整体机会不大,传统领域的利润是一个逐步流出的过程,我们以前看到非常暴利的钢铁、石化、水泥、有色,这些重工业的利润正逐步向新产业领域流出,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会很长。我们认为,传统行业领域适合做波段性投资,这种投资将集中在政策改变的行业。
对于房地产这一分歧较大的行业,沈雪峰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政策放松的迹象,对于这个板块的投资,还是要看三季度到四季度房地产的价格和销量。高压政策有可能持续的时间很长,但是明年一旦市场有所放松,房地产的反弹会具有报复性。
沈雪峰长期看好的是大消费概念。她认为在基数比较低的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品牌的消费将会有巨大增长。而且从消费属性来讲,这种增长是能够持续的。这是我们公司目前重点配置的方向。沈雪峰说。
今年上半年,医药板块的表现非常突出。沈雪峰认为,医药板块从属性来讲也属大消费概念。从医药股市值表现来看,整个医药行业市值占比还是非常小,从发达国家来看,它们的市场占比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水平。
展望未来的投资前景,沈雪峰建议投资者,如果在三季度仍有疑虑的话,可以继续观察到四季度。那时应该是一个投资播种的季节,无论你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基金,从现在应该可以开始准备,或开始定投。我想时间不一定要特别长,可能到明年上半年就会有收获。
许万国:市场中期横盘概率大
A股市场经过前期的反弹之后,在2700点附近出现了单日较大的跌幅,对此业界观点不一。长信金利基金基金经理许万国认为,面对波动的市场环境,在看清市场中长期运行环境的前提下,秉承对策重于预测的理念可能效果更好。
许万国分析指出,目前全球股票市场面临共同问题,即外部环境后危机阶段的政策退出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波动。而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又有巨大差异。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既要防通缩又要防滞胀,因此其政策退出面临的约束条件更严苛,处理起来也更难。对中国来说,是要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同时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中国的政策退出事实上早就开始,今年以来的系列退出政策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抑制房地产泡沫、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行政管理的改革。这些政策导向都是中长期的,目的还是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但是要在防范和抑制资产泡沫和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完成上述使命,无疑困难重重。
总体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经济环境还是政策环境,都很难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很难走出趋势性上涨的行情。
许万国表示,从A股市场内部的结构看,根据安信证券统计,大约65%~70%的公司估值已经合理甚至略有低估,这部分市值下跌的幅度将有限;目前市场上资金较为青睐新经济主题的新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但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真正能持续成长的上市公司大约占当年上市公司的6%~8%。所以目前市场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市场趋势性下跌的条件似乎也不具备。
综合上述分析,许万国认为,市场中期进入无趋势横盘阶段的概率偏大,而且不排斥这个阶段会比较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