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农业为依托大力推进地域工业化进程_股票_证券_财经

陕西以农业为依托大力推进地域工业化进程

加入日期:2010-8-12 12:10:29

  地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地域经济的根本出路是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推进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了全面了解陕西县域工业化发展情况,本文对全省县域工业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就近年来全省地域工业化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一、陕西地域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以来,陕西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各县市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县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83个县(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8.7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财政总收入482.23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5.1:56.6:28.3,和“十五”时期相比,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一)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

  农业产业向工业化转移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由之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较强的支柱产业,全省各县也出现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0家,比2004年增加21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0亿元,实现利润36.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1.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倍、4倍和3.7倍。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增强

  工业强,则县域强。近年来,陕西县域工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快速发展,形成陕西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特别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带动和支撑陕西工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2009年,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较2004年增长3.8倍,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25.82亿元,比2004年增加20.5亿元。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发展的特征。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2.2%提高到56.6%,5年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

  在省政府确定的“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带动下,陕西涌现出了神华、金堆城钼业、黄陵矿业、东岭,彬煤等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型工业企业,特别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

  (三)坚持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西部大开发推动了陕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较快发展。2009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4.6%,较2004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城镇人口达到886.58万,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47.9%。近年来,随着陕西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周边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一批加工型、商贸型、资源开发型、教育科技型小城镇逐步形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凤县,是陕西一个山区小县,经济基础较差,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较上年增长22%。城镇化率达到49.7%,较2004年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收入12亿元,2009年跻身陕西十强县之列。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县域工业增添新活力

  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全省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省县域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8.5%,较2007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发挥了极大作用。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48.6%,比2004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个体经营户64.78万个,比2004年增加33.24万户,其中个体工业3.44万户,比2004年增加1.16万户,增长51.2%;个体工业从业人员13.85万人,比2004年增加4.65万人,增长50.5%。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2.31万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72.9%,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占比达38.9%。其中不乏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成为陕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排头兵;“银桥乳业”、“老牛面粉”等国家名牌产品逐步成为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标杆。

  (五)能源工业迅速崛起,形成县域工业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陕西能源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劲旅。陕北聚集了陕西多数能源大县,像神木、靖边、府谷、吴起、安塞、志丹、黄陵等县依靠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通过建立工业园区资源转化,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陕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中是陕西装备制造业基地,聚集着全省尖端的装备工业企业和技术,经济总量在全省独占鳌头,但近年来由于陕北经济的迅速崛起,经济总量比重相对缩小。陕南山区县较多,资源少,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中药材、有色矿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经济总量相对偏低。2009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中陕北独进7位,其中4个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前5名都在陕北,均超过10亿元。陕西县域经济呈现“北强南弱”格局。

  资源县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陕西能源化工业总量的扩张,在“十五”时期超过了装备制造业,成为陕西第一支柱产业。自2007年神木跻身全国百强后,2008年靖边也跨入百强行列。西部百强由2004年的4个增加到2008年的9个,其中陕北囊括7个。2009年,府谷凭借资源工业优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跃居陕西十强县之首。在今年全国县域经济评价中有望进入全国百强,西部百强也将再添新丁。

  二、陕西县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基本评价

  (一)总体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实力评价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县域完成GDP4148.76亿元,比2004年增长2.5倍;人均GDP17205元,比2004年增加12363元;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5.82亿元,增长近4倍;地方财政收入177.92亿元,增长2.2倍;人均财政收入2000元,增长2.3倍;城镇化率达到34.6%,提高8.1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提高1589元。2009年,十强县平均实现GDP142.75亿元,是2004年的3.5倍。

  2、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陕西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改革步伐,县域工业经济取得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2009年,全省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51.6%,比2004年提高14.6个百分点。2009年底,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5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9%,比2004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0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9%,比2004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53.5亿元,占41.4%,提高7.3个百分点。

  (二)全省县域工业化程度评价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和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工业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并以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的全面提升。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有四项指标: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3000美元为中期阶段,5000美元为后期阶段;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大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在工业化初期,三大产业结构为:一产小于33.7%,二产大于28.6%,三产大于37.5%;工业化中期为:一产小于15.1%,二产大于39.4%,三产大于45.5%;工业化成熟期为:一产小于14%,二产大于50.9%,三产大于35.1%;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中期为49.9%,成熟期为65%以上。2009年,陕西县域人均生产总值17205元,即2500美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7%;三大产业结构为15.1:56.6:28.3;全省县域城镇化率为34.6%。依据以上标准,陕西人均GDP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率达到中期水平;产业结构除三产比重偏低,一、二产业均达到中期水平;县域城镇化率偏低,还未达到工业化初期阶段。总体判断:目前陕西县域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阶段。

  (三)三大区域工业化程度评价

  从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看,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各不相同。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

  陕北是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陕北县域GDP总量达到1714亿元,是2004年的5.4倍,占全省县域的比重由2004年的26.4%上升到2009年的41.3%,人均GDP5500美元;工业化率达到69.5%,三大产业比重为6.3:71:22.7;城镇化率为39.3%。根据工业化程度标准测评,陕北工业化程度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的主要因素,也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9年,陕北对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4%。

  关中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工商业基础较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居重要位置。近年来,关中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关中城市群。2009年,关中县域GDP总量达到1755亿元,是2004年2.8倍,人均GDP1900美元;工业化率为44.4%,三大产业比重为19.5:50.4:30.1;城镇化率34.5%。根据工业化程度标准测评,关中县域工业化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阶段。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鱼米之乡”的山间盆地,生态环境好。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发展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9年,陕南县域GDP总量达到680亿元,是2004年2.7倍,人均GDP为1500美元,工业化率25.3%,三大产业比重为25.4:36.7:37.8,城镇化率31.6%,根据工业化程度标准测评,陕南县域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工业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

  (四)十市县域工业化程度评价

  下表是2009年度全省10个设区市工业化主要指标,根据表列数据和工业化测评标准可以看出,延安、榆林除三产和城镇化率指标偏低外,其它均达到工业化成熟期水平,可以说延安和榆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成熟期过度阶段。西安和宝鸡市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基地,二产特别是工业比重较高,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标准,其他指标相对较弱,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渭南、咸阳、铜川工业和二产比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他指标处于初期阶段,总体看,这三个市工业化程度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各项指标均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化水平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各市的城镇化率都未达到工业化中期标准,普遍偏低。

  三、陕西县域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各省情况看,沿海发达省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自动化、程控化和集约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与之相比,陕西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其核心的制约因素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间工业化水平差异较大,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

  (一)投资拉动难以持久,产业升级面临新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投资拉动增长难以为继,加上国家相对的货币紧缩政策,投资将得到一定的控制。2009年,陕西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2%,随着总量的扩张,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投资项目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工业新增项目的投产和扩产。陕西虽是能源生产省份,但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为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和优化产能结构,关闭淘汰部分高耗能落后产能企业和设备在所难免。陕西县域工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科技含量较低,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压力。

  (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数据显示,陕西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41.38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5%;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1%,县均人口为全国平均值的65.7%。2009年,陕西完成工业增加值357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7%,而发达省份已在10%以上。2009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77.9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641.14亿元,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许多县靠“补贴财政”过日子。在全省县域三大产业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在38个工业行业中,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三大资源性行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大部分行业都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县域间工业发展极不均衡。另外,陕西县域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县城镇化率未达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而且县域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还低17个百分点,充分说明陕西县域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城市集聚效应不强,城镇化进程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三)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撑面比较单薄

  陕西工业主要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工业结构偏重。2009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4.9:85.1,全国为28.6:71.4,能源重化工产业占据了陕西工业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产业主体主要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整体效益低。而且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大,一旦价格回落,能源主产区经济势必联动下滑,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陕北经济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证。如延安市第二产业比重为75%,石油行业占到工业90%,“油主沉浮”在经济中表现的异常突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油价大幅走低,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近7个百分点,全省许多县也因此在县域经济考评中位次后移。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的第二主导产业,一些领域,如输变电行业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但总量规模较小,缺乏高端核心技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程度也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如医药、建材发展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未来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而陕西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陕南较少。工业发展较慢,就很难从实力上支持农村和农业。由于资源、基础、投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陕北、关中、陕南工业化进程差距明显,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和水平。2009年,83个县平均生产总值49.99亿元,有53个县未达到平均值,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66个县未达到平均水平,比2008年有所增多,表明陕西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且绝对差异有扩大之势。

  同一区域也因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如延安市,“南农北油”的产业格局使得延安市南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全市既有跻身十强的县,也有位居后十位的县。2009年,北六县人口是南六县的1.4倍,但经济总量是南六县的2倍,北部的志丹、吴起、安塞三个县经济总量占到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的44.9%,北六县财政总收入是南六县的2.9倍。北部志丹县人均GDP达8.87万元,居全市第1、全省第2,是南部宜川县的9.7倍。

  (五)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资源利用粗放,能源消耗大,生产环境形势严峻是陕西县域经济走工业化道路面临的又一大难点,而且这一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从陕西产业结构看,重化工业比重过高,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火力发电项目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势头,加之资源类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对陕西工业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陕西省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虽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效率不断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目前陕西省经济增长依然依靠投资拉动,高投资需要某些高耗能行业的高增长,因此也带动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陕西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增速高位运行,呈扩张态势,给节能降耗带来巨大压力。2009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多半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工业园区数量多而散,产业附加值较低

  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成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发展,繁荣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但在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数量过多、过散,有的园区规模偏小,产业规模效益不够;有的园区规模虽大,但特色不明鲜,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有的园区龙头企业带动性不突出,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部分园区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制约了以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的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陕西县域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发达省份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各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域工业为抓手,全面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是把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围绕“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工业发展战略,引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项目聚集、产品聚集、品牌聚集、产业聚集,改善工业分布零散的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双轮驱动,相互支撑,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四是不断延长资源优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一批与本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出特色品牌。五是继续做大能源化工产业。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为重点,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开发,推动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能源化工大省,提升陕西经济实力。

  上一条: 下一条:广东现代产业发展良好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Newshoo)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