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期央票停发 准备金上调露前兆?_股票_证券_财经

三月期央票停发 准备金上调露前兆?

加入日期:2010-8-12 18:42:23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中国CPI高企伴随三月期央票停发 准备金上调露前兆?
  * 三个月期央票暂停发行,疑为上调存款准备金前兆
  * 短期央行启动紧缩调控可能仍低
  * 三月期央票何时恢复发行有分歧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停发三个月期央票虽不是什麽新鲜事,但结合7月物价创出21个月新高,部分神经敏感的市场人士不免心生猜疑,这会否是存款准备金率调升的前兆.
  但分析人士指出,三月期央票停发过去也曾经发生,主因是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造成一级市场需求不济.虽然7月CPI偏高,长期看央行确有控制过剩流动性的必要,但在经济减速现状下,紧缩调控出台并不适宜,短期调升存款准备金可能仍低.
  过去停发的时候,CPI涨得不像现在这麽高,大家也不怎麽紧张,...,现在情况不一样,7月CPI确实很高啊.上海的一银行交易员指出.
  他认为,7月CPI涨幅创出高点,如果三个月期央票停发持续,央行维持偏弱的回笼资金力度,过剩的流动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或许那时央行就不得不上调存款准备金了.
  中国周三公布的7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确认经济减速趋势.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升至3.3%的21个月高点,主要源于翘尾因素及粮价上涨.
  而紧跟着周四,本应发行的三个月期央票却再度暂停发行.前次停发还是在7月1日.
  上述交易员指出,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压力,央行可能会考虑微观经济体在流动性需求不强的情况下,首先将过剩流动性进行锁定,降低通胀压力,然後再通过财政政策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虽然短期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不大,但三月期央票若持续停发,可能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征兆.
  央行当前公开市场央票发行状态一般为周二发行一年期央票,周四发行三个月期和三年期央票,其中,三年期央票为隔周发行.不过此前因需求低迷,三月期央票发行也偶有暂停.
  **公开市场的两难处境**
  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势头愈发明显,然而CPI高企,似乎让中国经济出现滞胀迹象,央行徘徊于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这也造成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中的两难处境.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不影响货币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而可以有效的回笼过剩流动性.上海的一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指出,本来公开市场是很好的途径,但现在央行又要维持很低央票发行收益率水平,又要回笼资金,确实很难兼顾.
  他认为,当前过低的央票发行收益率水平确实弱化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若是持续的回笼不力,从长期来看,确实存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央行公开市场已连续四周实现净回笼,但合计回收流动性仅2,340亿元.在此之前,央行连续八周均为净投放,累计向市场注入资金达9,370亿元.
  但对于目前央行是否即会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控制通胀水平,市场大多数人士还是持否定态度.
央行现在也是在持续的小幅回笼资金,...,公开市场调控也不是完全无效.北京的一银行交易员称,再加上央行还需要判断CPI偏高的情况是不是可持续的,以及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势头限制了紧缩调控工具的使用,央行货币政策很可能正处于观察期.
  市场没必要过于紧张,该交易员表示,央行还需要时间判断CPI趋势,暂时不会有大动作.
  **停发主因需求不足**
  对于本周三个月期央票的暂停发行,大部分市场人士仍认同主要还是源于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致需求不济.
  中债登银行间中央银行票据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三个月期央票的最新收益率为1.7322%,而上周发行的120亿元三个月期央票,发行价99.61元,对应收益率持平于1.5704%,目前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接近20个基点(bp).
  三个月期央票暂停发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没什麽需求.东莞商业银行的债券分析师杨鹏表示,一二级是市场利差倒挂,参与一级市场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央票.
  1.5704%的收益率,太低了,还不如去放回购赚钱.他指出.
  目前货币市场指标利率--七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74%附近,较目前一级市场三个月期央票收益率也有将近20个bp的利差.
  我们也向央行反映过,现在一年期和三个月期央票收益率过低的问题,造成债市收益率不合理,但他们(央行)显然不太想做出变动.华东一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金部运营部高层称.
  他并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受到影响,央行担心此时上调三个月期央票收益率水平,会产生联动效应,造成一年期央票发行收益率,甚至整个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升.
  而对三个月期央票何时会恢复发行,市场也存有分歧.
  这次停发应该是暂时的,下周没有三年期央票的话,有可能会恢复三个月的,发行量不会很大.上述银行的资金部的高层指出.
  但也有市场人士指出,是否恢复发行应该看市场的需求情况,如果一二级市场利差严重倒挂情形持续,三月期央票需求低迷,也存在持续停发的可能.(路透社)


  吴敬琏:货币政策再放宽 房价必飞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昨日出席上海书展并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路的思考。他表示,当前国内对经济增长的讨论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却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他认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调整中国增长模式,注重提高经济效率。以下为吴敬琏观点摘要
  货币政策若再放宽 房价必飞涨
  短期经济问题虽然可以用政策加以解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以货币政策为例,如果今年继续放宽,让货币发行量保持去年的增长势头,必定导致房产价格的飞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出现类似日本的泡沫破裂。要保证既不发生严重通胀、也不至于市场崩盘的经济运行状况,短期调控必须和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一同进行。未来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以GDP论英雄,把提高经济效率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繁荣之道在转变增长方式
  当前中国经济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往往忽略了长期增长中的问题和策略,也即是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去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飙升,各阶层人民都怨声载道,显而易见,如果继续鼓励海量货币发行和流动性泛滥,很可能造成泡沫泛滥直至在某个时点上破灭。因此说,单纯依靠短期的政策做调整,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出现两难困境:继续用大量货币拉动增长的扩张政策,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如果很快采取收紧政策,又有可能会出现经济下滑、市场不振、失业增加和地方财政收缩。当前政府很好地运用了宏观智慧,虽然说忽松忽紧的调整很难受,但基本保持了市场繁荣又不至于市场混乱。与此同时,还要把精力放在增长方式的转型上,提高增长效率和产出附加值,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之争
  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首先要把握发展的理论,否则就会让科学发展观变成一句口号,成了一个什么都能装的大箩筐。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第一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当时提出降低重工业投资、重振农业、发展轻工业、发展服务业。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十大经济方针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出要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际情况是,20年里翻两番的目标很快实现了,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前提被忽略了--2001年开始全国出现一个城市化的新高潮,地方政府热衷用大量投资建设拉动GDP,由此也进入了所谓的工业化不可避免的重化阶段,由此引发了十一五规划制定前学界大争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模式?
  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说,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机器生产,由此带动了重化工业发展,即依靠大量投资拉动增长。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经济的增长与早期经济增长最大区别在于,立足科学基础上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或者用另一种理论解释是,人力资源--人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反观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早期增长模式转变到现代增长模式上来,归根结底在于广泛提高科技应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内涵,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用信息化改造整个国民经济。
  破解体制障碍推进经济改革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中国经济转型没有实现?吴敬琏等经济学家曾经总结了若干条体制性障碍:一是政府仍然有太多支配资源的权利,地方政府把GDP增长看做政绩的主要标志,促使各级官员自觉或被迫运用支配资源的权利追逐GDP增长;二是财税体制问题,政府的重要支出如社会保障、医疗支出等,事权过分下移,使得官员不得不增长GDP;三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很多地方至今没有形成一个鼓励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吴敬琏最后提出,关键中的关键是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法制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很多地方仍然没有脱离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思路,政府习惯于组织人力物力,制定和执行规划,结果往往效果不大。技术进步有外部性的因素,例如发明可以促使投资,但一项发明出来后外溢效果不可遏制,一定时间必定要广泛运用。因此除了知识产权保护外,政府该出手时还应多出手,比如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多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制度环境,而非越俎代庖从事微观经济盈利性经营,政府越过市场直接做创新行为,往往会扰乱了市场秩序。
  政府推动技术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这非简单说小政府要越小越好,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新型产业上,对产业规划和协调的功能还发挥得不够。比如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分析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部分,不能一哄而上照搬照抄,如果没有条件还硬要技术引进,必定会导致重复引进的陷阱,没有条件不必硬上,有条件就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功能,补足产业链的短板,发展其中的高附加值部分。
  新型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说到底,还要发挥企业尤其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这说到底要依赖于改革创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在于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企业家)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