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请不要叫我佛商
宗教应该是消除偏见的,不该借宗教之名给人们带来更多偏见。探求宗教真理的人,值得去尊敬、去鼓励
8月6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在其个人博客发表博文,就媒体此前报道其宗教信仰一事作出回应。潘石屹表示,自己向来尊重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因为这些宗教包含着智慧和真理,但尊重宗教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宗教信徒。潘石屹同时指出,具有探求宗教真理精神的人值得尊敬,但另一方面,不该借宗教之名给人们带来更多偏见,这与宗教消除偏见的精神相悖。
以下为潘石屹观点原文。
潘石屹:
有些媒体做了关于我的宗教信仰的报道后,引起一些朋友的好奇、关心和质疑,对于朋友们的问题我在此一并做答。
首先,我尊重佛教、道教、基督教,这些宗教的经典中都包含着智慧和真理,这些智慧都来自同一源泉。我曾拜读过这些宗教的经典,在其中寻找过真理。对这些宗教的教徒,我非常尊重他们的信仰,尊重他们探求真理的精神,但我本人不是佛教徒、不是道教徒、也不是基督徒。
其次,我看到朋友们的许多质疑,在网上还看到有网友称我为仙友,我不想一一去回应解答。我觉得不应把宗教与宗教机构、宗教人士混为一谈。有些道士、信徒的行为并不能代表宗教本身,有些宗教机构也不能代表宗教本质。衡量宗教人士、宗教机构的言行是否符合宗教精神,有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第一,要看是不是符合科学和宗教和谐一致发展的原则。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科学证明错的东西,宗教还认为是对的,这就是迷信了。各宗教的基本原则都是与已被验证的科学理论相一致的。有些经典中讲述的神迹似乎不符合科学的原则,我理解,那只是一些拟人化的比喻,好让处在启蒙时期的人们了解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一个万千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也有一些与科学不一致的描述,比如童话里的树会讲话,天上云彩会笑,这都是拟人化的手法,阅读这些童话,不但不影响我们的成长,反而在童年时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宗教应该带来团结、友爱和诚实,这是真正宗教的不二法则,也是真宗教和假宗教的试金石。在不能消除自我、自我膨胀,和追逐名利的团体中,一定会发生地位高低的区分和变化,利益得失的纷争,这样就会出现派系和分裂,这与真正的宗教倡导的人人平等是背道而驰的。一位宗教人士如果给人们带来团结、友爱,诚实,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否则就不是。
第三,宗教的智慧来自于那不可知的存在,是上帝,或叫上天、上苍、老天爷、道、法、太上老君等等。创造物是无法理解造物主的,就如同桌子无法理解制作它的木匠的智慧一样。上帝是不可知的与道教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同样的含义。我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教中对上帝不可知这种特征的解释。除了上苍的独立先知、显圣者,无人能理解上苍。有些宗教人士没有对上苍的敬畏,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一样,让信众来膜拜,这些都是过分夸大了人的自我。还有些教徒以气功之类的东西来吸引信众,这些与人心改变、向善没有关系。不论这些气功的所谓功效存在与否,都不能把这些作为吸引信众的手段。也有一些人认为只有这些有功夫的人才能成为宗教领袖,成为道长,这同样是对宗教的肤浅认识,这些与改变人心没有关系,与信仰没有关系。
第四,要看宗教是不是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在荒蛮年代,人们之间有许多的冲突、伤害,宗教倡导人们要相互关爱,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年代,宗教倡导人们不杀生。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文明的演进,都与宗教信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宗教应该是消除偏见的,而不是借宗教之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偏见,个人偏见,民族偏见,国家偏见和宗教的偏见。
宗教是独立去探求真理,并付之于实践,每人的体会各有不同,有许多体会都是个人的,独特的,是对别人很难讲明白的,但有这种探求精神的人,就值得去尊敬、去鼓励。
以上是我个人对宗教信仰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和磋商。
房地产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这几年来一直是政府整治的重点,因为开发商的囤地行为不仅违法,而且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囤地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纠纷和官司。由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只囤地,不建房子,市场上房子供应量少,直接造成了房价快速上涨。
观点地产网陈小丽:媒体爆出国土部向银监会密报的1457宗闲置土地后,在业内引起巨大震动。请问您认为这次是否可以真正终结开发商的囤地行为?
潘石屹:房地产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这几年来一直是政府整治的重点,因为开发商的囤地行为不仅违法,而且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囤地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纠纷和官司。由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只囤地,不建房子,市场上房子供应量少,直接造成了房价快速上涨。
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的行为在过去五、六年时间里,国土资源部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和说法,但是具体到像这次报告的囤地宗数、涉及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是第一次,所以在市场上引起的反响像投下一枚炸弹。在香港上市的很多房地产公司股票应声而跌。
至于这次是否能够真正终结房地产开发商的囤地行为,我觉得还很难说。最重要的看是国土部有没有决心,能不能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给市场造成的波动。
观点地产网陈小丽:您在年前曾经说,开发商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不盖房子的。这次囤地黑名单是否从侧面应验了您的说法?
潘石屹:这个说法是去年11月在接受CCTV2采访的时候,我做的一个很主观、很粗略的估计,当时我反复强调这个数据是根据我的观察和感觉所得数据,没有任何出处。但电视上播出时把我这些话都剪掉了。因为一块地常常是要倒许多次手,这些拥有地的或者曾经拥有过地的人都号称自己是房地产开发商,但他们从来不盖房子,也没有盖房子的团队,更没有盖房子的经验,就是靠倒地为生。其实这种情况从831土地公开招拍挂之后已经好多了。在831之前,光倒地不盖房子的房地产开发商可能更多一些。而现在仍然还有不少地是在831土地公开招拍挂之前就囤有的土地。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今日国土部否认出具过黑名单,并表示80%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数据不实。联想到国土部在以往调控里都有类似的调查名单之类,但执行过程比较难。您如何预计这些黑名单里的房企和土地的后市状况?
潘石屹:我昨天看到《中国证券报》上有关国土资源部出具的这个黑名单的报道,并说有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如果属实,这的确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不光涉及到房地产行业,因为众多房地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如果被政府列入了明确的黑名单,并表示要收回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这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政府能公布出确切的囤地公司的名单,我认为这些公司应该对黑名单的事情向股票市场做出公告和具体说明。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据披露的材料看,北京几宗好地段大面积的闲置土地按协议规定应该都是07年竣工的,如按相关规定,上述土地应依法无偿收回,您认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潘石屹:对于闲置土地的收回没有详细的处理办法,只是有一个两年不开发要无偿收回这样一个原则,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我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闲置土地收回的办法,面对现实,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闲置的土地继续浪费,应让它们尽快变成房子,满足市场的需求来平抑住房的价格。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上市房企囤地现象非常严重,国土部此次推出的名单中就涉及很多家上市房企,潘总认为国土部是否有必要针对上市房企进行囤地专项调查?
潘石屹:的确,上市公司的囤地非常严重,尤其是在IPO之前,这涉及到资本市场对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评价指标,一般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评价是看利润,衡量它的指标是PE。但对于房地产公司,他们还看中的一个指标是NAV。所以一些房地产公司在上市前拼命地囤地,NAV的数值才会大。而最重要的是,中国法律尽管有两年不开发无偿收回的规定,但没有认真的执行,资本市场也就一直按照土地出让后再不会收回来考量房地产公司,所以上市公司囤地现象要比非上市公司严重。作为非上市公司,考虑的还是现金流和利润的指标,他们的资金量和规模也有限。但对即将上市的和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为了迎合资本市场,就要把NAV的值做大,这就需要囤积大量的土地。所以,囤地问题涉及到银行、银监会,也涉及到证监会,只有这几个部门协调起来,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张媛媛:这次黑名单把土地闲置分了政府原因和企业原因,对于企业原因可以进行依法处罚,地方政府造成的闲置如何处理?
潘石屹:在真正闲置的土地中有的已经闲置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但具体情况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原因,或故意闲置土地,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无法开发,或是对这些地段的土地建成房子的市场前景不看好等等。另一类就是政府的原因,比如规划的修改等等。不管是哪一类,执行起来一定是非常难的。第一类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原因也会归咎成政府的原因,因为规划的实施、调整都需要房地产开发商的配合,开发商可以很简单地把这些原因全都推给政府。
其实政府的行为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如是长期耽误,不审批造成土地的闲置,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确有许多土地闲置了很多年,是政府部门的原因造成的。
张媛媛:如果把国土部打击囤地和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联系起来看,您认为清理闲置土地和房价有什么关系?
潘石屹:其实在过去几年宏观调控的政策中,从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到新国十条,已经把打击囤地和房价之间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了。房地产开发商囤地,不把土地建成房子,房价就一定会涨。至于房地产开发商到底囤了多少土地,说法很多,有说囤积的土地相当于出让土地的60%,也有说是50%。其实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国土资源部出来辟谣说没有公布过这个黑名单,但真正的名单是什么?应该公布这个名单。这个名单的取得也并不困难,因为国土部在发土地证时,一定都有发证时间,把发证时间超过2年、5年和10年的对外公布,并不复杂。如果政府真能下大力气清理闲置土地,就一定会促使许多闲置土地尽快开工建设,这才是降低房价的根本办法。
《苹果日报》Moxy:有资料表明北京闲置土地因企业原因造成的35宗,共计148万平方米,涉及合同金额8.5亿元,通过这样看,折合楼面价只有每平方米547元,这不是白捡吗?为什么开发商不开发?
潘石屹:首先,这些闲置的土地一般都出让时间很早,那时北京的地价也并不贵。其次,这些开发商一般都是有各种关系,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开发商,尽管拿了便宜的土地,也不一定能够建出房子,更不一定能够建出好房子。
观点地产网陈小丽:您在海峡两岸青年交流会上说,看到北京、上海无论哪一种房子,住房, 商业 ,写字楼按照现有的模式都过剩了,如何理解这句话?是不是北京上海的房价要跌?
潘石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处在巨变中。今天出让的土地应该是3到5年之后才能够建成房子,可是5年之后,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按照原来的规划、设计去建房子,这样的房子一定会过剩,因为它不符合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了。人们在这些过时的建筑中,就觉得受约束,别扭。我的意思是房地产开发商要和其它厂商一样不断地去创新,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房子要能够适应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仔细想一想,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房子的要求和今天完全不一样,今后再发展十年、二十年时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会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对空间有完全不一样的需求。
如果电脑行业几年不创新,他们生产的旧电脑就没有市场,就会过剩;服装行业不创新,过时的衣服就没有人要了。房地产行业也是一样,只是房地产行业过去几年供应不足,需求量大,房价上涨得快,萝卜快了不洗泥,大部分开发商没有把精力放在设计和创新上来,但从长远看,没有创新,就会面临不适应时代的房地产产品的过剩。
胡晓辉:警惕2319点不保
今天上午,市场一路走低,个股跌势开始加大。究竟市场为何下跌?市场的下跌是否会持续?目前市场担心的因素是什么?为此,网连线大同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胡晓辉。
胡晓辉表示,上午大盘出现跳水,其实从前期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晰,本次大盘上涨的原因不外乎:连续下跌已然达到超跌状态,为了农行的顺利发行央行在农行上市前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今年提高准备回收的资金基本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出来),农行上市后由于绿鞋机制锁定一个月不会破发,这样一个月内银行股没有了向下破位的风险为短线反弹创造了良好的时间空间,由于经济下行已经确定,市场期望政策出现转向,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上半年信贷虽然调控严密,但银行通过创新投资信托产品使得上半年实际信贷资金并不比去年经济刺激时的少多少,尤其是六月,据不完全统计信贷资金加上信托资金有可能高达1.5万亿,这为股市上涨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最后,6月宏观数据公布后,上半年国家政策密集出台短期处于政策和宏观数据真空期,也客观创造了反弹时间。
以上推动股指上行的原因将在本周逐步消失,托动股指继续上行的动力是在不足。技术上,2700-2750区间堆积了大量的筹码,目前2000多亿的成交难以推动股指向上突破。
外围环境上,我们看到虽然最近美国就业数据始终不容乐观,但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没有减缓很多,本周美联储将召开第五次议息会议,聊将继续维持低利率不变,同时也不会有再一次的经济刺激政策,欧债危机其实并没有消除,因此,最近美元持续走弱的态势很可能近期扭转,这样美元将重拾升势,也制约原油,大宗商品走强,这样在市场中最大市值的银行、大宗商品,以及调控不断的地产向上做多的动能不足,将直接影响到股指继续上行。
最后,需要关注的目前新房开工数据处于历史最高位,但销售基本处于历史最低位。这两个数据形成巨大剪刀差,从历史上看,必然有一个发生改变,目前状况,改变的将是新房开工,这样,未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觉得才真正开始。因此短线回避风险静观经济走向是最佳选择。股指未来走势不外两种,一是调整属于上涨中继,这就要求在2500点附近有强烈支撑,因为2500点是颈线位,此处支撑股指将走出头肩底形态。2500点一旦破掉,哪形态将彻底走坏,2319将不保。
金岩石:政策风险很近 建议开发商尽快主动降价
楼市政策调控的目标有官方的正版,也有坊间流传的山寨版,而山寨版解读的房价下跌多半与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有关。在4月份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某发言人预测楼价将全面下跌,下跌幅度在30%以内,依据为: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楼价下跌30%不会引发金融风险。最近又有银行的压力测试了,据说要测试楼价下跌60%,我想山寨版的政策解读要有更新版,应该有人推断楼价将下跌60%了!
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是风险管理的常规行为,原来没有媒体关注,所以压力测试的量化指标和市场预期无关。现在由于观察楼价的山寨人士需要有依据,压力测试目标就变成了被炒作的楼价下跌目标。压力测试的目标是应对金融风险,房地产与金融危机的关联度很高,2007年有美国的次贷危机,1997年有亚洲的金融危机,导火线都是因为房地产价格暴跌而引发的跨国债务链断裂。问题是:房地产关联的金融风险应如何衡量?
本次压力测试的指标从30%提升到60%,并非说明楼价将下跌60%,恰恰相反,说明房地产关联贷款在银行信贷资产总额中的占比很低,下跌60%才有可能触发银行的信贷危机。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报告说明,房地产相关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重不到30%。全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总额超过40万亿,其中开发商贷款不到3万亿,占比不到8%。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住户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不到6万亿,占比不到16%。即使把分类含混不清的地方政府融资总额也算上一半,再加上不到4万亿,总计不到13万亿的房地产关联贷款占信贷资产总额的比例也才刚超过30%,那么可能触发金融风险的房地产关联贷款占比大概是多高呢?
在笔者看来,金融风险还很远,政策风险却很近,所以建议开发商们尽快主动降价以安抚山寨情绪。我判断金融风险远近的指标有四:第一,本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和1991年日本楼市崩盘之前,房地产关联贷款占信贷资产总额之比均接近甚至一度超过了60%;第二,美国金融海啸来临之前,居民住宅财产税的税基总值与按揭贷款余额之比超过了1:0.9(还有数据说是1:1),所以房价下跌15%-30%就引发了数百万家庭丧失了住宅抵押品赎回权;第三,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泰国,房价暴跌的原因之一是外资大举撤离,所以应关注房地产关联贷款中的外资占比;第四,房价上涨若激励银行发放房屋净值贷款(HOME EQUITY LOAN),房地产信贷规模就有可能失控。按照这四个标准,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金融危机爆发的迹象,各大商业银行在贷款评级或分类中也都把居民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定义为优质资产。银监会不断要求商业银行拿出优质信贷资产搞压力测试,用心之良苦,可惜还是被有些专家借题发挥。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业务开展时间很短。按揭业务的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信贷总额占比不高,创新品种很少,所以从金融风险的角度看,中国住宅市场现在不是房价越高风险越高:按揭购房的贷款比例将随房价上涨而下降!
最近坊间热议的话题之一是黑房率,城市房产有投资消费双重属性,在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房地产市场中,晚上9-10点较长期不亮灯的房子被称为投资房,黑房率是衡量房地产市场投资率的标准之一。在按揭贷款的房价占比较低的国家,投资人的黑房率并不是衡量银行金融风险的指标,开发商的烂尾楼才是。因为,黑房是已经卖出的房子,意味着金融风险已经分散转移给投资人了,投资人的黑房若现金比例很高甚至全现金持有,等于是为银行和开发商分担风险,所以用黑房率论证金融风险很高也是缺乏常识的逻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