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升向日葵光能靠“退税”盈利?_股票_证券_财经

东方日升向日葵光能靠“退税”盈利?

加入日期:2010-7-8 6:30:26

  如果没有出口退税,光伏行业将会怎样?答案是:财务报表将变得非常难看。

  最近,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日升”)和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向日葵光能”)顺利过会。但从这两家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可以一窥光伏产业所隐藏的不少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利润严重依赖出口退税,以及应收账款比重过大等问题。

  靠“退税”盈利?

  东方日升今年6月28日已获首发通过,主要生产、销售光伏组件及电池。

  其招股说明书中写到,2009年公司应收出口退税额为1亿元,占主营业务毛利、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7%和76%;当年的净利润为1.16亿元,退税占当年利润的86%。

  与之类似,同样过会的企业向日葵光能,2009年收到了1亿元的税费返还。记者比较后发现,这1亿元占该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毛利和利润总额的44%和84%;该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1亿元,几乎全部是当年的退税总额。

  这意味着,假设扣除出口退税,东方日升在2009年的利润仅为1600万元,而向日葵光能则几乎为零。

  2007年1月到2009年年底,光伏组件的出口退税率均为17%。

  国内大部分同类企业也存在上述问题。比如2008年,无锡尚德、英利等公司的出口退税占各自利润总额的比例就高达88.54%和82.43%。

  东方日升也意识到,如未来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而公司不能及时相应上调(组件)价,就存在利润快速下降的风险。据该公司自己称,所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每下降1%,利润总额将下降5.81%。

  招商证券(600999)研究员汪刘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长远来看,光伏产品的涨价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大部分的光伏产品都出口欧洲。由于近期欧洲货币贬值、加上德国光伏电价补贴将减少,因此,相比去年年底目前中国的光伏组件价也上升了20%,但生产商的利润并没有大幅上涨。”

  更重要的是,光伏要与常规发电竞争才能生存。目前常规发电、风电的上网电价约为0.4元/千瓦时、0.6元/千瓦时,而发改委已批复的光伏上网电价为1.09元/千瓦时,光伏电价远高于前两者。

  只有不断降低光伏电价,才可能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是业界的共识。而光伏组件厂就需不断下调产品价才行,毕竟光伏组件占整个光伏电站比重高达40%以上。

  “这与一些玩具商、纺织品出口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一些玩具商可以因成本、人力的涨价提出增加出口加工费的要求。”汪刘胜说,“但光伏却不能。”

  其次,中国企业正是因为有现行的出口退税率,才形成了自己的价格优势。

  2009年6月~11月,欧美厂的平均组件售价为2.13欧元/瓦,而同期国内企业的售价约为1.5欧元/瓦。

  假设出口退税率取消,中国公司是可以涨价,但与国外对手的优势也变得不明显了,在欧美市场的局面将会陷入被动。

  汪刘胜表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要大幅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方法包括对多晶硅、硅片、电池等技术的全面革新、开拓中国本土市场、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等等。

  江苏林洋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张建平告诉记者,他注意到了将于7月15日实施的《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其中没有涉及到光伏组件,我想短期内这部分退税取消的可能性不算太大,毕竟几乎100%的组件都要出口到国外去。”

  他说,如果一旦中国市场打开,那么国内光伏生产商确实要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几年后的情况,谁也说不清。”

  应收账款比重过大

  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务界人士也对上述两家创业板太阳能企业的其他财务数字提出了见解。

  比如,在2008年不少光伏厂都业绩不佳甚至亏损,但东方日升、向日葵光能则有7016万元、7492万元的净利润,这与两家太阳能公司现金流偏低、应收账款较高反差较大。

  东方日升在当年盈利的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竟为-7418万元人民币。

  向日葵光能2008年收到来自销售、提供劳务等方面的现金总计10.2亿元,但现金流量净额也只有-1.3亿元,该公司称其同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了13亿元。

  另外,向日葵光能在2009年的应收账款为3.9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该公司销售收入(10.16亿元)的38.4%。

  一位分析师表示,有些公司很可能会把已签订单但未销售出去的收入、利润也算在当年的销售收入或利润中,从而“美化”自己的财务报表。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发生真正的交易,或者这种交易是延后的。

  他称,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重较高的话,一旦客户出现问题,那么对于企业的资金链将带来很大的考验。“光伏企业的客户群相对集中,可能1到2个客户就能占企业20%左右的销售额。”向日葵光能的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江苏顺大光伏科技有限公司、SKY SOLAR GROUP等公司的订单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总计为39.8%。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