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煤炭行业的整合工作将进一步提速。”山西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张红兵表示。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贺佑国明确表示,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框架已基本拟定,“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到2015年,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要占65%以上,形成20个1000-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火电、建材、钢铁和化工等四大主要用煤行业的需求角度分析,预计到2015年,全国工业用煤也将达到38亿吨。按照‘十一五’期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2亿吨的幅度推算,‘十二五’末,原煤年产量也将攀升至38亿吨的水平。”任宪功表示。
但我国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布局也是不争的事实,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产量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共产煤炭7.1亿吨,仅占国内全年煤炭总产量的24.7%左右,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总共43家,其中有33家煤炭产量在1000~4000万吨之间。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年产量规模不低于30万吨,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而各主要产煤省份的矿区不低于120万吨,实现50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总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5%以上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实现以上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里必然会出现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将成为煤炭资源整合的新方向,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任宪功指出。
而山西煤炭行业重组作为全国煤炭业的一个范本,其兼并重组经验将在河南、内蒙古等煤炭省份推广。截至2009年底,山西煤炭重组整合正式协议签订率达98.6%,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96%;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煤炭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放弃。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的资源类企业。为了我国下一个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要求在类似煤炭这样的战略资源领域由国有和股份制、民营企业等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把握,这也正是山西省政府出台煤炭产业战略重组新政的目的之一。”神华集团某高层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长期看,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的局面。2010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煤炭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上市公司因为大股东煤矿资产的注入或整体上市,产能迅速的扩张,业绩将增长平稳,也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任宪功进一步指出。
从国家到各省份,再到地市,我国煤炭行业的整合重组全面铺开已成定局。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正式启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被称为“塞外煤城”的乌海市是一座新兴资源型工业城市,整合重组也为这一能源城市的发展定了调。
虽然从“十一五”提出煤改之初,整合重组就遭遇“国进民退”、“垄断”等质疑,但相关专家指出,煤炭资源对我国至关重要,改变能源发展战略,整合重组形成一批行业巨头,“有利于避免被外资‘绑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煤炭整合重组层层加码
资源工业城市选择“规模化”
7月1日,乌海市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启动,将对管辖范围内的48处地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乌海市提出的目标是地方煤矿总数减少10%,煤炭生产企业数量由现在的35处减少到25处,重组后形成原煤入洗能力在300万吨以上、焦化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煤焦化企业集团不少于10个。
此番乌海市的整合举措,并非“自选动作”。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30万吨煤炭产量”的硬指标,并要求所有煤矿进行全面技改。在国家层面的“硬指标”下达后,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文件,规定新建工矿井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20万吨,露天矿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地级市,标准的细化和加码表明,煤炭企业规模化发展已成政策共识。2009年底,乌海市的乌达矿业、海勃湾矿业、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和神华蒙西煤化公司4家企业整合重组为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这一深度横向整合曾引发业界普遍关注。
“强者愈强”成定局
国企领军整合造行业巨头
除了地方政府的着力为之,作为能源行业的领军力量,国企“强者愈强”的态势也日益明显。2008年,国家发改委向各产煤省份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要求,“2010年底,新组建1-2个以优势煤矿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国年产量达1亿吨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6-8个”。
虽然上述意见的正式版本至今未露面,但随着煤改深入,一批国企逐渐走向合并之路。继山西煤改显著增强五大国企实力后,今年出台的“河南版”煤炭行业整合方案,被认为是山西煤炭整合的延续。到今年年底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成为河南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之一。继组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后,义煤、郑煤等大型集团的兼并重组剩下的问题只是“谁吃掉谁”而已。
相比较而言,另一个产煤大省山东的胃口更大,有消息称,山东省规划将兖矿集团、新矿集团等7家煤企合并为一家年产量超过1亿吨的行业巨头。这一整合如果成功,将会出现一家仅次于神华、中煤的全国第三大煤炭集团,销售收入甚至超过神华集团,达到1300亿元左右。虽然利益纠葛使这一目标阻力重重,但“7变1”的未来已被认为是板上钉钉。
尽管争论仍然存在,但“强者愈强”的模式已被写入国家规划。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贺佑国表示,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框架已基本拟定,“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到2015年,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要占65%以上,形成20个1000万-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整合提升煤企议价能力 “强者通吃”被指垄断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兼并重组成果堪称丰硕,但来自民间的“反垄断”呼声始终不止。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已从煤改前的2200余家锐减至130多家,省内60%以上的煤矿被关停。分析人士认为,山西煤改必将作为范本在河南、陕西以及内蒙古等省区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煤炭兼并重组在大幅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煤企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
“不断做大做强的煤炭企业控制了上下游产业,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铁路运输资源。” 安邦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徐斌认为,“车皮已经被大企业垄断,小企业有煤运不出,煤炭产销两地差价极为明显”。
他同时表示,“兼并重组的社会影响大于经济意义,垄断会打击民资的投资信心,这一信号很容易传导至其他行业”。
煤炭净进口“只是时间问题”
整合重组力保能源安全
针对诸多方面的质疑声音,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煤炭既是产业问题、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对我国来说,山西煤炭“关系到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
安邦咨询研究员周子勋认为,从国际矿业巨头早早布局中国需求的举措来看,虽然现在不能确定中国煤炭净进口时代已经到来,但就目前我国的煤炭需求形势而言,这一局面的形成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净进口真的成为事实,那么,继石油、铁矿石之后,煤炭将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又一主力,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也将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风险。
“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整个能源发展战略都需要进行转变,不能再对煤炭进行以盲目追求GDP为目的的粗放式生产了。”周子勋说。
“山西煤炭整合主要体现了这样的考虑,把资源更多地控制在政府手中,避免乱开乱采。” 煤炭专家黄腾认为。
煤炭整合重组方案
内蒙古(2009年产煤6.37亿吨):新建工矿井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20万吨,露天矿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山西(2009年产煤6.15亿吨):到2011年,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
陕西(2009年产煤2.83亿吨):以“大企业、大规模、综合利用”为发展模式,形成1-2个年产亿吨级、3-5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河南(2009年产煤2.35亿吨):到2010年年底,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企业规模要求30万吨以上。
山东(2009年产煤1.4亿吨):计划将兖矿集团、淄矿集团、枣矿集团、新矿集团、肥矿集团、龙矿集团、临矿集团合并为一家,年产量超过1亿吨、销售收入1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