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婷
印度央行上周五意外地上调该国基准利率25个基点。这是今年以来该行第三次升息,2010年以来已经共计加息75个基点。
为了遏制高企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快速扩张的经济,印度央行正不断加速货币政策紧缩的步伐,并表示不排除未来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可能性。
由于亚太各国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危机后的经济增速、失业率、出口状况也处境不一,分析人士认为,亚太地区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将在下半年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化。
印度:加息仍有余地
印度央行在当天金融市场收盘后发表声明称,该行决定将其反向回购利率从3.75%上调25个基点,至4%;同时将其回购利率从5.25%上调25个基点,至5.5%。印度央行在加息声明中表示:“这一中期政策行动是基于不断演变的宏观经济状况而做出的决定,并将持续观察物价变动以采取进一步的必要措施”。
这一加息政策着实出人意料,因为印度央行此前并未预定发布利率政策声明。该行原定于7月27日发布货币政策利率声明,而该国政府此前曾不断表示不会采取提高融资成本的措施。
让印度央行最担心的是不断高涨的非食品类制造业通胀,这意味着高涨的物价已经渗入了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中。根据印度央行的数据,印度5月的批发价格年通胀率意外地上升至10.16%, 超过了上一个月的9.59%,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近14%。而印度央行对本财政年度的通胀预期是5.5%。与此相比,澳大利亚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2.9%,印度尼西亚增长5.1%,菲律宾增长4.3%。
高于目标水平的通货膨胀,加上此前政府上调燃料价格,将印度央行陷入别无选择的境地。
而高速增长的经济也让印度央行有更多余地来遏制通胀。在截至3月份为止的第一季度中,印度经济比去年同期增长8.6%,印度央行此前曾预测本财政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8%,这是亚洲各大经济体中除中国以外的最高增长速度。印度的工业生产值今年4月同比上升了17.6%,信贷增速更是高达19.6%。
亚太各国:“退出”不一
尽管全球复苏仍然被笼罩在欧洲债务危机的阴霾下,亚洲经济体是否将继续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趋势,即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否,对境况不一的其他主要亚洲经济体来说,仍然受到该国经济增速、失业率、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在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作出权衡后很可能“继续调整其退出战略”。由于印度自身金融系统强健,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而同时该国又较少依赖国际市场,经济增长更多来自国内需求,间接影响也微乎其微。因此印度国内普遍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该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不大。
印度央行是为数不多的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开始加息的亚洲中央银行,而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央行都将其基准利率维持不变。
相比其他亚太地区先行一步的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于今年3月进入政策正常化的通道。该行分别于3月4日和5月13日两次加息25个基点,目前的基础利率保持在2.5%。由于马来西亚在政策宽松期也仅仅降息150个基点,这两次共计50个基点的加息意味着该国政府还处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半途中。
根据摩根士丹利7月2日发布的一份针对亚太地区货币政策的研究报告,由于人民币6月18日宣布汇改后有所升值,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会使得马来西亚政府在短期内暂停继续加息的趋势。
而该行分析师预计韩国则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步推出渐进式的“退出”政策,尤其是很可能已经接近危机以来首次加息的时机。由于欧洲危机对韩国的影响较小,该国6月的出口又创新高,再加上韩国5月的失业率相对危机前有所下降,这些阻碍加息的因素纷纷被排除。
摩根士丹利认为澳大利亚则不太可能加息,尤其是该国最近零售业、建筑业等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后,预计澳央行今年底之前都可能维持目前的利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