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翻番?老沙:可怜割肉人_股票_证券_财经

五年翻番?老沙:可怜割肉人

加入日期:2010-7-27 18:28:5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叶檀:房贷数据摆乌龙 央行应该澄清
  房贷数据摆乌龙。
  7月23日,央行发布《201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称 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人民币新增贷款1625亿元,相较其一季度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所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人民币新增贷款3207亿元不多反少,二季度数据出现负增长。23日晚间,央行就此进行了低调的更正,把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新增贷款由1625亿元改为4423亿元,相差2798亿元。
  房贷数据非常关键,不仅是房地产市场的温度计,也是银行未来盈利与土地抵押的重要指标,而房地产开发借款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先指标,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
  央行的低调改动绝非小事。按照今年1月20日央行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内地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明显加快,当年房地产开发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5764亿元,同比大增逾三成,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亦达1.4万亿元。如果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新增贷款达到4423亿元,虽然环比降幅较大,但6月末余额同比增长26.1%,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如果仅新增1625亿元,那么除非政策出现极大的松动,今年房地产投资必然出现大幅下降。
  银行的房贷坏账成为现实风险,许多实力不足的开发商挣扎在悬崖边缘。7月26日,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4月房贷新政出台之后,上海的住房开发贷款关注类总量呈逐月上升之势,4月至6月分别增加1.72亿元、6.32亿元和14.04亿元。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房地产调控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
  5月与6月的开发贷款有大幅下降。以北京为例,6月底,北京市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4182.4亿元,比年初增加727.8亿元;5月、6月单月新增额比4月份分别下降72.9%、67.9%。此外,信贷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北京市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余额80.8亿元,同比增长26.4%。但保障房贷款无法弥补银行在商品房贷款方面的损失。
  房贷数据如此重要,有关方面理应慎之又慎,向市场提供准确而客观的数据。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央行更正之前,媒体采访央行系统统计部门相关人士,该人士解释:银行统计新增贷款时有两个变量,一个是统计期内新发生的贷款,一个是统计期内偿还的贷款,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新增贷款。如果新增贷款为正数,则表明新产生的贷款大于偿还量,反之,新增贷款则为负数。
  在这可笑的解释背后是可怕的真相,说明甚至央行的统计人士都不知道统计数据出现了天大的误差,不对照房地产市场的真实表现,就向市场做出了解释。我相信,就算房贷开发数据同比上升50%以上,该权威人士仍然可以滔滔不绝地向市场作出自己的判断,而完全无视市场的真相情况,以及市场的内在逻辑。一个疑问就此产生,央行的统计数据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匪夷所思的误差,对于市场的疑虑,央行是否应该做出认真的回应?
  跟在央行身后,市场开始了天马行空的各自解读。有市场人士将4月份调控政策出台之后的房地产市场看作一场可怕的雪崩。而有的市场人士则较为乐观,认为房地产成交量下降、投资下降但价格未降,导致开发商自有资金充裕,所以有实力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问问开发商,哪个不是感慨进入又一轮寒冬期,融资太难的?
  在经济宏观调控的敏感时刻,各种传闻满天飞,每个传闻都会影响市场的走势,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我们屡屡看到相关部门或者是相关部门的经济学家出面进行澄清,今天是房产税,明天是通胀预期,很热闹。这说明,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还没有形成权威的、可靠的渠道,这些部门管住了数据,可管不住部门人士各自解读的嘴。权威的信息传递与及时的信息传递同样重要。
  无数的澄清固然说明传播途径不畅,但澄清总比不澄清好,起码意味着对公众的尊重。就在最需要澄清的时候,央行哑火了,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央行不尊重公众,另一种是央行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余丰慧:央企为何还敢疯狂拿地
  根据自3月18日以来公开披露的拿地信息显示,16家央企获得国资委认证后的拿地总金额约为295亿元。进入6月底以来,央企拿地的速度有加快之势,仅6月29日到7月1日之间的短短3天,首开股份、北辰实业、中国铁建、华侨城等国企在贵阳、北京、广州、天津等城市疯狂拿地,金额合计约130亿元。
  (7月26日《南方日报》)
  一边是楼市调控声声紧,万科等房企开始降价销售楼盘,一些地王被收回;一边却是央企房企疯狂拿地甚至继续创造新地王。一边是国资委不断表态央企房企退出有序进行;另一边却是央企房企成功转让的地产项目只有两个……这一切,让公众云里雾里。
  毫不客气地说,央企房企在2009年最新一轮的楼市疯狂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争先恐后创造地王,疯狂推高房价。特别是今年4月中旬号称史上最为严厉的楼市新政出台后,央企凭借其强大的后盾,凭借其不缺流动性的优越感,带头死扛房价不降,同时,在争抢土地上不但不收敛,而是继续疯狂拿地甚至创造新地王。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的央企的这种行为,给市场释放了恶劣的信号,使得市场、投资者、普通百姓以及民营房企,都从央企的所作所为中揣摩出本轮楼市调控可能转向,楼市新政可能松懈,甚至走回头路或者流产。给中央本轮楼市调控政策造成极大压力,也使得国土部、住建部、银监会等部门不得不频频出来辟谣。
  央企敢用300亿元拿地,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拿地行为近乎颠疯状态,在笔者看来,是央企觊觎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流产、走回头路的贼心不死,是对楼市调控政策的公开挑战。现在看来,楼市调控政策出现反复、流产的几率已经非常之低。最近国土部、住建部、银监会等部门掌门人强势表态,楼市调控不松懈,各项政策严格执行。特别是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要求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
  央企之所以敢于蔑视调控政策,随心所欲拿地,一方面是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是其拿地后结果成败、后果如何都无所谓。并且,拿地赚到钱后是自己的政绩,官帽可能越戴越大、年薪可能大幅增加,而一旦拿地亏损甚至被收回,自己的地位无丝毫动摇。这种状况不改变,央企不但在房地产领域,而且在任何领域都敢盲目冒险甚至是胡作非为。
  因此,国资委应该紧跟2009年以及今年以来央企房企创造地王和频繁拿地后的经营状况,对于地王被收回并且巨资被没收以及因盲目、疯狂拿地使得经营出现严重亏损的,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没有这样的强有力、让其主要负责人伤肝动筋的考核约束机制,凭借一纸空文和一句空话很难制止其肆无忌惮的盲目扩张、酿造风险的行为。

 

  老沙:可怜天下割肉的人
  既决定静养几天,老沙就飞往祖国宝岛台湾,从台北经台南、台中、高雄、台东、花莲,又环游到台北。
  我即将返回大陆,这些天来的大饱眼福使我的视力得到了充分休息。
  一直在旅途中赏景,在环游中吟哦,远离了尘嚣,远离了大盘,只是从一条条中,才知道大盘已经7连阳,这一切似乎又都在我的从容淡定之中,都在我的淡泊洒脱之中,都在我的感悟运筹之中!
  记得7月以来,我一共只写了10篇博客,题目分别是:
  --7月1日 全球最差的A股恶劣的表现理应得以修正
  --7月2日 韧才是做股票的最高境界
  -- 7月5日 一分钱肉都不要割
  --7月6日 股市的电梯已下降到负一层
  --7月7日 完全有理由对股市的未来充满期待
  --7月8日 亮丽的底部像流星在夜空中划过
  --7月9日 机构们已经半年没吃饭
  --7月19日 寻找3年翻10倍的股票
  --7月20日 股市遭巨资十面埋伏
  --7月21日 中级调整换来中期行情
  这些充满个性的文字是老沙在坑里发出的呐喊,年过花甲的老沙在寒冷的伸手不见股指的黑夜中成了卖火柴的小姑娘!
  在此期间,老沙还愤怒地写了一则围脖:
  请首席们立即退席!大盘在2400点震荡期间,尤其是跌破2400点以后,一些券商的所谓首席分析师纷纷粉墨登场在电视节目中大肆唱空,事实已经证明他们唱错了200点,请这些自封的首席们立即退席!
  无数的小散把筹码扔进了坑里!这哪里是小散们在自己割肉,是作为某些机构代言人的首席们在生吞活剥中小投资者的胳膊、腿啊!
  可怜天下割肉人,在坑里割掉肉的人敢在三连阳、四连阳、五连阳六连阳七连阳建仓、补仓吗?覆水难收了啊!
  曾记否,股市在运行,电视在直播,恐怖的气氛在2400点一线越来越浓烈,被奉为上宾的首席们一个个粉墨登场,用放大镜把利空放大得比天还大,以断然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2319点不是底……

 

  易宪容:如何看待中国的通胀和欧美的通缩
  尽管6月份CPI环比开始下降,但市场为什么还在担心通货膨胀会持续上升呢?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体验与统计指标体系偏离现实经济生活存在矛盾。同时,真正影响消费价格水平变化或消费比重较高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等价格呈现快速上涨。这些已成为管理层管理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所在。至于欧美是否出现通缩,需加以仔细观察,不必过早定论。
  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是当前世界经济界分歧最大的问题。在美国经济理论界的主流意见看来,通货紧缩即将在明年降临美国。而对中国来说,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则成央行货币政策最为关键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可贸易品的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其价格水平的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为什么对当前不同国家的经济形势及价格水平会做出如此差异大的判断呢?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是两个完全反向的经济发展大势,对其大势的抉择不同,其宏观经济政策悬殊就会很大。
  当然,对当前美国经济理论界的主流意见来看,之所以认为下半年价格趋势不明朗,就在于持续的产能过剩,在于过量的货币发行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而是返回到银行体系,也在于房地产仍然处于复苏之中等。不过,在本文看来,当前美国的物价水平之所以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发行过多一定会引起本国的通货膨胀。但是,从金融海啸后美国货币发行情况看,尽管美联储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但是由于金融体系崩塌,市场信心要得到很快恢复并非易事,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商业银行不愿向企业及家庭发放贷款,金融危机后M2增长始终处于停滞状况。还有,美国CPI指数是以居住类为主导(居住类权重占CPI42.7%),如果住房价格水平低,居住类消费价格水平同样会在低位徘徊。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贸易品都会寻找要素价格最低的地方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处于低位也就十分平常。它也是美国经济的一种常态,但说美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还为时尚早。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与美国一样,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及CPI体系与美国则完全不同,所以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也完全不同。在管制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下,当中国货币政策由从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就推向了极致,2009年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达到9.6万亿元,是2007年的3倍多,是2005年以前银行信贷增长的近5倍。即使是2010年上半年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有所收缩,但是仍然达到4.63万亿元的水平上。当前大量的流动性从银行流出后,或是进入各种资产,或是进入实体经济,不过,大量的货币无论是进入金融市场还是进入实体经济,推高相关市场的价格水平已是必然。可以说,无论是资产的价格是否计算进CPI体系,但整体的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只不过其传导的方式与途径不一样罢了。
  还有,为什么大量的货币发行可以推高资产价格、可以影响整体经济价格水平上升,但却没有让国内CPI随之上涨?为什么政府统计的CPI指标变化与国内居民对实际生活所体验到价格水平变化差异较大?为什么当前国内CPI仍然在低位徘徊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站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但中国的情况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当前CPI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性。从指标设计及项目安排来看,中国的CPI指标体系与欧美国家没有多少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惯例),但实际上的内容则相关很远。比如,中国的CPI指标体系中,食品指标权重高达33.6%(我把它概括为是以食品为主导的指标)。在这样的统计指标体系下,对CPI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食品,因此食品价格波动对CPI涨跌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食品的价格又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不仅农业人口比重占绝对地位,而且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也是一个生产周期相当短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而带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食品的价格可以有上涨与下跌,但是波幅都会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食品的价格上涨来带动CPI整体上涨并非易事。但是,对于真正影响消费价格水平变化或消费比重较高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等价格快速上涨,这种CPI体系对其价格变化反映则很小。
  今年1-6月份CPI上涨2.6%,6月份CPI环比也开始下降。从这些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佳态下(GDP增长为11.1%),应该说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局面。但是市场为什么还在担心通货膨胀会持续上升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实际经济生活对物价变化的感受与国家统计局得出的数据相差不小。这种差异性并非有人所说的是个体的感觉与统计工具理性化得出的数据的差异(或感觉与理性存在矛盾),而是在于居民实际经济生活体验与统计指标体系偏离现实经济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好表现了管理层管理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
  因此,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无论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不同的人对其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对欧美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不要过早定论,需要加以仔细观察。对于中国,尽管今年的CPI指标表现得令人满意,但是中国消费物价的快速上涨已经不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了,而是现实生活中早就发生的事情。对此管理层决不能掉以轻心。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