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明确下半年宏观调控五大着力点_股票_证券_财经

财政部明确下半年宏观调控五大着力点

加入日期:2010-7-27 18:27:41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财政部: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今日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表示,全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突出,财政部将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谢旭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财政看,随着2009年同期财政收入基数的逐步抬高,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而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全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较突出。
  谢旭人要求,下半年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谢旭人具体指出,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支持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同时,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做好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大力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

  谢旭人还表示要继续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做好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公平税收负担。完善消费税制度,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此外,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细化工作方案,突出工作重点,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其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谢旭人:完善西部地区财税政策措施
  7月27日,谢旭人部长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统筹做好下半年各项财政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谢旭人强调,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藏、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措施。落实好促进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证券时报网)
  


  《瞭望》:宏调政策两难齐聚下半年 警惕滞后性下滑
  经济减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政策两难是宏调题中之义,下一步的关键在政策预期的清晰和稳定
  进入6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减速态势,一些先行指标连续回落,引发人们对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我国当前内外部环境都跟2008年有很大差别,减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需要防范滞后性下滑。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个判断源于当前我国在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一系列两难问题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体现为:保增长与调结构,稳定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压力,控房价与保经济,加息与引导民间投资,工人加薪与制造业发展,人民币升值与稳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择上的两难。
  两难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同的政策预期,比如,社会舆论讨论最多的房地产调控,目前对中央政策的猜测很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这种预期的不稳对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宏观政策在经济转型的实质进展上不仅要有大的政策框架,也要有清晰的、可以评估的具体转型的进展。
  目前,最需要明确和稳定的政策预期包括四方面内容: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建设进度要求、城市化推进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安排、刺激消费的具体进展和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战略步骤等,都需要具体的转型方向。
  当前宏观调控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应防止多重政策叠加下的过犹不及。有关专家向本刊记者直言,目前的许多调控政策,分别由不同部门执行,但缺乏统筹下的各自为战和一事一策的政策行为,实际上很难发挥清晰而有力的政策效果,下半年应更多采取柔性调控,应对两难局面。
  两难下的减速调整
  在受访专家看来,上述两难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其一,我国特殊国情对政策目标提出多方面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说,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对熨平经济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经济结构转型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经济下滑,中国的目标是在经济的高增长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这是一种超常规转型,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周期实现的目标,我国正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其二,多目标并行导致经济政策选择的复杂性空前增强。余斌认为,当前中国提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资产泡沫、经济结构转型等多项政策目标,实现这些并行目标的具体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抵消的作用。比如,当下的房地产政策,控制房价的结果必然不利于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但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又必须把房价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三,外部形势的两难加剧国内两难。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分析说,当前欧美的经济也面临着复苏和通胀的两难,欧美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传导到国内,加剧了国内经济政策选择上的复杂性。
  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在这种两难局面下,下半年我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室主任梁朋认为,无论是从拉动增长三驾马车的情况看,还是从一些先行指数以及重要行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增长速度下滑是一种趋势。
  制造业下滑将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减速最集中的表现。有专家预测,下半年拉动我国内需的两大引擎房地产和汽车业仍将呈下滑态势。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将影响到建材、建筑、装修、家庭耐用品以及机械等行业的景气度。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销量从3月份的173.5万辆下滑到6月份的141.2万辆。业界认为,对经济景气度的担忧、股市缩水等一系列因素必然影响居民大宗消费,汽车行业下半年景气度下滑态势不易改变。
  筑底而非探底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出现减速,并存在外需收缩、消费后劲不足、投资刺激效应锐减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多数经济学家综合分析认为,更大程度上这将是一次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筑底过程,而非所谓的二次探底。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分析说,当前形势跟2008年有很大区别。从外部来看,欧债危机虽然影响不小,但无法和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相提并论,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处于复苏通道;从内部来看,2008年是在经历了多年高增长之后,通胀水平高、资产泡沫膨胀,处于全面偏热,而今年在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处于动力交替时期,总体平稳。
  受访专家认为,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经济筑底可能远大于探底可能:
  首先,此次房地产调控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不会超过上一轮调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均处于复苏进程中;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将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程度支撑。如果各级地方政府严格按照规划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可占前一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的近30%,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20%左右。
  其次,消费持续增长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持续动力。巴曙松认为,消费为我国经济复苏贡献了重要的份额,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3%,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再有,地方产业接替也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都保持在40%以上。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肯定不会出现像2008年那种形式的探底,复苏的过程可能会有反复,但缓慢回升的趋势已经确立。
  最后,就业状况良好,对经济下行容忍度较高。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即使下半年经济增速明显下降,但是只要就业状况依然健康,不用过于担心二次探底。在2009年初我国GDP增速低于7%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就业状况。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道,中国经济目前筑底已经完成,可能复苏过程中会有一些颠簸,全年增速可能在9.5%~10.5%区间。
  警惕滞后性下滑
  据本刊记者了解,尽管大多数专家看好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有部分经济学家担忧经济出现滞后性下滑。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但对我国可能出现的经济下滑要有思想准备,我国明年个别季度GDP有破八的可能。余斌也认为,明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低于8%。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下半年及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哈继铭说,由于欧盟有近70%的贸易在内部进行,欧债危机使得欧洲5国的进口需求下降,并直接导致德法的出口产能过剩。这将迫使它们在欧元区外寻找出口市场,美国市场将成为必争之地。
  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不仅面临着欧洲市场的萎缩,还将面临美国等市场的贸易价格战。此外,美国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预计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救济等方面,会对我国持续施压。今年3~4季度,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并可能持续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
  可能导致经济滞后性下滑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房地产价格大跌可能拖累经济发展。唐建伟指出,房地产调控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影响有滞后效应。参考2007年的情况可以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调控后两个季度才开始显现。据此推断,本轮房地产调控效应将会在第四季度之后开始体现,并在4个季度之后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形成较大压力。
  梁朋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下滑是在国际经济因素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时候发生的。在未来经济转型过程中,受欧债危机的蔓延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能否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经济效益是否足以弥补投资和出口的下滑,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目前不宜再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
  考验宏观调控艺术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两难问题,使得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空间缩小,调控难度加大,宜进一步提高调控的艺术,增强调控效果:
  其一,调控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针对目前市场上是否出台二次刺激政策的争论,余斌说,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我国上半年经济已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态势。即使未来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经济在房地产等局部领域出现问题,也宜在稳定当前调控效果的基础上稳步微调,不可轻易转向,使调控效果功亏一篑。
  其二,鉴于存在多项宏观政策目标的现实情况,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余斌认为,从当前情况看,国家三大宏观政策目标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资产泡沫两项在年内基本上能够得到较好的实现。今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速在9.5%至10%之间,通胀也不太可能超过3%,因此,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相关考量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
  其三,进行政策统筹,防止导致多重政策叠加下的过犹不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认为,在宏观政策上面,应该提倡统筹,而不是叠加。对矛盾和问题先分清主次,然后再区分政策工具中的主次关系,最后达到好的宏观管理效果。尤其是在房地产调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以及劳动力成本的管理上,更应特别注意。
  其四,更好地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多采取柔性调控。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行政性色彩浓厚。如信贷增长主要靠额度控制,项目投资主要靠审批控制。利率、汇率等市场经济国家最常用、最灵活、适于微调的宏观调控工具却用得很少。行政手段见效快,立竿见影,但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后遗症较多、经济大起大落等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